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
賀抒玉(1) |
|
作者:閻純德 文學是迷人的,不然,為什麼有那麼多職業不同的人執著地 去追求呢?文學也是艱辛的,不然,又為什麼堅持下來而有成就 的人畢竟是少數呢?世界上最高的山,最長的河都可以用數字來 表示,唯有文學的高峰是無止境的,因為這是最能體現人類獨特 性和創造性才能的領域。 如此精彩的話出自誰之口?賀抒玉。誰為賀抒玉?——陝西女作家! 西北的女作家屈指可數,而賀抒玉仿佛是中國西北的彩虹。這彩虹,不是偶然的天象,而是日月運行、時代前進的表現。 解放後四十多年,整整十年她沒有創作。在那昏暗的日子裡,1970年,她帶著孩子和全家的衣物,到陝西戶縣尖山腳下當社員。災難摧殘著人,也考驗著人。她常常在痛苦中思索,在思索中痛苦。做誠實的作家,這是她的信條,否則寧可沉默。直到共和國第二次解放,她才再次獲得創作的生命,作品的題材、內容、精神,也有了新的高度、新的開拓,藝術風格有了發展,臻於成熟。如果說,「文化革命」前她是默默無聞的,而「四人幫」覆滅後,卻是文壇上頗為引人注目、活躍的女作家。 賀抒玉學習創作始於四十年代,但她真正的文學生涯是從五十年代開始的。 她說過:「文學的道路對於我是艱苦的,文學的種子在我心中萌發的過程是漫長的。」幾乎所有作家的「道路」都不盡相同,而這「道路」又幾乎決定著作家作品的內容風格和成就的大小。這條道路是作家自己走的,但是由社會鋪築的,是社會驅趕著作家走不同的路,賀抒玉走的是自己的路…… 陝北本是苦地方, 十年就有九年荒。 ——陝北民謠 在中國歷史上,陝北是屢屢發生農民起義的聖地。 狂風常年卷著塞外的滾滾黃沙,呼嘯著,無情地襲擊塞北的黃土高原。災害連年,加之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使得那裡的百姓世世代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1928年12月21日,賀抒玉(原名賀鴻鈞)就誕生在明末農民革命領袖李自成舉起「闖王」旗的盤龍山下的米脂縣城內一戶富有的書香之家。 她出生在中國革命風起雲湧的年代,當劉志丹、謝子長、李子洲在陝北大地播下火種的時候,她還是個不懂事的孩子。不到五歲,她就和長她一歲的姐姐上了學。家裡雖富,但她的穿戴並不好。一件空筒棉襖是不能抵禦塞外勁風的。她回憶說:「刺骨的北風,颼颼溜進袖筒,鑽進脖領,竄遍全身,凍得我時常縮著脖子,筒起雙手……」所以,冬天就成了她最痛恨的季節。寒風凍木了她的手腳,有時忍不住在課堂上就哭了起來。小小的年齡還不知道用功,也不懂得羞愧,課堂上聽老師講課,她左耳進,右耳出。只有踢毽子、跳繩兒、捉迷藏,才能使她忘掉回家。「我考試背榜,小學降過級,回到家裡,大哥哥大姐姐們嘲笑我:『醜妹子,一脊樑背那麼多人,重不重?」』她回憶說。但到了小學三年級,她發現書裡有一個極樂世界;這時,兒童的自尊心和榮譽感,也便像能源一樣,開始發出光和熱來,四年級期中考試,她從榜上最後一名,一下子名列第一,還得到學校的獎勵。 人,來到世上就如一張白紙,它需要社會不斷在上面塗寫各種文字。兒童時期的賀抒玉,最愛聽哥哥姐姐講故事、猜謎語、破字謎。尤其哥哥講的孫悟空七十二變和飛簷走壁的故事,使得她如癡如迷。她家藏書不少,這為她尋找知識和智慧提供了方便。她在《我的路》中說:「……自從和書交上了朋友,就自去書中尋求樂趣。每到寒暑假,天天早上起來,靜坐在緊挨著窗戶的炕上讀書。從《昭君和番》、《三門街》、《水滸》、《三國演義》,直到魯迅的《阿Q正傳》等作品,挨著往下看。我終於懂得,故事和書本,是最能啟開兒時幻想的鑰匙。」 是的,賀抒玉兒童時代對文學的愛好,就是從愛讀書開始的。那時,父母親清晨起來讀書的情景,對她很有影響。每逢過年,大門上貼了鮮紅的對聯,掛上了紅燈,那氣氛使她對春節充滿了嚮往。「在那缺少文化生活的小城裡,過年的鞭炮聲、秧歌、酒麴、嗩呐以及燈籠、對聯和年畫」,都是她兒童時代最大的精神享受。她回憶說:「我家大門口年年貼著一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幼年的我根本不懂其意,只是年年看,就像庭院裡架棚上吊著的串串葡萄一樣印在了心裡。直到後來,偶爾想起這兩句對聯,才覺得對寫作的人不無參考價值。」 對於讀書的愛好,可以說是母親培養的。那時,母親總是用「不愛讀書,將來沒出息」的話警告他們,並規定:誰愛學習,就讓少幹家務活,否則掃地、洗碗、下河洗衣等等便都落到誰身上。年幼的賀抒玉,覺得書裡的世界五彩繽紛,比大門口的世界大多了,於是每天早早起床,便像個小大人似的讀了起來。她說:「母親小時候,流盡了眼淚也未能爭取到上學,而我多幸運,五歲就上學了。書,不僅是我的好朋友,而且是我的好老師。這,我得感謝母親。」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