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郭沫若傳 | 上頁 下頁
六三


  沫若真的「獨酌無相親」嗎?不,相親就在眼前。當周恩來知道了他不去辦公,便在第三天晚上請他到家裡吃飯,三廳的另外幾位負責人亦應邀作陪。席間,恩來循循誘導,與大家一起回顧了三廳成立以來的工作情況,語重心長地指出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認為如果能夠把宣傳、慰勞、教育緊緊打成一片,至少可以抵消頑固派一部分的顛倒黑白和投降陰謀。談到部裡的人事更動時,沫若憋不住再次表示不願在賀衷寒下邊受氣。恩來濃眉緊鎖,如炬的目光盯著他,略帶怒色地詰問了一句:「那麼怎麼辦呢?」看他低頭不語,便又補充道:「為了革命的利益,一切都須得忍受!我們受的委屈,比這大得多呢!」沫若感到了恩來這番話的份量,他第一次看見恩來在自己面前發火,知道確實是自己錯了,從此打消了怠工、辭職的念頭。

  對於黨組織的關懷、同志們的信賴和群眾的擁戴,沫若既感激又不安,特別是中共中央根據周恩來的建議作出決定:以郭沫若為魯迅的繼承者、中國文化界的領袖,並由全國各地黨組織向黨內外傳達,以奠定郭沫若的文化界領袖的地位。從郭沫若自身來說,他實在愧不敢當,但又不能辜負黨的殷切期望。三廳的工作義不容辭,作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理事,更有責任為「統一文藝戰線,鞏固精神國防」貢獻力量。

  --------
  吳奚如:《郭沫若同志和党的關係》,《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2期。
  郭沫若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題詞,見1938年3月27日《新華日報》。

  暑期,郭沫若與田壽昌主辦「戰時歌劇演員講習班」,親自擔任班主任,吸收了楚劇、漢劇、京劇、評劇、紹劇和雜耍等各種藝人七百余名參加學習,向他們宣講時事問題和抗戰意義,灌輸新的戲劇藝術知識,改造他們的舊習慣。他在開學典禮上所作的振奮人心的講話,後經壽昌整理,成為講習班班歌的歌詞,由冼星海譜曲並教唱。兩個多月以後在結業典禮上,當沫若聽著學員們感情充沛地齊聲唱著這支歌:

  同志們,別忘了!
  我們第一是中華民族的兒女,
  第二是戲劇界的同行。
  抗戰使我們打成了一片,
  抗戰使我們團聚在一堂。
  要救亡必先自救,
  要強國必先自強,
  戲劇的盛衰,關係著民族的興亡!
  我們要把舞臺當作炮臺,
  要把劇場當作戰場。

  聽著聽著,他自己也被深深地感動了。他給每個學員都發了由李可染繪製、自己親筆簽名的畢業證書,旋即又以三廳的名義,將他們組成流動宣傳隊,報請政治部簽發護照、補助旅費,全部撤到湘、鄂邊境和雲、貴、川地區,去實踐他們「為民族張正氣,與抗戰共始終」的誓言。

  --------
  陽翰笙:《第三廳——國統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個戰鬥堡壘(四)》,《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3期;龔嘯嵐:《「永遠為自由而歌唱」》、《從曇華林到紫光閣》,分別見《武漢文藝》1978年第5期、《人民文學》1979年第3期。

  在此前後,沫若還寫了不少文藝論文,諸如《文藝與宣傳》、《抗戰以來文藝的展望》、《持久抗戰中紀念魯迅》、《文化人當前的急務》,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加強團結和統一,勇於到鄉村去,尤其是到淪陷區去開展工作。當時文藝界的聚會不多,由沫若主持的魯迅逝世兩周年紀念會打破了數月來的寂寞,周恩來、博古、田壽昌、胡愈之等人都出席了會議,並發表了演說。處於十萬火急的武漢舉行這樣的大會,自有其特殊意義,正如沫若在講話中所說:

  魯迅精神,是無論如何不妥協、不屈服,對惡勢力抗爭到底,直到他生前最後的一天,還不曾磨滅和減低意志,這是魯迅偉大的要素,亦是他在學問上、文學上,有所建樹的要素,……

  我們在今天正同日寇進行激烈的戰爭時,我們更應該有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我們希望今天更能夠發揚魯迅精神。

  --------
  見1938年10月20日《新華日報》。

  有魯迅這座精神上的燈塔,沫若覺得心裡亮堂了許多。他明白,要忠實地做魯迅的繼承者,就必須堅持以魯迅精神領導抗日文藝界。

  大武漢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到處都不得安生,沫若不得不於八月底由珞珈山搬到漢口的楊森花園,九月底又遷往鄱陽街一號,不久恩來也搬過來同住。政治部各廳絕大部分人員已往衡山和長沙疏散,沫若安排立群也先離武漢去了長沙,三廳只留下他和胡愈之。十月二十一日廣州失陷,消息傳來,加重了武漢的緊張氣氛。當此「孤城落日」時分,出乎意料的是,二十二日朱德突然從天而降。他與蔣介石晤談之後,即往鄱陽街與恩來、沫若歡聚一堂。沫若回想一九二六年他們第一次在漢口相見,那時朱德剛從德國回來,穿著一件毛藍布大褂,好象鄉下的一位村長。如今又是風塵僕僕,一身灰色粗布軍裝,更顯得蒼勁雄健,英姿颯爽。他們沒有什麼客套,略略寒暄幾句,便縱談軍情、敵情、党心、民心,如話家常。二十三日朱德又飛回華北前線去了,臨別時留詩一首贈給沫若,題為《重逢》。詩是用墨筆寫的,雲:

  別後十有一年,
  大革命失敗,東江握別,
  抗日戰酣,又在漢皋重見。
  你自敵國歸來,敵情詳細貢獻;
  我自敵後歸來,勝利也說不完。
  敵深入我腹地,
  我還須支持華北抗戰,
  並須收復中原;
  你去支持南天。
  重逢又別,相見——
  必期在鴨綠江邊。

  --------
  見《洪波曲》、《羽書集·龍戰與雞鳴》。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