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楊沫(9)


  楊沫寫林、江情感裂痕,不只停留在此,她將筆端深入帶有社會意義更廣闊的層面——政治路線上、思想方法上的分歧。江華地位的改變,又不能深入實際,思想逐漸僵化。在用人、統一戰線,特別是肅托問題上江華嚴重偏離黨的路線,這是林道靜最不能原諒他的地方,也是兩人情感最後分手的原因。

  林道靜、盧嘉川、江華三個經歷無數次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事件磨難,強制疏遠的情人之愛愛得更深,力圖粘合的夫妻之愛卻喪失殆盡,內心隱秘的情感終於爆發出來。楊沫在第五十五章用了大段篇幅淡出林道靜與盧嘉川熱烈擁抱的鏡頭:「兩雙灼熱的嘴唇吻在一起。兩顆熾熱的心同時怦怦激跳。四隻眼睛同時淚落紛紛……」在實際生活中,相愛的兩人由於情欲爆發而接觸是正常的。楊沫大膽地寫出這種靈與肉的統一,寫出人們的正常情感欲念的普遍性與崇高性,並通過林道靜剖白了此種感受:「她深深明白她的盧兄這刹那間舉動的價值——無與倫比的價值,比生命還可貴的價值。」讀者從中感受到的不是感官刺激而是精神上的強烈震動與共鳴。這愛的奔流——躍出河床的洶湧奔流儘管只是一刹那的陶醉,兩人都極力掙扎跳出,沒有再跨越一步,正反映了他們超出常人難以具備的自我控制力量的崇高。寫他們擁抱相吻,不僅沒有損害人物的品格,反而讓人感到了兩個活生生的血肉之軀。但他們為了使愛的對方免遭政治的、道德的、輿論和精神的壓力與傷害,盡可能地減輕對方的痛苦,而把一切痛苦都留給自己。這種為了愛可以犧牲愛本身的感情,已經超越了正常意義上的黨性與道德規範,體現出一種崇高的人性美。

  說到《英華之歌》藝術上的局限,還有兩點應當指出。

  (一)關於人物形象的銜接與性格延伸問題。長篇小說續集中的人物性格不是重起爐灶,而是前一集的延伸。如果人物性格發生重大變化,應當作必要的交代與鋪墊,否則不僅會使人物性格產生斷裂,而且會影響情節的真實性、削弱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江華在《青春之歌》裡留給讀者的印象是穩健沉著、淳厚質樸,他有膽有識,有良好的政治素質。而《英華之歌》一開始,江華就顯得政治上僵化,不深入,感情上冷漠無情。情節展開之後,作者力圖表現江華與林道靜在思想、政治、性格、情感上各方面的衝突,但是除了江華的忌妒心以外,對他思想性格的其他重大缺點缺乏深層次的揭示,江華為什麼竟會變得這樣,缺乏合理的基礎。這個重要人物變成僅僅由於情節需要而活動,並不完全符合《青春之歌》所提供給讀者的這個人物的生活和心理活動邏輯。並不是說,重要人物的性格不能變,而是變需要有鋪墊。作者還沒有把這個人物複雜的心理和微妙的表現方式更準確,更令人信服地展示出來。

  (二)關於小說的敘述語言的藝術空間問題。楊沫與她作品中深愛的人物常常呈現一種「同體」現象,感情直接投入,因而小說的敘述語言也由此而帶著鮮明的感情色彩,這是楊沫小說語言的特點,同時也帶來一些局限。由於作者與她的人物距離太近,生怕讀者讀不懂她的愛和憎,小說中的人物、故事、情節往往是跟著作者跑,不是自己自然而然地活起來。作者對生活、人生的感受恨不得通過角色一股腦全塞將進來,角色對話之後總是擺脫不掉作者從旁絮叨的影子,從而大大減少留給讀者想像、揣摸、再創造的藝術空間。這種多餘旁白往往割裂故事,沖淡節奏,減弱了對讀者的吸引力。

  1992年至1994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楊沫文集》七卷,這是她堅實的腳步留下的閃光的足跡。她的一生緊緊同中國革命聯繫著。青年時期,她獻身于革命,中年以後又獻身于文學。創作上她辛勤耕耘,經年不輟,終於用自己美好的思想感情在中國文學之園裡栽培出無愧於時代的燦爛花朵。1991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楊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四十多位作家、學者、文學編輯參加了會議。大家對楊沫半個世紀創作生活中的不懈追求、執著的熱情表示崇高的敬意。對她在文學上所取得的成就給予高度的評價。作為專業作家在貢獻面前她不滿足,儘管年已八旬,又有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全國作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北京文學》主編、中國筆會中心會員等許多職務在身,社會活動多,但她總是珍惜著生命裡流過的每分每秒,不停地創作,讓生命變作永遠閃亮的火炬,讓生活裡的真善美化為滿天朝霞。

  1994年12月5日修訂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