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風雨半支蓮 | 上頁 下頁
二一


  第一進是辦公室,正好那天是禮拜天,異常安靜,進了後院就高聲喊妹妹的名字;「西西!西西!」。「阿姐!」隨著一聲甜嫩的叫聲,從北屋蹦出了個5、6歲的小姑娘,飛也似地向我跑來,我放下提箱張開雙臂將妹妹抱了起來。俺姐倆親熱一陣後,一個系著圍裙的中年男子從南屋出來客氣地說道:「大小姐回來了,快進屋裡歇著吧!」小妹問:「楚師傅!紅燒肉做好了嗎?快端來,阿姐餓了!」「二小姐,早準備好了,走,你們進屋去,我給你們擺宴接風。」楚師傅微笑地說著並接過我的提箱,我和小妹手牽手地進了北屋。楚師傅是專給繼父拉包車的,同時幫助做飯。

  當時正值暑假,整個北平籠罩在綠蔭中,不像現在這樣,到處都是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地。北平剛解放時人口才二百萬,現在已是一千三百萬了。

  住在中南海裡,更感到格外地恬靜。我回來幾天,就買了一輛舊自行車,每天騎著自行車到處看看。兒時在北平,除了那次同媽媽到豆芽菜胡同小學去報名時,經過北海公園和到繼父的機關,哪也沒去過。此刻,我可以到處觀賞了。

  騎上自行車,到西單、東單、宣武門、崇文門,穿過座座華美的跨街牌樓,也瞻仰了金瓦紅牆的故宮、天安門。還穿過大大小小的不少胡同,當我穿過「頭髮胡同」、「耳朵眼胡同」時,那胡同窄小得只能推車側身而過。

  大胡同裡的高牆院落,雙石獅守大門;柿樹、藤蘿,高於牆頭,招展搖曳。小胡同小門小戶,敞著門,室內家什一目了然,門口擺著最多的是用舊臉盆栽種的五顏六色的「死不了」草花。

  還可見到許多大雜院。門框高大,大門敞開,內住幾十家窮人,煤球爐多放在廊簷下,犄角多堆放雜物。

  街上跑的「叮叮噹」作響的電車是我在西北沒見過的有軌電車,她增添了北平的現代氣息。

  賣烤白薯的散落在大街小巷,那香味吸引你停下來買上一塊,咬上一口。1949年北京解放後,賣烤白薯的逐漸消失,可能也屬￿小資產階級,屬￿改造對象,直到80年代,才恢復。為此我曾興奮地吟詩道:

  烤白薯,你又回來了
  一個用大石油桶做成的泥爐子
  一雙榆樹皮一樣的手
  伸進爐膛拿出一塊塊烤白薯
  甜香滿街頭。
  每當我見到它必買一塊
  不管是飽還是餓
  啊!烤白薯,你又回來了
  回來了,我的少年時候。

  美麗的北平啊!文化悠長的古都!1153年起,金朝就開始在這裡建都,距今已經850多年。現在在北京廣安門河沿公園,樹起了富有特色的高高的紀念碑,仰望著它,引發無限遐想……。隨之在這塊寶地建都的是元朝、明朝15帝、清朝又連續10代於此,直至北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燕都——北平,朝朝、代代,積蓄了多麼豐厚的文化底蘊。中國第一所大學——京師大學堂就是在這裡建立的,它的後身就是北京大學和北平師範大學。

