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
琦君(5) |
|
三 在臺灣女作家圈子裡,琦君以古典文學根基深厚而聞名海內外,特別是散文,不是從著名的文人墨客的傳聞軼事的敘述中探討人生哲理,就是在平常敘事描寫時也夾古詩詞以醒目,不少散文和小說的題目,本身就是詩詞名句,甚至在與友人暢談時,古詩詞也常常脫口而出,滿室生輝。她喜歡詩,更欣賞詞,她「對詞的偏愛,是因為比詩更精美。」她說,「從詩裡可以獲得兩種好處,一是對社會情態的瞭解,一是同時也領會了其文學的表現方法。但詞的作用更有發揮的餘地,近於語體,不受拘限。」①因此她常有詞作。或寫鄉愁,愁得人比黃花還瘦,是活用李清照詞的佳作,如《踏沙·秋感》;或詠物,神韻飄逸,比喻形象,如因思念故鄉而作的《清平樂·紅梅》和《減字木蘭花·梨花》;或寫遊記,繪景有色,描遊人神態更絕,如《蝶戀花·遊碧潭》;三曲《金縷曲》,各具風采。《金縷曲·送別孟瑤》、《金縷曲·贈秀亞》,作者巧妙地把對方的著作一一入詞,更覺親切風趣;另一《金縷曲·梁實秋先生譯成莎士比亞全集,敬賦此致賀》,言辭懇切,敬佩之情,溢於詞外。即使是退休,作家也要賦詞以資紀念,如《鵲橋仙·退休寄感》,在她的生活中,真是處處皆有「詞」了。有些詞作,作者把它放在散文的開頭,如《我們的水晶宮》中開頭的《鵲橋仙》,把這闕詞與散文共讀,就更能體會它豐富的內涵。有些詞作,揉進散文裡,尤見清雅,如《天涯影裡胭脂雪》、《想念荷花》等。琦君的小說,也常常夾些詩詞,或通過人物之口,吟詩填詞,突出人物性格,如《錢塘江畔》;或通過人物對某些詩詞的愛好,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如《長溝流月去無聲》、《菁姐》。她喜歡填詞,也喜歡研究前人的詞作,還出版了一本《詞人之舟》,此書不僅在結構體裁上有所創新,將詞論詞體同評詞話合於一體,而且對溫庭筠、蘇軾、晏幾道、秦觀、辛棄疾、朱淑貞、吳藻等著名詞人的作品都作了深刻的研究,並且以行雲流水的文筆,深入淺出地寫出自己獨特的見解,突出不同詞人的個性和不同詞作的風格。如對蘇東坡,一般人只認為東坡詞風格豪放,琦君也贊同,並指出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風格的代表作。但她卻進一步指出東坡詞「並不局限於豪放一格,他能豪放也能婉約,能灑脫也能纏綿。」還以他《蝶戀花》「雲鬢絲樺眉黛淺。總是愁媒,欲訴誰消遣。未信此情難羈絆。楊花又有東風管。」為例,證明東坡詞婉轉纏綿的另一風格。不僅如此,她還指出東坡還有將豪放與柔媚溶於一詞的佳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千古絕唱《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並引用苕溪漁隱叢話,來讚揚這闕詞:「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同樣,琦君對辛棄疾、溫庭筠等其他七位詞人詞作的分析,也新穎獨到。琦君真不愧為浙東大同人夏承燾先生的得意女弟子。讀者也許奇怪她怎麼不評著名詞人李清照、李後主、柳永、張子野、陸放翁?琦君在《後記》中說明她已經寫過並已發表,但沒收入此書,很可惜,其實應該收入的。對於卓文君和花蕊夫人雖只在附錄部分作簡單介紹,卻寫得情意切切,從溫柔敦厚的詞心或赤子之心的角度,突出了古代兩位女知識分子的才華和不幸。這本《詞人之舟》出在她的散文小說集之後,我們先讀她的散文小說,再讀她的詞作詞評,仿佛先看到花葉枝幹,最後才看到樹根,原來她散文小說常用古詩詞名句起畫龍點睛的妙用,所以寫得那麼清秀雋永溫厚,根源竟在這裡。因此,我們可以說,她確既是散文家,小說家,又是詞人和學者。 ①陳芳蓉:《琦君訪問記——那顆歌唱的心靈》 四 形成獨特風格的作家,在作品中即使不標上自己的名字,也能使讀者見其文而知其人。正如我們一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們就會判斷這是蘇東坡所作,一讀一楊柳岸曉鳳殘月」,就認為是柳永所為。我們也可以從「等國奉比,又惹輕愁起」,看出是琦君筆法。琦君散文的獨特性,是「無論寫人、寫事、寫物,都在平常無奇中含蓄至理,在清淡樸素中見出秀美;她的散文,不是濃妝豔抹的豪華貴婦,也不是粗服亂頭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閨秀」①。她的小說,又以宣揚愛的完整、愛的犧牲和反映臺灣司法界特殊生活而與別家大異,她的詞,更以情深意切取勝。總而言之,琦君作品的獨特風格是跟她獨特的藝術思考和藝術追求分不開的——那是對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①鄭明娳:《談談琦君的散文》 無疑地,她的作品都是真實的。她的寫作宗旨是:「以自然之筆,寫真實之情」。真實是文學的生命。她的散文,甚至可以當成她的自傳來讀;她的詞,填的更是真人真事真景;她的小說,或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或是在生活的真實上昇華為藝術上的真實。至於善,她的每篇作品都是證明。我們還可以特別舉出《百合羹》和《岳母》兩篇小說來說明這一點。前者的阿翁不願孝順的兒媳再嫁,後者的岳母不願女婿再娶,但作者把這兩個素材寫成小說後,人物的思想境界和性格發展都有了變化。《百合羹》中的阿翁,萬分體諒兒媳,主動說合,盼望她能與鄰居青年君甫再結良緣;《岳母》中的岳母,也是善體人意的老太太,愛女婿的新婚太太如同己出。琦君為什麼要這樣寫?「我深感這個世界的暴戾已經太多,為什麼不透過文章多多宣染祥和美好的一面呢?」①這又一次顯示出琦君慈善心腸和溫柔敦厚的個性。 ①琦君:《錢塘江畔序·細說從頭》 琦君所追求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美。正如宋代黃庭堅所說:「文章的成就,更無斧鑿痕,乃為佳作耳」這類佳作,常在人們司空見慣,不以為意的尋常事物中寫出獨特的見解和新意,這種藝術,常常表現日常生活,常見事物,人之常情等尋常題材,善於從中發掘並表現出人所未見,道人所未道,在人們共同的思想感情中寫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寫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琦君的作品,特別是散文,正是這樣的佳作。如《小玩意》寫小女兒憨態可掬,興高采烈玩玩具,卻不知送玩具的姨娘給母親帶來多少痛苦;《金盒子》把姐弟深情,寫得多麼純真、動人;《下雨天,真好》,《下雨天,真不好》似乎是兩篇內容完全相反的散文,卻同樣寫出對故鄉、對童年生活無盡的思戀;《想念荷花》更是將詩情畫意溶於一體的精品,我們甚至可以聞到荷花的芬芳,聽到採蓮的歌聲,看到父親和老師的慈顏。而這一切,是用最樸素最自然的文字寫出來的,卻又實在構成了表現父女之情,師生之誼的人世間最美的畫卷。難怪托爾斯泰說:「如果世界上有優點的話,那麼樸質就是最重大最難達到的一種優點」。 如果要求全責備,即使世界上最負盛名的作家,我們也可以找出他作品的不足之處。對琦君來說,也許她離開大陸太久,對海峽這一邊人民生活不夠瞭解,某些作品,在內容上有些偏差;在藝術方面,個別作品含蓄不足,直露有餘。 琦君在創作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願這顆璀璨的文學恒星,永遠照耀臺灣文壇。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