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郭沫若傳 | 上頁 下頁
一一三


  〖第十八章 走遍天涯 再放奇葩〗

  五十二

  一月的北國地域遍佈冰菱花,長江流域卻處處盛開梅花,而珠江流域已見桃花綻開。一九五九年一月,沫若陪伴國賓到廣州參觀,作了較長時間的逗留。他謁拜了黃花崗的烈士陵園,當年撒遍烈士鮮血的土壤上,如今「英雄樹下花爭放」;他親臨新會縣南海濱的厓門,尋訪南宋愛國志士陸秀夫負幼帝蹈海的遺址;他又徘徊在那「金桔滿街春滿市,牡丹含豔桂含香」的花市上,流連忘返。也許就是花市的薰風,吹醒了那沉睡多年的種子,經過兩個月的醞釀、構思,沫若終於在二月三日開始提筆創作五幕歷史劇《蔡文姬》。

  --------
  《長春集·在廣州遊花市》

  早在一九二三年,創作歷史劇《卓文君》、《王昭君》之後,沫若原便打算接下去寫蔡文姬,把她也當作「三不從」(「在家不必從父,出嫁不必從夫,夫死不必從子」)的標本之一,跟《卓文君》、《王昭君》合成三部曲。後來雖然終究沒有寫成,卻在計劃之外,無心地寫成《聶嫈》。然而蔡文姬這位歷經坎坷的女詩人形象,幾十年來一直佔據著沫若心靈的一角,他熱烈盼望有一天能使她矗立在舞臺上,以她那哀憤悲壯的《胡笳十八拍》打動觀眾的心。就在一個多月前沫若寫《蔡琰〈胡笳十八拍〉》一文時,便強調「非親身經歷者不能作此」,以後又在《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中,提出與胡適、鄭振鐸、劉大傑等人認為《胡笳十八拍》非蔡琰所作的相反意見,堅信此詩乃女詩人自己所作。

  --------
  參閱《寫在〈三個叛逆的女性〉後面》。

  沫若在開始具體構思劇本時,便明確意識到:自己雖然在了卻多年來的一樁心願,塑造一個縈繞心頭三十多年的形象,但這三十多年滄海人生的變化,也使他的創作意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沫若曾力圖從反封建、爭取個性解放的角度來刻畫她,如今卻想把她作為被曹操拯救了的「一個典型」來塑造,他力圖通過文姬歸漢的故事表現曹操的業績,從而為曹操翻案,這就是當今沫若的創作意圖。儘管沫若向來認為:因有正確的研究而要推翻重要的史案,是歷史劇創作的一個主要動機,然而他也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替曹操翻案的主張,會激起一場劇烈的爭論。

  --------
  參閱《文史論集·談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朱青:《郭沫若同志談〈蔡文姬〉的創作》,《戲劇報》1959年第6期。

  從這個創作意圖出發,沫若感到雖然從情節的順序來說,曹操必然出場較晚,但並不是一般的陪襯人物,在未出場的戲中,他也應是自己著力刻畫的一個重要人物。蔡文姬能夠被迎接回國,全靠曹操文治武功的影響,可是她離開自己的祖國已經十二年了,對曹操的功績不可能清楚,那該怎麼辦呢?在這問題上,沫若頗費了一番苦心,最後果斷地決定,把她後來嫁的丈夫董祀虛構為曹操派往匈奴的使者,他同時也是文姬的親戚。沫若知道這一筆是相當大膽的,因為在蔡文姬研究上一篇重要的第一手資料文章:曹丕的《蔡伯喈女賦序》中明寫著:「乃命使者周近持金璧於匈奴」,據此,有人不免會批評自己:不顧起碼的歷史真實性,隨便地假設歷史。但沫若認為派遣誰為使者,這並不是歷史的本質;使者憑藉著曹操治國的威力,並宣傳了曹操的業績,從而完成了使命將文姬贖了回來,這才是歷史的本質。根據沫若認為的史劇創作可以「失事求似」的原則,這樣的虛構當然是可以的,而且大有好處。其一,可以及早把董祀捲入戲劇衝突中來;其二,通過董兩次解決文姬的心理矛盾,介紹曹操的治國業績及雄才大略;其三,以文姬為董辯護的情節,既刻畫了曹操勇於改過的品格,也刻畫了文姬仗義執言的秉性。由於這樣一個大膽的人物設計,他就將未出場的曹操與出場的曹操巧妙地跟文姬聯繫在一起了。為了能使文姬放心地離開兒女,沫若又虛構了她的姨母趙四娘這個人物。她跟文姬同時為匈奴所虜,多年來相依為命,最後決定自己留下照顧文姬的兒女,促成甥女下定歸漢的決心。

  劇本的主題以及主要人物間的關係理清脈絡之後,沫若又化了不少精力去構思劇情。現存關於文姬的史料並不豐富,他還必須依據歷來主張的史劇家應發展歷史精神的原則,作合理的想像。對文姬為什麼歸漢,沫若否定了三十多年前的看法。那時他認為文姬「完全是一個古代的『諾拉』」,「她正是憤于胡人的賣她,憤于胡人以虛偽的愛情騙了她,所以她才決心連兒子都不要了」。囿於這樣的認識來構思,那曹操豈不成了她婚姻悲劇的罪魁禍首了?現在沫若為文姬歸漢設想了新的理由,那就是董祀告訴她:曹丞相要贖她回去,是為了「要在文治上做一番大事業」,看中了文姬的文才,希望她繼承父親遺業,參預《續漢書》的撰述。沫若能想像他的這一杜撰,會震驚很多人,招來很多反對意見,因為這確實不是歷史事實。但這樣的虛構既提高了文姬的思想境界,也突出了曹操的文治業績。經歷過「別婦拋雛」痛苦,最終毅然返國的沫若,深深懂得能經受得住這痛苦熬煉而最後下定決心的人,決不僅僅是因為思鄉,必定有一個更高的生活目標在吸引著他,支撐著他。於是沫若又安排在第三幕中,董祀再一次來為文姬解開心頭的愁悶,突出一個人應該把天下的悲哀作為自己的悲哀,把天下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的精神境界。有了這第三幕,文姬在第四幕中為董祀洗刷罪名,就不僅是出於私人感情和正義感的「辯誣」,而是再一次肯定和宣揚曹操堅持文治的偉大感召力,使第四幕成為刻畫曹操的重頭戲。沫若深為自己的《蔡文姬》有了嶄新的主題與構思而感到欣喜。為了要增加喜劇的色彩,他還設計了文姬與自己子女重逢,然後由曹操主婚嫁給董祀的大團圓結尾。在這一幕中,由沫若自己為文姬創作了一首《賀聖朝》,再次突出和歌頌了曹操。

  --------
  《寫在〈三個叛逆的女性〉後面》
  參閱朱青:《郭沫若同志談〈蔡文姬〉的創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