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辜鴻銘傳 | 上頁 下頁 |
四、仕在北洋·幕府二十年 第三章 東南互保(3) |
|
8月14日淩晨,慈禧太后帶著他的親信臣僕,倉皇西逃,八國聯軍一萬八千餘人,佔領北京城,進駐紫禁城,殺害義和團民眾,搶掠財物,大縱軍隊公開洗劫三日。其後繼以私人搶劫,自元、明以來典章文物,國寶奇珍,掃地以盡,煌煌大者《永樂大典》也幾乎喪失淨盡。 四萬萬人口的大清帝國這條睡龍被一萬八千餘人的雜牌軍捆縛起來,動彈不得,任人捏弄了。 聯軍統帥入京後,易為德國人瓦德西,瓦德西到京後,大模大樣地踏進紫禁城,竊據儀鑾殿,享受皇帝的富貴之態,大清王朝也真算弄了個先例,第一次將洋人讓進了寢室之內,臥榻之旁了。 【瓦德西(1832~1904)德國人。歷任陸軍參謀總長、軍團長、陸軍元帥等職。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曾任駐法武官。1900年8月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正式就任聯軍總司令,指揮聯軍擴大侵略,到處燒殺搶掠。次年6月回國。】 正當此國破家亡之際,辜鴻銘于戰爭伊始,即在日本橫濱《日本郵報》上發表文章。著論斥責西方人的侵略,稱義和團人物為愛國志士。 第一篇文章標題即為《我們願為君王去死,皇太后啊!關於中國人民對太后陛下的人格和權威的真摯感情的說明》,同時在發表的致該報的編輯函中,辟頭便稱此文得到張之洞、劉坤一兩位總督大人的授權。中國人,或許包括兩位總督,可能都不明白授權發表聲明的真正意義,但辜鴻銘和他的西方讀者都明白無誤地理解此中傳遞的信息,即在聯軍北犯中,實力未受損傷的南方各省軍政府首腦反對廢除慈禧太后的最高權力,而他們手中的新式武裝,遠非義和團烏合之眾的神機營可比。 到1901年,《辛醜和約》簽訂,辜鴻銘將一年來於日本橫濱《日本郵報》上發表的文章,結集成書,定名《尊王篇——一個中國人對義和團運動和歐洲文明的看法》(英文書名Paprs from a Viceroy's Yaman,直譯當作《來自總督衙門的論文》),在上海刊行,此時他已是在華歐美人士共同矚目的人物了。在《尊王篇》前三篇文章中,辜鴻銘替慈禧太后和義和團運動的仇洋行為進行政治辯護,駁斥當時西洋人士和康有為等對慈禧的批評,引證英國刊行的《古今名人譜》所載慈禧政績,稱:「甲午以後,泥古圖新各自偏執,門戶之見於是大分。爾時,翁同禾最泥古。及受甲午之創,忽又輕率圖新,誤認辯言亂政之康有為為奇才,力薦於朝而用之,遂有戊戌之變,惟皇太后不偏不倚,允中,即黜翁同翕諸臣以去禍魁,定康有為罪案而戮其死黨以謝天下。」 同時他又為義和團運動的行為辯護:「對外國人的反抗……因為他們看不起我們。」甚至他還記起一位英國人的話:「你們中國人很伶俐也有好記性,儘管如此,我們英國人還是認為,你們中國人是次等種族。」 辜鴻銘對洋人的自大自傲大為光火,他認為:「團民之所以變為匪類者,一則由教士不能約束教民,致多齟齬;一則鐵路開創,洋工麋集,致內地民情不安。又各國公使誤信浮言,疑皇太后袒匪,干預一切,隨處掣肘,遂致愈張匪膽。迨拳匪擾及京城,傳來一信忽然決裂,固有西人請皇太后歸政之說也。自王公以下。一聞此言,始各抱義憤,同時皆起,卻與西人為難,此朝廷所以不能抑制也。」 宣稱動亂的原因在於列強的帝國主義政策,引證春秋大義,斥責西方各國的強盜行為,認為中國以禮教治國,由於忠君愛國之情,至今人心仍然擁護皇室,統治根基牢固,雖有太平軍之十年戰爭,最終得以平定,足證大清民心未失,特別是南方擁兵百萬的封疆大吏們,是支持清政府的,他們可比義和團高明,使洋人絕了去除清王朝、分割中國的妄想。《清史稿》稱《尊王篇》乃辜鴻銘一生的偉業,稱:列強知中華以禮教立國,終不可侮,和議乃就。 1900年8月,清政府決定委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同各國商討先行停戰,迫於列強的壓力,准許李鴻章便宜行事,命慶親王奕勖回京,協助李鴻章議和,李鴻章這才於9月15日乘船北上。 【奕劻(1836~1918)愛新覺羅氏。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磷孫。1872年授御前大臣。1884年任總理衙門大臣,封慶親王。1885年合同醇親王奕擐辦理海軍事務。1900年會同李鴻章議和。1901年與列強簽訂《辛醜條約》。同年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任外務部大臣。1903年任軍機大臣,兼管外務、陸軍。1907年兼管陸軍部。1911年罷軍機處,改任內閣總理。清帝退位後,避居天津。】 此時的北京城,一片衰朽景象,天津到北京之間,沿途房屋未經被毀者極為罕見。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整個北京城有種末世之感,苟且的居民,對洋人一副媚態。日本軍隊有點紀律,於是便有人送萬民傘,城內英界、美界居民也紛紛仿效,大送其萬民傘,比起義和團蜂起時,以殺洋人為榮,又自不同。如今又麻木地看洋人殺團員,屍身陳列街頭,紫禁城的夕陽啊!無限淒涼!國人啊!…… 最後,12月24日,洋人提出議和大綱十二條。嚴懲禍首,賠償損失,各國駐兵護衛使館,從北京到大沽一律不准設防…… 張之洞奉命函電與李鴻章等會商和議,他對議和大綱中有涉北京防務的幾條極為關注,認為有損京城防務,建議聖駕定行都于長江上游如荊州。張之洞的建議是有私心的,此時他儼然南中國之主宰,挾東南互保之威風,欲使朝廷定行都於自己統轄之地,穩穩坐上百官之首的交椅。 此時李鴻章正為議和絞盡心力,疲憊不堪,半途突然殺出張之洞這一行都之議,大為惱怒。上奏中稱,毋聽張之洞書生見解。兩人早先的矛盾進一步顯露、惡化。 次年,1901年3月,商議到賠款數額時,列強堅持索要四億五千萬兩賠款,張之洞覺得應免算利息,李鴻章大不以為然,諷刺道:「償還免利,此間萬做不到。公或可設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