  一天,我騎車在西長安街上,由西往東,逕自逍遙地享受古都的安靜和文明。剛過西單,還沒到府右街口,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我急忙迎上去想看個究竟。哪知只顧看演唱隊伍,沒注意路面,自行車輪子一下別在有軌電車的軌道中,連車帶人摔倒在地。別看我穿著新買的淡綠底色細黑條格的短外衣,深藍色的西褲,像個北京的洋學生,可實際是個老土,對無軌電車不熟悉,不知道鋼軌的厲害。這下可摔得不輕,鋼軌和膝蓋骨硬碰硬,後者輸了,皮破血流,一時還不知骨頭碎沒有,反正痛得站不起來了。這時有男有女3、4個人從演唱隊伍裡跑出來把我扶起。一個短頭髮圓臉的大姐說:「小妹妹,你怎麼沒看路哦?摔在鋼軌上是很痛的。」我說;「我想趕快騎過來,聽你們唱什麼?」另一個男同學說;「小妹妹,走,帶你去聽。」那位女同學說:「別急,看她骨頭摔壞了嗎?小妹妹!試著走兩步。」我走了兩步:「能走,就是有點痛。」「那我們送你上醫院吧。」「不用,回家抹點紅藥水就行啦。」「家在哪裡?」「就在府右街裡。」「那我們送你回家。」「我想聽你們唱歌」那位大姐說:「那也好。」

  我扶著自行車,站在他們合唱隊旁。他們唱了好多我從來沒聽說過的歌曲。如《反對內戰》、《你這個壞東西》、《活不起》、《五塊錢沒人要》等。那位大哥哥和大姐姐還對我講反對國民黨挑起內戰的意義,講國民黨政府包庇美軍強姦北大女學生的沈崇事件。我似懂非懂,在蘭州和西安已經聽說抗日結束後,國民黨和共產黨開始了內戰。如果國民黨包庇欺辱中國人的美軍,那當然是國民黨不對嘍!

  唱歌的學生隊伍要轉移了,大哥大姐硬要送我回家,到家門口,我請他們進去坐坐,他們說:「不客氣了,後會有期。」交談中他們知道我過了暑假就准備考北師大,他們正是北師大的學生。

  還真沒想到自行車輪卡在電車軌道裡摔的這一跤非同小可,害得我一個月沒有出門。於是在家看書、和妹妹玩。一方面准備考大學的功課,一方面猛看小說,每天收聽孫敬修老師在廣播裡講讀法國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跟著就抱著兩大本上下冊的同名書徹夜通讀。我為冉阿讓的無辜落入囹圄20年不平,又為他的逃獄後成為財主並救濟窮人而歡欣,為他那顆智慧、善良的心而感動。

  有時和妹妹到中海堤上撿好看的樹葉做書簽,從中南海往東南望去,能看見當年慈禧太后囚禁光緒皇帝的瀛台。中海南邊有道紅牆,裡面大概就是以前的皇宮花園,此時是國民政府的北平行轅。北邊,過了白石欄杆橋,就是北海公園,綠樹環繞的白塔給北平增添了無限雅致。重讀繼父黎錦熙寫的詩,瞭解了大詞典編纂處設在中南海的原由。繼父在1937年5月《夏興八首》裡,回憶道:「中海荷香臨水際,望中瓊島是蓬壺。蜈蚣橋畔人垂釣,鼇蝀坊前狗盜書。尚憶天壇聆唳鶴,每從白塔看飄鳧。同舟仙侶今安在?鏡裡娥眉鏡底骷!(蘆變前,主北平中海大詞典工作,常立西岸北望北海瓊島白塔,景最佳。中海東向西華門有木橋名蜈蚣,為清末進士聽榜之處,近年多為青年男女相約釣魚。中海北海之間有長石橋,名金鼇玉蝀,橋西為國立北平圖書館,報志時被閱者剪攜而去。天壇柏林,每歲飛來灰鶴群一次。鏡中美人,翻看鏡底乃一骷髏,石頭記賈瑞事。)」繼父在1939年悼念錢玄同先生的詩注中,提到:「中國大詞典編纂處計劃書,我分為五部十五組,並各項章程。他說規模太大了,我說這是建設中國新文字的總「糧台」,規模不能不大。民十七(注1928年),戰地政務委員會來北平,北平改名北京,大總統所在之中海,辟為文化學術機關區,錢先生主張定要在那裡頭找房子。我說教育部既南遷,雖有北平市黨部搬進去了,但大詞典編纂處盡容得下,他大不謂然,說:「既是咱們大規模的總『糧台』豈有不和國立北平圖書館並立在中海之理?(那時候,圖書館正撥定居仁堂為館址,後來在北海岸邊蓋了新館,才搬去文津街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