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李納(2)


  再暗淡的生活,也會有亮光。對李納來說,這亮光就是這些下層的勞動人民。她說:「我永遠懷著感激之情懷念他們。他們不但給過我快樂,更重要的是讓我看到生活中真正的美。這些人,就是頸項上拴著鐵鍊,也過得高高興興,從不對生活絕望。這些人是善良的,純樸的,對別人充滿了同情心。後來,我有幸接觸許多平凡崗位上的人,在眾多人物中,除少數之外,都各自帶著優美的素質走進我的世界。尤其是中國的女性,在舊社會,她們受著比男人更沉重的壓迫,一旦覺醒,對於舊生活的拋棄,義無反顧;對新生活的執著,捨死忘生。她們最高的道德準則,就是人民利益。有時,她們表現得比男人更勇敢,思想比男人更單純。我愛這些人。無論在戰爭年代,在和平建設時代,」就是在『四人幫』橫行的寒冷日子裡,她們的光輝都照亮了我,想到她們,心中充滿了溫暖、」(《李納小說選·自序》)這就是為什麼,李納在自己的筆下反復歌頌她們。

  中國的封建勢力是一條給人民製造了無窮苦難的繩索,中國雖然經歷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和北伐,但那根繩索仍然束縛著當時的少男少女們,他們最感痛苦的還是婚姻不自主。李納也不例外。在高小時,她已經朦朧地意識到有一副沉重的枷鎖無情地綁縛著她。對方是什麼人?她一點也不知道。不知有多少次,她與同命運的小女友在校園裡的鳳仙花下偷偷哭泣。李納說:「像我們那樣的家庭,要提倡退婚是家庭的奇恥大辱。死,比退婚還容易。」

  小學畢業後,在昆明讀書的叔叔回來了,他和李納有著同樣的痛苦。她向叔叔傾吐了自己的苦惱之後,叔叔要她爭取出去讀書,還指著牆上的一幅對聯說:「讀好了書,便可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了。」

  母親同情女兒,贊成她出去念書。那時,她的家鄉只有一所女子小學。由於軍閥混戰,土匪出沒,滇軍來,川軍往,很不太平,她家不是逃到鄉下,就是躲進昆明。自從她受了叔叔的啟發和鼓勵,外出讀書「便成了她夢寐以求的願望。祖父最初不同意,一個女孩子,遠離家長的約束,在他看來是不可想像的。但經過母親的苦苦哀求,由於他憐憫她從小沒有父親,考慮再三,終於答應將她托給一家親戚。

  聰明、勤奮的李納考取了昆明唯一的一所女子中學。以後,她曾多次提到《亞利安娜》給她的啟示。她說:「這件事,已經過去幾十個寒暑,可是至今想來,還清晰如同昨日。那時候,我是一個初中學生,寂寞總是籠罩著我。有一天,無意中看到一本厚雜誌,讀到《亞利安娜》。這篇小說,向我展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被一個為真理獻身的女性感動得熱淚迸流。在我稚氣的心靈中,它不啻是一束火把,它長久地在我心中燃燒,長久地成為鼓舞我的精神力量。」

  李納所在的這座中學,在大革命時期十分活躍,出了不少共產黨員,還犧牲了幾位女英雄。但在李納入學時,空氣已經頗為沉悶,學生們在幾個老處女的監視下,如被幽囚的小鳥,連她們和男子一起走路也要開除。她們每天按部就班地上課,圖書館裡有幾本不像樣子的書,只有冰心的《寄小讀者》還能稍稍滿足一點學生求知之心。一個偶然的機會,李納曾讀到巴金使之耳目一新的《亞利安娜》,但這種書在那裡是找不到的。

  矛盾百出的大家庭分開了,她母親領著三個女兒開始單獨生活,日月艱難。不久,李納考入同樣腐敗、守舊的女子師範。她不喜歡數理化,而獨愛好語文。她的語文老師雖然年輕,卻很守舊,專教學生讀古書和寫作舊體詩。這時候,她接觸了屈原、陶淵明、李白和杜甫。李納說:「至今,我尚能背一些古文,不能不說這是那位年輕的語文教師的功勞。」

  中國,近百年來受盡了敵人的欺淩。抗日戰爭的爆發,人民奮起抗戰,使苦難的祖國從黑夜望見了黎明的曙色。這時,李納同千百萬中國青年一樣,從個人的哀傷中奮起。國家正在死亡線上抗爭,用生命拯救她,是兒女的神聖責任。李納說:「在這偉大的時候,如果誰還僅僅想著個人的幸福,那便是犯罪!」當時不少雲南青年男女,得知抗戰的爆發,都浸沉在悲喜交集之中。幾天之內,許多有志之士離開家鄉上了前線。女學生也不肯後人,組織了「婦女戰地服務團」,也要奔赴前線。李納興奮地參加了這個團,到昆明西山進行軍事訓練。但是,她母親反對,親自跑到昆明,終日形影不離,拉著她不放,使她沒有走成。

  1938年,紛紛傳說敵機要轟炸昆明。一天早上,蔚藍的天空像平常一樣透明,院子裡飄著陣陣花香。體育教師領著她們跑步之後,忽然異常嚴肅地叫她們立正。他激動地面向學生,用顫抖的聲音說:「同學們,敵機要轟炸,迫使我們不得不停止升旗。」他望望天空:「這是我們祖國神聖的領空,卻不能讓自己的國旗飄揚……」他哽咽著,淚水沿著他粗糙的臉頰滾了下來。國旗在沉默中升起。淚水從許多學生的眼裡湧流出來,最終形成一陣哀哭……這時,李納胸中的熱血在奔流,在燃燒,她回憶說:「我仿佛經歷了法國都德《最後一課》的情景,每每想起那難忘的一幕,我的心就激動起來,好像又置身於抗日的烽火之中……」

  國難當頭,在許多青年看來,讀書已成為多餘。飯館和火車站,經常傳來出征的歌聲;酒杯相碰,淚流滿面,心向祖國,同發誓言:「不收復失地,誓不回家!」

  不久,西南聯合大學的學生徒步來到雲南。他們帶來了進步文化,進步書店日益增多,宣傳抗日的書籍在學生中廣為流傳,學生的精神狀態更加高昂起來,使昆明成為全國救亡運動的中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