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琦君(3)


  琦君寫身邊瑣事的散文常富哲理,如《倒帳》,全家賴以生息補貼家用的一筆錢,被一位朋友倒掉了,怎麼不難過呢?但「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由此「使我們懂得如何安貧守拙,更懂在貧與拙中,如何來享受無邊的家庭樂趣」,「豈非『得大於失』」?又如《財富和愛情》說明夫妻生活中,愛情和友情才是永恆的財富,給讀者多少啟迪!此外如《恩與愛》、《生與死》、《有我與無我》、《有甚閒愁可皺眉》等都是極富哲理與情趣的精品。有些身邊瑣事則寫得富有人情味,如《課子記》,她嫌她先生對兒子太苛,「誰知輪到自己教他,竟比他爸更容易動火」,寫做爸爸的輔導兒子功課時一下子叫「乖兒子」,一下子罵「笨東西」,聲態笑貌,躍然紙上,像一幅家庭生活畫,一出富有詩趣的小喜劇。通篇作品生氣盎然、真實,真是使人神游而意會的好作品。

  琦君給小讀者寫的散文,充滿迷人的色彩,既有淺顯的哲理,又富有兒童情趣,是很適合兒童閱讀的無韻詩篇。如《蒙娜麗沙的微笑》、《魔筆》、《孔雀錯了》、《講幾個笑話聽聽》、《一同來讀詩》等等。

  琦君的評論文章,不管是書信式的(《讀〈移植的櫻花〉——給歐陽子的信》),雜感式的(《真·善·美——讀〈世緣瑣記〉雜感》),論文式的(《猶有最高枝》),實際上都是散文佳構,是散文式的評論,中肯、敏銳、暢達、優美,是這些散文的共同特色。可貴的是作者在評論別人的作品時,常常把自己擺進去,仿佛與作家娓娓長談,共同研究,比起某些學究式的評論來,顯得既親切又深刻。

  對於別國的風土人情,社會風貌,作者既讚揚其美好的,如《佛老心》、《美國人的親情》;也抨擊其醜惡的,如《驚心動魄》、《黑吃黑》等。

  二

  琦君一向以散文創作的輝煌成就照耀臺灣文壇,而小說和詞方面的成就卻少為人稱道,這是不公平的。確切地說,她既是大散文家,又是小說家和詞人。小說結集為《菁姐》、《百合羹》、《七月的哀傷》、《錢塘江畔》、《繕校室八小時》、《琴心》(散文小說合集),以及中篇小說《桔子紅了》。詞作散見於散丈集中,此外還專門寫有一本研究古人詞作的學術著作《詞人之舟》。

  琦君的小說,可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小說多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工的愛情故事,且多為憶舊之作。如《阿玉》中的阿玉,是個美麗聰明的姑娘,可是貧窮使她淪為丫頭,三叔和肫肝叔都愛她,阿玉卻只愛三叔,肫肝叔自己認為配不上阿玉,就自動退出情場——作者把這些實事搬上稿紙時,就去掉肫肝叔這個人物,集中寫阿玉和三叔的愛情以及小春的友誼。有人說這「有點像才子佳人那一套」,其實與「那一套」完全兩樣,二太太折磨、痛打阿玉,破壞阿玉與三叔的愛情,最後把她賣給船工,阿玉作為船家婦貧窮飄蕩一世,連封信都無法收寄,其悲苦可想而知。作家通過家庭這個窗口,反映了深刻的社會問題。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因為是按生活原型塑造的,個個寫得栩栩如生。阿玉、三叔、小鶯自不必說,就是次要人物如兇狠的二太太,寬厚、仁慈的大太太,作者也把她們寫得活靈活現,這就難怪「當年由米白水先生的友人改編成電視劇」,①並獲得巨大成就了。

  ①琦君:《錢塘江畔序·細說從頭》

  《莫愁湖》也是憶舊故事,「小說中的姑父姑母實有其人,而和那少女一段淒涼的愛情故事卻純屬虛構」。雖是虛構,卻使讀者深信不疑。這正是作家的藝術功力所在。在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安排下的舊式婚姻,有幾對是幸福的?何況這一對夫妻無論在外貌、性格、文化教養諸方面都相距甚遠,在這種情況下,風度翩翩而又才華橫溢的姑父碰上美麗聰明的劉舜華,自然一見鍾情,但舊禮教約束著他們,他們的戀愛只能以悲劇告終。姑姑生氣時沒收了姑夫給舜華的信,清醒時又要求「我」陪舜華去看姑父,足見她有自知之明,心是善良的。倒是「我」的遲疑不決,使一對有情人未能見上最後一面。雖然「我」的猶豫不決以及顧前顧後的心理狀態,是符合「我」的身分和性格邏輯發展的,但難道不可以找出一個既能突出人物性格又有個比較光明的結尾——讓姑父在見到他心愛的人才含笑死去?

  如果把《琴心》和《完整的愛》相比較,來探討什麼是「完整的愛」,我認為《完整的愛》並不完整,《琴心》中的愛倒是完整的。《琴心》中的人物都帶有一種詩意的美,光潔而親切,雖有點巧合,卻給人不少的溫情!《完整的愛》中幼之的癡情,慧兒的妒恨,任性以及她的覺悟和改過,都是可信的,只是作母親的開始以母愛克制兒女之情,還可以理解,但慧兒悔過之後,她仍不去找幼之,反而說:「這樣似乎愛更完整些」,明明是缺陷,為什麼說「完整」?只有召回幼之,愛才真正完整,而且也才真正符合這個題目的旨意。

  《菁姐》和《紫蘿蘭的芬芳》都是兄弟倆同愛一個女人,但菁姐婚後最後被哥哥椿所拋棄,卻原諒了椿。無疑,她仍然愛著椿,這種情愛的美,一經觸及,就保持永恆。因此她也不接受弟弟萱的感情,目的是要萱「有一個完整不缺的心去愛,去被愛」。在這裡,作家又強調了「愛的完整」。《紫蘿蘭的芬芳》中的蓉嫂死去丈夫,四年來,她在哀愁中生活。但最終擺脫了哀愁,接受了虹弟的愛,紫蘿蘭的芬芳終於代替了白色的大理石花,小說成了一首哀愁而又明麗的愛情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