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郭沫若傳 | 上頁 下頁 |
六二 |
|
〖第十一章 從武漢到重慶〗 三十一 「中國已經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的事態,對於全世界的人士,不管是集體安全主義者或孤立主義者,都有切膚的關係。……除非人類準備長期放棄決定是非曲直的權利,除非人類甘冒絕大的危險,使中國目前所遭遇的無可名狀的恐怖苦難再演於將來,那末,全世界人士對於英勇抗戰的中國,就不應該袖手旁觀,漠不關心呵……」一九三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深夜,沉寂的珞珈山籠罩在一片霧靄之中,沫若還在伏案埋首閱讀《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的譯稿。原書系英國《孟卻斯德導報》駐華記者田伯烈所編,沫若應譯者楊明之請,準備為他題簽書名並作序。田伯烈說得對,人類是決不會「放棄決定是非曲直的權利」的,全世界人士對於中國的抗戰也決不會「袖手旁觀,漠不關心」的,今年年初,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不是派來白求恩大夫上抗日前線救死扶傷嗎?前不久,蘇聯政府不是貸款五千萬美元資助我們抗戰嗎?田伯烈編寫這本書,以及那麼多國際友人冒著莫大的危險為他提供珍貴資料,其本身也是個有力的明證。沫若對同情我們的國際友人肅然起敬,同時越發意識到自己必須倍加奮勉。 自五月十九日徐州失守以來,六月十二日安慶又淪陷,武漢的局勢岌岌可危。日寇正兵分三路,由長江下游水陸並進,妄圖一口吞掉三鎮。動員一切力量保衛大武漢,已迫在眉睫。郭沫若與周恩來等人商定,抓住「七·七」抗戰周年紀念的機會,再搞一次更廣泛、更深入的宣傳活動。他負責擬訂的紀念「七·七」的具體辦法,得到了蔣介石的首肯,為此又一次被召見,但是他們想的並不完全是一回事,蔣介石的目的無非想借此宣傳他個人,抖抖他這個所謂「抗戰領袖」的威風。不過這倒給沫若提供了不少方便,「奉旨出朝」,管他陳誠、康澤,誰敢不放行! 紀念活動從七月六日正式開始,持續了三天。武昌、漢口和漢陽每天白天都有盛大的集會,夜晚則有火炬遊行,其間還有歌詠隊、演劇隊、放映隊和化妝表演車上街、下廠、去傷兵醫院進行宣傳,抗戰畫展、木刻畫展也按時展出,獻金台前更是人如潮湧。說起獻金,沫若與陳誠曾發生過一場爭辯,陳誠原先竭力反對,他怕「有錢的人不會捐,願捐的人沒有錢」,會有損他這個部長的面子。沒想到這幾天在獻金台前,各階層的人都自願跑來了:氣喘吁吁的人力車夫,每拉一次客就登臺獻款一次;由小孫兒攙扶著的老奶奶,顫顫巍巍地掏出了身上僅有的七個銅板;抱著三弦為人算命的瞎子,特地從鄉下趕來奉上自己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五元錢;乞丐教養所的乞丐竟全體相率絕食一日,把節約下來的錢全部捐獻,……一個個面帶菜色的勞苦民眾,在他們跑上獻金台時,臉上都泛著激動的紅暈。沫若望著那裝滿現鈔和金銀器物的幾十隻大口袋,眼睛由濕潤而模糊。中華啊,中華!你絕不可能淪為異國的奴隸,因為你的子民對祖國的深情,就象滔滔的長江水永遠不會枯竭,他們不僅為你獻出自己珍貴的一切,還將用血肉築起新的長城來保衛你! 武漢民眾掀起的獻金熱潮,使沫若聯想起五月間,廣州一所小學的孩子們曾自動組織了兒童救國募金隊,他們將募得的錢隨信匯給郭沫若,委託他「轉獻給為民族而抗戰的鬥士們」。如今募得這麼大一筆款子,當然應該用來慰勞艱苦戰鬥在前方的抗日將士。鑒於前線最缺乏醫藥和醫療器材,沫若便建議動用一部分獻金向外國購買緊俏藥品。後來派陽翰笙等人奔赴香港,幾經周折,才了卻這一番心願。 國難當頭,億萬同胞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而國民黨達官貴人卻在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參謀總長兼軍政部長何應欽,與他的同僚每週至少要舉行一次舞會,他們在豪華的公館裡,邀來名媛淑女盡情行樂,有時也邀請沫若,目的無非要把立群也拖入他們的舞池。他們抗戰不懂得求外援,尋歡作樂倒知道「走國際路線」,每每借蘇聯顧問的公館做舞廳,沫若覺得真是奇事一件。 中國抗日的烽火,確實連接著全世界反法西斯的硝煙。為了配合巴黎國際反侵略大會的召開,十月二十三日武漢舉行響應國際反轟炸大會,沫若被推為主席團成員,在會上發表講話,堅決主張「要予打擊者以嚴重的打擊,予轟炸者以猛烈的轟炸」①。這與有人散佈的奇怪論調恰恰針鋒相對,最高當局不是說什麼武漢在政治上不如南京,經濟上不如上海,文化上不如北平,守與不守都無關大局嗎?沫若明察對方的用心,才提出了這樣的主張。 -------- ①見1938年7月24日《新華日報》。 當時,敵機轟炸武漢更加頻繁,武昌城已被炸得千瘡百孔,機關、團體和家庭都在紛紛疏散,三廳也派了三分之一的人員,由杜國庠(筆名杜守素,1889—1961)率領隨政治部先遣隊撤往衡山。在這樣緊急的情況下,國民黨當局居然接二連三地解散抗日民眾團體,而將大批流氓地痞和鴉片煙鬼拉來充當「保衛」大武漢的骨幹,並提升張厲生為政治部副部長,賀衷寒為秘書長。本來自尊心就相當強的郭沫若,怎麼能委屈他向賀衷寒之流稱「職」呢?於是辭職的念頭由此複萌,整整三天都躲在寓所裡不去辦公。他與立群一同吟詩作畫,以此消氣。他愛畫蘭草,范壽康的女兒求他題畫扇面,他不願使孩子失望,即援筆為她畫上蘭草。他太喜歡蘭草了,「葉似茅草花似竿」,每逢春天朵朵香,蘭艾豈能同焚?晚飯後,他常常拗不過范壽康女兒的好意,攜她一起去東湖之濱散步。月明風清,心情卻不平靜,他拖著沉重的步履,一邊走一邊在低吟李白的名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中的意境使他分外感到孤寂。是啊,周圍為什麼如此寂寥?他轉身問身邊的小朋友:「青蛙在叫嗎?」孩子覺得郭伯伯真有意思,怎麼在這一片蛙噪聲中,居然還問有沒有蛙叫。她笑呵呵地答道:「哇哇哇叫得正歡哩!」 「可惜我一點也聽不到,真遺憾。」沫若真有點掃興,大概心境不好也會影響他的聽覺,何況他患有重聽症。① -------- ①據範令棣:《回憶郭沫若伯伯和于立群同志》,《藝叢》1982年第1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