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
三毛(1) |
|
作者:張默芸 以「小人物」自居的臺灣女作家三毛,是深受台港、東南亞和中國內地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歡迎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早被臺灣《每月書摘》譯成十五國語言,暢銷海內外。1983年5月,我為福建人民出版社編了一本《三毛作品選》,即一售而空;1986年應讀者強烈要求,我在《三毛作品選》的基礎上又增三毛新作,編了厚厚的《三毛作品選》,又被讀者搶購一空。1991年1月4日,三毛自殺于臺北榮民總醫院,讀者悲痛之余,又紛紛來信來電話向我要《三毛作品選》,而我已經一無所有。三毛是怎樣一個作家,她的作品為什麼這樣受歡迎?我們應該怎樣全面評價她的創作? 一 三毛,原名陳平,祖籍浙江, 1943年3月26日生於重慶,是律師陳嗣慶的嬌女。她自幼酷愛文學。把讀書當成「玩」。三歲時,就對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三毛從軍記》著迷,一邊猜一邊向父母兄弟姐問字,就這樣既弄懂了內容又認了字,就這樣邊猜邊認字,學齡前「玩」了《木偶奇遇記》、《苦兒尋母記》、《愛的教育》、《安徒生童話集》、《格林兄弟童話》等書。1948年,三毛隨父母去臺灣,當時她六歲,剛上小學,對太淺的語文課不感興趣,卻特別愛讀《國語日報》、《東方少年人》、《學友》等報刊。有時還偷讀魯迅、冰心、郁達夫、巴金、老舍等人的「禁書」,對魯迅的《風箏》感動得了不得。小學五年級時,迷上了《紅樓夢》、在中學裡,也因沉迷於《水滸》、《今古傳奇》、《復活》、《死魂靈》、《獵人日記》、《莎士比亞全集》等「閒書」而不能自拔。以至初二第一次月考,她四門課不及格,數學更是常得零分。初中二年級第二學期,因為怕留級,她決心暫不看閒書,跟每位老師都合作,凡課都聽,凡書就背,甚至數學習題也一道道死背下來,她的數學考試竟一連得了六個滿分,引起了數學老師的懷疑,就拿初二的刁題考她,她當然不會做。數學老師即用墨汁將她的兩個眼睛畫成兩個零鴨蛋,並令她罰站和繞操場一周來羞辱她,嚴重地損傷了她的自尊心,回家後她飯也不吃,躺在床上蒙著被子大哭。第二天她痛苦地去上學,第三天去上學的時候,她站在校門口,感到一陣暈眩,數學老師陰沉的臉和手拿沾滿濃濃墨汁的大毛筆在眼前晃來晃去,耳邊轟響著同學們的哄堂大笑。她雙眼頓時變得異常沉重,不敢進校門。從那天起,她開始逃學,她不願讓父母知道,還是背著書包,每天按時離家,但是她去的不是學校,而是六犁公墓,靜靜地讀自己喜歡的書,讓這個世界上最使她感到安全的死人與自己做伴。從此,她把自己和外面的熱鬧世界分開,患了醫學上所說的「自閉症」。這個數學老師就這樣殘暴地摧毀了三毛的自尊與自信,使她成了一個「軌外」的孩子。好在父母疼愛她,理解她,當他們瞭解真相後,即為她辦了退學手續,自此,她「鎖進都是書的牆壁……沒年沒月沒兒童節」,甚至不與姐弟說話,不與全家人共餐,因為他們成績優異,而自己無能,她曾因此自卑地割腕自殺,為父母所救。為了使女兒走出自閉症,父親不僅親自教她古典文學和英語,還請人教她學鋼琴,學山水畫,習花鳥。可是,她只對書感興趣。直至她在姐姐二十歲的生日會上認識了畫油畫的陳濤,驚奇油畫的「立體」,問明瞭陳濤的老師是顧福生,她也要拜顧福生為師學油畫。就是這個顧福生,把她慢慢從自閉症中解救出來,因為他瞭解她的過去和性格,深知她沒有繪畫的天才就引導她走上文學之路。他借給她《筆匯》合訂本,她讀了陳映真的《我的弟弟康雄》後,發現世界上寂寞的不止她一人:「世界上有那麼多似曾相識的靈魂啊!」再見顧福生的時候,她不再沉默,而是「說了又說,講了父講,問了又問,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都在那一霎那間有了曙光」。①三毛的處女作《惑》,也是顧福生交好友白先勇發表在《現代文學》雜誌上,署名是「陳平」,那是1962年12月的事。對三毛來說,白先勇是改變她生命的第二個人。這兩個人幫助三毛由自卑走向自信,三毛永遠感謝他們。以後又在《中央日報》發表了《異國之戀》、在《皇冠》發表《月河》等小說。又經過顧福生的介紹,三毛與當時剛從台大外文系畢業的陳秀美(即後來成為著名作家的陳若曦)成為好朋友,並在陳的勸說下給文化學院的創辦人張其昀先生寫了封要求上學的信,三毛即被張先生接納為選讀生。她學過油畫,又有文學天才,她本可選藝術系或中文系、她卻選了哲學系,她希望哲學能為她解答人生的問題,但結果哲學的蒼白教條「並沒有使我找到生命的答案,解決不了人生問題」,她甚至想「自殺」。在文化學院,她曾與戲劇系的學兄舒凡熱戀卻又苦於不能結合,而受到感情上的重創。為了擺脫精神上的苦悶和感情上的失落,她去西班牙馬德裡大學留學,初識西班牙少年荷西。不久又轉入德國歌德書院學德語,畢業後即去美國芝加哥伊利諾法律圖書館工作,但因不能忍愛「洋鬼子」的「不識相」,兩年後即回臺灣。在臺灣文化學院、家專、政治幹校教德語兩年,與一德裔男子相戀,結婚前夕,未婚夫心臟病猝死。她看到釘子釘閉棺材,那聲音重重錘打她的心,她也不想再活,但自殺未遂,父母又救了她。為逃離舉目皆傷心的場景,又以「人生苦短,不喜平淡」為理由,辭去教職,重新流浪,終於來到了她日思夜想的撒哈拉大沙漠,並經歷了艱苦的考驗。在這裡,她和那位愛了她七年,等了六年的西班牙青年荷西結了婚。荷西從精神到物質都給了她有力的支持,就這樣,她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她決心和沙漠土著沙哈拉威人「打成一片,他們怎麼吃,我就怎麼吃,他們怎麼住,我就怎麼住」,「我成為他們中的一份子,個性裡逐漸摻雜他們的個性」。她終於愛上了這兒的人,愛上了她視為第二故鄉的「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憑著這種熱愛,也為回報父母的關懷和期望,她提起已經停了十年的筆,寫下了新生活的第一個故事:《沙漠中的飯店》,緊接著,是《懸壺濟世》、《娃娃新娘》……後來,她在臺灣的父母把這些作品結集出版,即《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記》、《哭泣的駱駝》、《溫柔的夜》、《夢裡花落知多少》、《背影》,以及她早期的作品集《雨季不再來》。荷西逝世之後,哀痛之餘又奮起,除了回臺灣文化學院中文系任教外,又出版了《萬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馬》、《傾城》、《談心》、《隨想》、《我的寶貝》、《鬧學記》,以及有聲讀物《三毛說書》、《流星雨》、《閱讀大地》,電影劇本《滾滾紅塵》,唱片專輯《回聲》。此外,還有四本翻譯作品:《娃娃看天下》(二套)、《蘭嶼之歌》、《刹那時光》、《清泉故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