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郭沫若傳 | 上頁 下頁
四八


  沫若與河井荃廬的這次晤面,收穫更大的還在於得以借閱渴望已久的石鼓文拓本照片。石鼓文系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原文是十首四言詩,分別刻在十塊鼓形的石頭上,其製作年代久遠,唐初方被發現。明代嘉靖年間錫山有位著名的藏書家兼印書家安國,他收藏了石鼓文最古的北宋三種拓本,號稱「先鋒本」、「中權本」和「後勁本」,傳世後可惜三種本子均於抗日戰爭前被民族敗類出售給日本三井源右衛門,其間從中斡旋的就是河井荃廬。一九三二年秋沫若在文求堂書店曾有幸目睹「後勁本」的照片,這是三井的兒子借給朋友觀看而流散在外的。沫若即據以寫成《石鼓文研究》一文,收入《古代銘刻匯考四種》之內,並把翻印的照片寄回國內,由史學家馬衡(1881—1955)、唐蘭兩人負責印出,當時誤信耳食之言,曾以為是另一種拓本的「前茅本」。與此同時,上海藝苑真賞社又將「中權本」冒充「十鼓齋中甲本」。此中蹊蹺怎樣才能闡明呢?必須查對三種拓本。現在沫若終於從河井手中看到了這三種拓本的全部照片,真是快不可言,便立即委託美術家林謙三照了相,拿拍電影用的卡片重印下來,再去擴印成大幅照片。對之細加考察,沫若斷定石鼓的製作年代當在秦襄公八年、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七七 〇年。他還發覺,石鼓呈饅頭形,這是遊牧生活的一種反映,它所象徵的是天幕,如同北方遊牧民族的穹廬,今人所謂蒙古包,說明秦襄公時代的生產狀況離遊牧階段不遠,所以在刻石上採取了這種形象。隨即他補充和修改了《石鼓文研究》,然後將書稿連同照片寄給了上海孔德研究所負責人沈尹默。沈氏收到後,即以「孔德研究所叢刊之一」予以公開出版,並在序中說:「近來研究《石鼓文》者實非一家,比諸往昔,發明已多。唯于建石之意推闡無遺,而持論精闢者,固當推此著為第一,要非阿私之言也。」

  沫若對甲骨文、青銅器銘文、石鼓文的考釋都有所建樹,大大有助於他對歷史的研究,同時也為文藝創作準備了條件。他是喜歡以歷史人物為題材而從事創作的,在流亡日本期間,孔丘、孟軻、老聃、莊周、秦始皇、楚霸王、賈誼、司馬遷等,都曾先後成為他筆下的人物。一九三六年六月,他將自己的歷史小說結集為《豕蹄》,當時正在提倡漢語拼音文字,朋友們替他加上了插畫的同時,每篇後面還特地附上了新文字的譯文。「豕蹄」者,豬蹄也,沫若於序中有言:「這個名目我覺得再合口胃也沒有,而且是象徵著這些作品的性質的。這些只是皮包骨頭的東西,只要火候十足,倒也不失為很平民的家常菜。」

  創作歷史小說畢竟不同於歷史研究,作為文學家的郭沫若,這時候他在史學家擱筆的地方,往往需要借助想像以發展歷史的精神。孔子是「道貫中西」的大聖人,然而在郭沫若的眼中他也還是人,而絕不是神。《呂氏春秋》中記載的孔子困于陳蔡的故事,通過沫若的大腦,竟幻化為充滿生活氣息和幽默感的歷史小品《孔夫子吃飯》,一個「巧偽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孔子等人困餓了七天,是顏回解圍並得到了饋贈,拿著米回來煮粥給大家吃,孔子心裡著實佩服他,可是嘴上卻說:「我不是早就說過嗎?我是有老天爺看承的呀。」大家擔心鍋裡的粥不夠吃,孔子亦不免憂慮,他看到顏回先掏了兩指頭飯送進嘴裡,便覺得傷了自己作為領袖的尊嚴。後來弄清楚這是誤會,他把自己的疑心告訴了大家,於是又得到了安慰:「我的領袖的尊嚴,並沒有受傷。」

  《荀子》有句雲:「孟子惡敗而出妻,可謂能自疆也。」這句話經過沫若巧妙的藝術加工,居然被敷陳為情節生動的又一歷史小品《孟夫子出妻》,惟妙惟肖地揭示了聖人之徒為聖賢和女色不可得兼而矛盾的心理:一會兒想舍老婆而取聖賢,一會兒又決定與其遠師孔子不如近法夫人。

  《孔夫子吃飯》和《孟夫子出妻》中的孔孟都是「巧偽人」,沫若自信並沒有故意要把他們漫畫化或者胡亂地在他們臉上塗些白粉,而是在事前已經盡了相當的檢查和推理的能事以力求繪出其真容。在他看來,「任意污蔑古人比任意污蔑今人還要不負責任。古人是不能說話的了。對於封著口的人之信口雌黃,我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但對已被歪曲了的歷史人物,作者的筆則是要採取反叛的途徑的。孔孟有虛偽的一面這原是客觀事實,而沫若之所以要在這個時候和盤托出這一面,那是因為國民黨反動派和日本帝國主義都在鼓吹尊孔,妄圖借歷史的幽靈以掩飾他們的醜惡面目,用「大成至聖先師」的香火以迷惑大眾的心竅。在這種情況下,他無情地刨了這些壞種的祖墳,的確可以收到諷諭的效果。

  棲身了無風處的沫若,儘管不能親歷祖國境內鬥爭的風浪,但他也還是感覺到了浪頭迎面撲來,他不願坐視,迫切需要參戰,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寫小說、做文章都能配合。遺憾的是自己時時痛感對於國情的隔膜,無法從祖國人民活生生的生活中採擷資料進行創作。近來不是有人責備他「石女化」了嗎?他不想辯解,對他說來要緊的是行動。他一天都閒不住,就連胸部生了碗口大的癰,醫生說有生命之虞,他也還要堅持讀書、看報和作文。疼痛難忍的創口,使他產生一個執拗的念頭:「我們中國人的白血球大約已經變得來隻曉得吃自己的赤血球,不會再抵抗外來的細菌了。」他多麼渴望返回祖國,直接參加火熱的鬥爭生活。

  --------
  《從典型說起》,1936年10月《質文》第2卷第1期。
  《歸去來·癰》

  沫若隨時隨地都在注視著祖國的動靜,每有好友來訪,總要盡情談論抗日的形勢。這種對母國無限懷念的心情,在他題贈給朋友的一首五律中,表現得極為真切:

  信美非吾土,奮飛病未能。
  關山隨夢渺,兒女逐年增。
  五內皆冰炭,四方有穀陵。
  難甘共魚爛,矢得一升騰。

  --------
  《汐集·信美非吾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