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聶華苓(3)


  三

  每個人都有一部歷史,簡單的或複雜的,含辛茹苦的或一帆風順的……

  聶華苓喜愛佛羅斯特的一首詩:

  這森林真可愛,黝黑而深邃。
  可是我要趕去赴約會,
  還要趕好幾哩路才安睡,
  還要趕好幾哩路才安睡。

  詩中的主人公是一位不肯停步的執拗的旅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倦地跋涉著……

  逝去的光陰是苦澀的,它只是回憶錄裡的陰影;今天和未來是美好的!詩,像她的座右銘;她,酷似詩中的主人公……

  「要努力奮鬥,努力後總會有成果的。」她總是這樣鼓勵人,也鼓勵自己,與人奮鬥,與環境奮鬥……風裡,雨裡,白茫茫的雪地上,在通往圖書館的道路上,都有她奔忙的足跡;書架上、牆腳邊,堆放著各種中外文書籍,她不停地寫作,不倦地工作;在火車上、飛機裡也不例外,寫信,發電報,處理各種事情。聶華苓,每天見她見不完的人,做她做不完的事……

  她聰明、精明、開明、能幹、勇敢!何達說:「她是一個能夠創造奇跡的人。那些看來似乎不可能的事情,對她都是創造奇跡的材料。」

  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就是她和安格爾創造的奇跡。

  聶華苓思想敏捷。她心裡總是裝著許多形象、畫稿,時刻都會跳出新的思想。

  碧藍的克拉威爾水庫是「國際寫作計劃」的誕生地。那偉大工程的第一磚就是聶長苓在遊船上置下的。她向安格爾提出了這個想法,建議創辦一個國際性的作家工作室,每年分批把各國作家請到愛荷華城來,為他們提供寫作條件。作家們帶著濃厚的本民族的文化和地方色彩相會在一起,感情上沒有芥蒂,超越橫的國家關係,縱的歷史關係,真正自由地交換意見,取他國之長,補己國之短,達到促進作家的思想、藝術交流,增進友誼的目的。

  當時安格爾認為這個想法太大膽了,每個人的吃、住、路費就要好幾千美元,那是一筆多大的款項啊!但在聶華苓的多次爭辯之下,安格爾被說服了,同意了。由於聶華苓鍥而不捨地奮鬥,「國際寫作計劃」作為愛荷華大學的一個附設組織,於1966年得到了學校當局的贊同。於是他們到處寫信,到處旅行,從私人到大企業,募得三百萬美元的基金。1967年,舉行了第一屆「國際寫作計劃」,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十人名作家。自此以後,每年9月1日至12月1日整整三個月的時間,愛荷華城的五月花公寓便住進了三四十位穿著各種民族服裝,操著各種語言的來自五大洲的作家。

  五月花公寓依山傍水,環境幽美閒雅,那條日夜不息地向遠方流淌的愛荷華河,那山林、草坪和雪花,更有醇酒一般的友情,都曾出現在許多詩人和作家的筆下。在聶華苓的安排下,作家們一起度過難忘的日日夜夜;暢遊密西西比河,到大城小鎮領略美國的風土人情,訪問農場,在每逢星期二、四的聚會上,輪流進述自己國家的文學創作,或朗誦自己的作品,或為創作理論、流派而自由地交換意見或辯論……談論廣泛,無所不包。

  聶華苓雖然在七十年代加入了美國籍,但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用中文寫作的中國作家,寫的是中國人,中國事,再現的是中國社會的苦難,中國人民的精神,正像她莊嚴聲明的那樣:「我是湖北人!」

