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郭沫若傳 | 上頁 下頁
八七


  中共中央的主張集中了全國各階層人民的意志,得到了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的熱烈響應。沫若也在為此事積極奔忙:一月二十五日午後,周恩來剛到達重慶曾家岩五十號,沫若就與黃炎培、沈鈞儒、左舜生、章伯鈞等人趕去聽他作報告。二月六日中午,又往棉花街五十八號李紹涵家聚餐,與陳銘樞、楊虎、左舜生、沈鈞儒、章伯鈞、張申府、柳亞子、馬寅初等人暢談時局,周恩來、王若飛亦在座。「磐磐大器共金樽,滌蕩陪都萬丈塵。」社會賢達、知名人士濟濟一堂,系祖國安危于自身,英光正氣,豪言慨歌,爭民主、爭自由,鬥敵頑。哪怕霧壓江城,寒凝大地,早有人帶來春天的信息。「今日域中誰是主?春回凍解雁來賓。」

  --------
  《汐集·磐磐大器》

  在這場鬥爭中,文化界是一支生力軍。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王若飛建議動員文化界知名人士聯名發表時局宣言。初由翦伯贊、鄧初民起草,文化界一部分朋友看了初稿後,覺得意猶未盡,且有不夠確切之處,便又推郭沫若重行執筆。沫若即與陽翰笙、馮乃超、杜國庠等人根據黨中央的精神進行討論,擬訂了提綱,然後再由他揮筆成文。沫若匯萬眾氣於筆端,鋒芒直指蔣幫政權,氣勢咄咄逼人:

  --------
  據陽翰笙:《戰鬥在霧重慶》,《新文學史料》1984年第1期;翁植耘:

  《文化堡壘》,見重慶出版社1982年9月版《在反動堡壘裡的鬥爭》。

  「道窮則變」,是目前普遍的呼聲,中國的時局無須我們「危詞悚聽」,更不容許我們再三「巧言文飾」了。

  內部未能團結,政治含墨成風,經濟日趨竭蹙,人

  民尚待動員,軍事急期改進,文化教育受著重重扼制,每況愈下,以致無力阻止敵寇的進侵,更無力配合盟軍的反攻,在目前全世界戰略接近勝利的階段,而我們竟快要成為新時代的落伍者。全國的人民都在焦慮,全世界的盟友都在期待,我們處在萬目睽睽的局勢當中,無論如何是應當改弦易轍的時候了。

  --------
  收入《沸羹集》時,文字有改動。

  如何「改弦易轍」,挽救中國的危機?辦法是有的,那就是結束黨治,還政於民。時局緊迫,空言民主只是畫餅充饑,預約民主亦僅望梅止渴,當務之急在於切實保障民主的實現。為此,沫若等在宣言中提出兩大綱領:由國民政府立即召集全國各黨派所推選之公正人士組織一個緊急會議,商討應付目前時局戰時政治綱領;由臨時緊急會議推選幹練人士組織一戰時全國一致政府,以推行政治綱領。同時還針對有礙于民主的種種現象,提出六條要求:廢除一切限制人民活動之法令,取消一切黨化教育之設施,停止特務活動,廢除一切軍事上對內相尅的政策,嚴懲一切貪贓枉法之狡猾官吏及囤積居奇之特殊商人,取締對盟邦歧視之言論。義正詞嚴,名正言順。最後呼籲「全國人士敞開胸襟,把專制時代的一切陳根腐蒂打掃乾淨,貢獻出無限的誠意、熱情、勇氣、睿智,迎接我們民主勝利的光明的前途」。

  宣言草就後,沫若和文化工作委員會所有領導成員立即秘密地、廣泛地徵集簽名。二月五日上午,他冒著凜冽的寒風,帶著恩來托送的小米和紅棗,親自去磐溪看望徐悲鴻(1895—1953),在一個破舊的祠堂裡,見到了這位當時已蜚聲海內外的畫家,可是卻貧病交加,渾身浮腫,這更激起沫若對戕害人才的獨裁政府的痛恨。他們親切地圍著小炭盆談著病,談著文藝界的情況,談著當前的時局,沫若的話在悲鴻的胸膛裡也燃起了一盆火,悲鴻的病容好象在頃刻之間消失了。當他們談到目前急需一個有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參加的聯合政府時,沫若馬上從衣袋裡掏出了宣言文稿,悲鴻接過去讀了一遍,眼睛裡閃著激動的光芒,他毫不猶疑地拿起筆來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妻子廖靜文也簽了名。夫婦二人熱情挽留沫若吃了午飯,沫若即席揮毫,給主人留下了「仿佛有人為擊築,磐溪易水古今寒」的詩句。悲鴻真想為今天的情景畫一幅紀念畫,可惜病中手腕無力,不能如願。

  --------
  廖靜文:《嘉陵江畔的一段往事》,《文藝報》1978年9月第3期。

  此外,沫若還曾和陽翰笙一同去北碚訪老舍,並去北碚的對面復旦大學訪馬宗融、陳望道(1890—1977)和周穀城,他們也都當場簽了名。結果在很短的時間內,簽名的人數竟多達三百一十二人,包括了自然科學界、社會科學界和文學藝術界各方面的代表人物。

  這份《文化界對時局進言》於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二日在重慶《新華日報》、《新蜀報》等報刊上同時揭載,震動了整個山城和大後方,激起嘉陵江怒濤洶湧。蔣介石暴跳如雷,責成張道藩等人迅速查清原委,並設法消除影響。張道藩驚惶失措,親自出馬強迫華林、湯灝登報聲明「並未參加」簽名,而是被人「盜用」了他們的名字;同時另擬一篇反動宣言,硬拉了一些教授簽名畫押,刊載於《中央日報》上。他還派出嘍囉威脅冰心、徐悲鴻等人發表同樣的聲明,均遭嚴詞拒絕。朋友們的凜凜正氣,錚錚風骨,令沫若敬佩不已,他為自己能與他們站在同一條戰線上而感到自豪。

  當蔣介石查清這次簽名運動風源來自文化工作委員會,郭沫若就是發起者和組織者,他再也不能容忍,終於露出猙獰面目,決意拔掉這根「眼中釘」,打碎這只「花瓶」。三月三十一日,重慶各報刊載了如下消息:

  郭沫若先生領導下的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員會,已於昨日(三十日)奉政治部張部長命令,予以解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