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郭沫若傳 | 上頁 下頁
六一


  當天晚上,沫若還主持了慶祝勝利大會和火炬遊行,歡呼台兒莊大捷。大會結束後,他和戰友們登上黃鶴樓,只見長江兩岸數十條火龍在翻滾,映得春江紅爛漫,救亡歌聲和口號聲響徹夜空,到處洋溢著萬眾一心堅決抗日的熱烈氣氛。他看著看著,眼前的盛況不知不覺幻化成為北伐時的壯景,心潮澎湃不能平息。他在心底裡歡呼:武漢,這個大革命時期的首都,經受過多少次血與火的洗禮,今天終於重又煥發出戰鬥的青春!

  擴大宣傳周的第一炮震得武漢三鎮地動山搖,震得廣大民眾拍手叫好,徹底打破了政治部成立以來的冷冷清清的局面,朋友們紛紛跑來祝賀,一個個讚不絕口:「老郭的運氣好!」

  「三廳的運氣好!」沒想到卻招惹了陳誠、康澤等人的忌恨,因為人民群眾在不斷發動起來,其聲勢之浩大令他們驚恐萬狀,同時惱怒萬分,康澤在政治部部務會議上竟然叫嚷:「半夜三更還在那裡喊口號,這叫什麼宣傳!」坐在他對面的郭沫若昂首望著窗外,表示不屑一駁。以後幾天,陳誠他們是在焦躁不安中度過的。

  宣傳周的閉幕日又將有五六十萬民眾參加集會和大遊行,陳誠、康澤他們不便公開反對,就在暗中策劃了對付的花招。這天,雖然天公不作美,可是成千上萬的民眾冒著細雨,早就從四面八方向會場集合攏來。雨越下越大,群眾依然精神抖擻,百般踴躍。主席臺上的郭沫若和陽翰笙等人正要宣佈大會開始,突然空襲警報響了。奇怪,下雨天哪來的敵機?臺上、台下自然不免驚愕、納悶,但見康澤帶來的憲兵團長已經急不可待地搶過話筒,聲嘶力竭地嗥叫「解散!解散!」一場規模空前的大遊行,就如此這般地被破壞掉了。

  三廳成立以來還不到一個月,不愉快的事情卻接二連三地發生。先是報上去的經費預算始終得不到解決,其次是政治部居心叵測地組織了審查委員會,規定一切對外文件須經該委員會審核後始得印發,緊接著的就是康澤以假警報解散擴大宣傳周的大遊行,……這一切等於捆綁三廳手腳的繩索,是可忍孰不可忍!沫若憋著一肚子氣,實在不想再當廳長了,然而又難於向周恩來啟齒。恩來對他一直有點放心不下,曾對陽翰笙說:「沫若老是清高,他不想當廳長,這種思想是不正確的。我們是到尖銳複雜的環境中去工作,去鬥爭。我們不是去做官,我們是去幹革命嘛!你不幹,我不幹,那麼誰來幹?你和他關係深,要做做他的工作。」這些話傳到了沫若的耳裡,不能不引起他深入的思考。

  --------
  陽翰笙:《第三廳——國統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個戰鬥堡壘(一)》,《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4期。

  五月的曇華林,滿坡榴花紅似火,弦歌之聲響遏行雲,三廳附屬的團隊為上街頭和前線進行抗日宣傳,正在緊張地排練。沫若坐在樓上的辦公室裡,放下剛為廣州《救亡日報·「詩歌節」紀念特輯》寫好的題詞,激動地站了起來,望著院子裡活躍的人群,覺得他們的行動和歌聲好象是為他的題詞譜寫的曲子。他不想辜負這個詩歌月,他領導下的三廳也不想辜負這個詩歌月,這是開展群眾性抗日宣傳的大好時節,無奈康澤等人時時干預、事事爭奪,他們把五月份各紀念日的宣傳活動全都搶歸二廳主持,說三廳只需從旁協助。可是他們包而不辦,結果從「五一」、「五三」、「五九」直至「五卅」,除了一些官樣文章的應景活動,簡直無聲無息。

  這段時間,三廳的成員仍在猛幹,沫若更是忙碌不堪。新組成的抗敵劇團已派往台兒莊、徐州等魯南前線慰問演出,冼星海(1905—1945)、張曙等音樂家正在為指導群眾歌詠團而奔忙,洪深、應雲衛(1904—1967)等編導則為繁榮抗戰戲劇而煞費苦心,連孩子劇團也在日夜忙著演出、開會和座談。戰友們都與沫若同心同德,當陽翰笙對洪深說:「洪先生,郭先生的意思讓您到前線去,您覺得怎樣?」洪深回答得非常乾脆:「沒有問題。只要抗戰一天我就幹下去,一天不抗戰了,我第二天就滾蛋。我洪深是來抗日的,不是來做官的,你放心好了。你跟郭先生說,我一定盡全力幹。」多麼好的同志,多麼好的隊伍!沫若感到欣慰,是他們的行動督促、鞭策了他,還有什麼理由再離開自己的崗位?

  --------
  陽翰笙:《第三廳——國統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個戰鬥堡壘(一)

  周恩來早就提請大家注意,在國民黨的軍事機關裡工作,必須時刻提高警惕:限制、破壞只是他們的一手,拉攏、腐蝕又是一手。果然,張季鸞(1888—1941)、王芸生充當國民黨的說客來了,他倆在郭沫若面前唱了一曲雙簧:一個閃爍其詞地勸他多找張群談談,另一個則明目張膽地鼓動他放手倒向國民黨懷抱。這一對不速之客的遊說恰如一陣耳邊風吹過,沫若又讀到中央社一則通訊稿,其中有一條國民黨恢復包括他在內的三十餘人黨籍的「最高決議」,聯想國民黨當局正在高唱「黨外無黨,黨內無派」的濫調,這不是妄圖「融化」共產黨嗎?對於這一切,他根本不予理睬。

  沫若已於四月底偕同立群,從太和街搬到珞珈山原武漢大學的一幢教授宿舍居住。這兒,上一個坡就到達山頂,下一個坡便面臨東湖。當此抗戰時期,儘管工作很繁重,生活很艱苦,沫若卻感到異常的滿足。自從有了立群作賢內助:撰寫文章或草擬文件時,查找資料常由她代勞;客人來了,又少不了她這位「財政部長」熱情款待;工作累了,她還常常陪他去東湖邊上散步,或者登臨珞珈山巔,極目縱覽武漢三鎮的全景。更使沫若滿心歡喜的是,不久周恩來也偕同鄧穎超來到這裡的另一幢教授宿舍居住。兩幢房屋緊相毗鄰,兩家人家親如一家。有這樣的湖山,有這樣的賢妻,又有這樣的好鄰舍,沫若生平寄跡過的地方很多,當以這兒為最理想了。

  理想的生活環境應該有利於開創鬥爭的新局面,沫若決不辜負親人的關懷、組織的囑託、同志們的期望,他要和戰友們一同把第三廳建成國統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個堅強的戰鬥堡壘,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