  中國,是她的「根」,是她的精神的所在。她關心中國的前途,希望祖國早日統一。

  她的創作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細胞;她時刻關懷著中國文學的前途和發展。當「國際寫作計劃」第一次向各國作家發出邀請時,便邀請了臺灣作家陳映真,但陳被當局逮捕,蹲了監獄。為了陳案,她和安格爾全力營救——給蔣經國寫信,向香港和美國新聞界爭取輿論聲援,出資聘請美國律師為其辯護……她先後還邀請了臺灣作家王拓、詩人瘂弦、吳晟等(有的因故未能成行),大陸的作家蕭乾、王蒙、丁玲、陳明、劉賓雁、張潔,詩人畢朔望、艾青等人。由她操辦的「中國週末」,是「國際寫作計劃」的高潮。參加「中國週末」活動的,不僅有來自海峽兩邊的中國作家,而且有來自香港和從臺灣旅居美國的中國作家群。1979年,「國際寫作計劃」所舉辦的為全國矚目的第一次「中國週末」討論會上,聶華苓激動地向大家致詞:

  今天我們大夥兒在一起,這是中國文壇一件大喜事。我們這
  些人,分離三十年,二十年,十年……不論多少年,在我們的感受
  上,那是一段很長、很長的日子。太長了!在那一段日子裡,中國
  人可以說歷盡滄桑。我們每個人的歷史不同,經歷不同。我們對
  各種問題,對「中國文學創作的前途」的看法和態度自然也會不
  同。
  但是,在目前這一刻,我們在一起,我們從不同的地區,越過
  千山萬水,從北京,從臺北,從香港,從新加坡,從美國各地,到愛
  荷華來。僅僅這一點,就說明了:我們還是有相同的地方——那
  就是我們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感情;我們對中國文學前途的關切。
  現在,我們就從這份深厚的民族感情作起點,來談談「中國
  文學創作的前途」,來表達各種意見,來聽各種意見。我們不是來
  交「鋒」,而是來交「流」,來互相瞭解,互相認識。我們今天不可能
  得到任何具體結論。我們現在這一刻在一起,那就是結論!……

  1980年9月13日,聶華苓在第二次「中國週末」討論會上又致詞說:

  今天是中國作家的三代同堂,老一代的,中年一代的,年輕
  一代的,介乎老年的中年的,他們合在一起,就是一部中國現代
  史,包括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的變動,國家的興衰、人世的滄桑。因
  此,他們到愛荷華來和我們這些海外作家和世界許多地區來的
  作家相聚,這實在是一件大事,一件大喜事。他們千山萬水來到
  這兒和我們相聚也說明了一點:人在大陸也好,人在臺灣也好,
  人在海外也好,我們血管裡流著同樣中國人的血——這一絲血
  緣關係是不可分割的。

  我們要感謝大陸的政府和臺灣的政府贊助他們到愛荷華
  來。我們希望從今以後,每年都有作家從大陸和臺灣到這兒來和
  我們相聚。我相信這也是在座所有海外作家的願望。……當然,
  這樣的聚會最好能發生在北京,在臺北。

  這些熱情的話,是這位海外「流浪兒」至為感動的心音。她所表達的這個願望,已經成為現實。中國,在進步,歷史在前進!

  遠離母親的人,也許更愛母親。聶華苓,隨著歷史的前進,對祖國的愛也在加深。她關心著中國的前途,中國的文化,中國的今天,中國的將來……

  「國際寫作計劃」占去了聶華苓的主要的時間和精力,為世界各國作家的交流和創作,慷慨地貢獻著自己。雖然她從未停止過自己的創作,但如果不是這項工作,她的創作無疑會數倍地增加。

  「國際寫作計劃」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重視,許多私人和大公司解囊資助,1970年又得到美國國務院的幫助,於是這個國際作家寫作室便發展成有著很高國際聲譽的龐大的文化機構。在過去的二十八年中,已經先後接待了中國、法國、日本、東德、西德、菲律賓、印度、伊朗、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波蘭、土耳其、香港、阿根廷、巴拿馬、柬埔寨、南朝鮮、新加坡、利比亞、烏幹達等七十來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位詩人和作家,成就巨大。由於聶華苓和安格爾創辦和主持的「國際寫作計劃」對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做出了貢獻,1976年世界各國三百多名作家曾提名他們夫婦為諾貝爾和平獎金的候選人。倡議書說:「安格爾夫婦是實現國際合作夢想的一個獨特的文學組織的建築師。在藝術史上,從沒有一對夫婦這樣無私地獻身於一個偉大的理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