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
陳敬容(1) |
|
作者:孫瑞珍 1989年11月15日,著名詩人陳敬容治喪辦公室寄給我一份訃告。訃告上寫著:陳敬容於1989年11月8日22時40分在北京逝世,終年72歲。根據本人遺願:治喪工作一切從簡,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茲定於1989年11月17日火化。 她的遺願像她的一生一樣,平凡而簡樸。陳敬容活著的時候,不願給別人添麻煩,獨自一人,在都市的一角,過著平靜的自得其樂的生活。死後也不要驚動更多的人,一個人帶著她的詩和情,靜悄悄地走向另一個世界。 接到訃告後,我久久不能平靜。陳敬容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她一生的不幸和坎坷久久地存留在我的腦海中。 「文化大革命」前,我曾和她住在一個四合院裡,那時,我的孩子很小,又要去十幾公里以外的郊區上班,她常常過來關照我。院子裡有一棵很大的棗樹,每到甜棗收穫的季節,她總是捧著一個小碗,給我送來一碗又甜又脆的大紅棗,我覺得她很熱情,像母親般地關懷我。從此,我們成了朋友,彼此也還算信任,空閒時常坐在一起聊聊。她是一個很樂觀、開朗的人,但從不談她的過去,更不談她創作上的成就。時間久了,我從周圍人的口中對她過去的生活知道星星點點。 十年浩劫,我和她完全失去了聯繫,各自都離開了這個四合院。1978年,為了編寫《中國文學家辭典》和《中國現代女作家》,我又想到了她,幾經打聽,才知道她的確切地址。一天,寒冷異常,北風呼嘯,我和一位朋友來到位於北京正南方向的一座寺廟——法源寺。那時的法源寺還沒有修聾,一幅破落、凋零的慘景,院子裡來往的人很少,走進裡院,使人覺得有些驚然。有人告訴我陳敬容就住在這座破廟的一間房子裡,按照看廟人的指引,我找到了那間房子,廟的後院有三間瓦房,分住兩家人,中間的堂屋,兩家公用,放些碗櫥等零七八碎的東西。兩家人的門口都是鎖頭將軍把門。窗戶都是那種老式有格子的木欞窗,屋子裡很黑,我只好趴在窗玻璃上觀察,判斷陳敬容住在哪間房子裡。很湊巧,詩,幫了我的忙。靠窗的桌子上堆著一些不太整齊的雜誌,正中間,有一堆擺放不很端正的稿紙,我一眼認出,那上面的字是陳敬容的筆跡,那是她的詩的手稿,我在門上給她留下了一張紙條。回來的路上,我高興極了——找到了詩,就找到了陳敬容,找到了陳敬容也就找到了詩。 過了兩三天,我接到了她的來信,她約我儘快到她的房子裡談一談,我又一次到了法源寺。走進她那又冷又黑的房子。火爐燃得不旺,仿佛進了冰窖一般。當她伸出手來跟我握手時,我發現她的手粗糙得如同常年在農村勞動的老農的手,並且所有的骨節都突出增大。房子裡沒有自來水,也沒有廁所、下水道,每天要提幾大桶水。那時,她和女兒住在一起,幾乎所有的家務勞動都由她一個人承擔。機關比較早就讓她辦了退休手續,她只好靠著為數不多的退休金打發日子。 後來她又搬家了,搬到了宣武門西大街一所高層住宅,我去看她的次數多起來了。新宅說是三居室,實際上每間都不大,而且一個朝東,其餘兩個全朝北,三個屋子都;臨街,整天車流、人流晝夜不停。陳敬容只好鬧中取靜。她一生中最後一段時光,是她最滿意,也最快樂的日子,她可以關起門來寫詩,寫散文。她告訴我:幾十年來,從來沒有這麼無憂無慮過。她是那麼愛詩,詩情注入在她的生命裡,她活著,詩就在她的心中孕育。最後的十年是她創作的豐收期,也是她創作思想和創作風格的成熟期。經過令人髮指的十年浩劫,陳敬容詩中的天真與浪漫少了許多,但真誠依舊,增加了更多的成熟以及對人生的體驗,這些深邃的思想,蘊藏在獨特的意象中,更加婉轉,更加富於哲理。在她晚年的詩中,形式上中西結合得也更加渾然一體。 「偷讀」 陳敬容,筆名藍冰、成輝、文穀。1917年9月2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城。樂山舊制為嘉定府,古稱嘉帥。它是距峨眉山百里左右的一個半島形地帶,三面為長江支流所環繞,只有一面陸路,經幾個縣通往成都。那裡氣候宜人,風物多麗。古往今來,哺育了不少有成就的文人。盛唐詩人岑參,現代作家郭沫若都出生在那裡;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在那裡的淩雲山上讀書,淩雲山有東坡洗硯池,歷來被視為名勝之地。 她家裡雖不富裕,卻足可溫飽。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秀才,辛亥革命後教小學,居然學會了新式的算術。陳敬容四歲啟蒙,全靠祖父。童年時,祖父常教她讀書,但只限于「正經書」。起初讀《三字經》、《孝經》,後來讀《史鑒節要》、《論語》、唐詩等。小說則無論新舊,一律不許看。祖母因為自己不識字,最反對讀書,她總是憤憤地說:「讀了書做女王嗎?我不讀書,也活了一輩子。」祖父很希望父親能光耀門庭,父親終於在四川軍閥手下當了一名不大的官兒,東奔西跑,常年不在家。母親是一個商人家的女兒,念過私塾,結婚後,千方百計要去縣城女子師範讀書,由於祖母的竭力反對,終於沒上成,一直引以為憾,因此,對女兒讀書,十分支持。 上小學四年級時,班上有一位拖著粗大辮子年長的同學,常常給大家講一些舊小說裡面的故事,如《七俠五義》、《再生緣》等。同學中有這類書,互相傳看,他們被帶到了一個新奇的世界。她從這些書裡讀到了在教科書裡讀不到的東西,感覺特別新鮮。少年時代的陳敬容,在抑鬱、沉悶的環境裡,找到了精神的寄託。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