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楊沫(8)


  《英華之歌》:掀開人的情感世界

  1989年,楊沫終於完成了《英華之歌》。1990年由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翻開《英華之歌》,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幅激越的歷史畫面。華北平原,硝煙彌漫,敵人頻繁掃蕩、圍攻、蠶食,我方針鋒相對,殊死鬥爭。在血雨腥風的戰場,從軍分區到村民兵連,從司令員到婦救會主任,個個有生氣。農會、婦救會、青救會活動,合理負擔,減租減息,抗日統一戰線,收編土匪……1939年至1942年冀中敵後根據地發生的大小事件,在小說中都展開來。作者以大量筆墨寫到了過去幾乎沒有觸及的黨內鬥爭,把清查託派帶來的悲劇性災變以及抵制左傾路線的艱難鬥爭寫入故事情節。但作者並沒有將筆停留在故事與情節的層面上,而是發揮所長,從情感世界切入,展示人物豐富的情感領域,揭示人性的複雜與變化。她的《青春之歌》所以能在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年人中引起強烈反響,正是因為人們從小說中所認知的不僅是一個曲折、生動的革命故事,看到的也不僅是一個富有正義感,反叛封建家庭、封建婚姻的個人奮鬥的女青年林道靜,在黨的教育下,成長為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所走的道路,而且感受到這種生活道路轉變過程中人物心靈深處和深沉感情世界裡的劇烈衝撞和細微變化。她那豐富的內心世界及對愛的熱烈追求,在同期文學創作的女英雄形象中是少見的,卻是「生活中的人」普遍存在的。人們從盧嘉川、江華、餘永澤、王小燕、戴愉等眾多人物身上看到的也不僅是英雄、市儈、叛徒、中間分子等一些平面形象和類型化的「道路」,而且從人物的感情變化中能夠體驗到自己在某種情況下的感情形態和變化軌跡。《東方欲曉》正與之相反,事件大而人物小,用楊沫自己的話來說是「人物被擠得只剩下瘦小的骨頭」。作家能夠直面創作上的成功與失敗,揚長而避短,難能可貴。

  《英華之歌》繼承並發展了《青春之歌》的優勢,從複雜的歷史背景、鬥爭環境以及人物的愛情糾葛與政治分野中,不僅表現事件的曲折過程和人物之間的錯綜關係,而且注意到揭示時代、環境、人際關係對人物內心情感的刺激、推動、催化和調整,各色人物的心理活動歷程及時代所賦予的印記,又不失普通人的特性。

  小說一開始,就將主人公林道靜推進理智與感情矛盾漩渦之中。一個人也許不應當同時愛兩個異性,但實際生活中,由於種種原因,卻會出現這種情況,於是只能由理智來調節,抑制對其中一人的感情,以求感情總體上的平衡。林道靜對使她獲得真正愛情的戀人盧嘉川一直飽含「永遠不變的戀情」,「與江華結合後,多次下決心忘掉盧嘉川,思念的總是死去的盧嘉川。」而得知盧嘉川還活著,並在夜行軍中意外邂逅,她「平靜的心,再也平靜不下來,不知是喜,是憂;是幸福,還是不幸的開端」,那過去已經被埋葬的欲望又重新點燃。小說不止一次地回閃《青春之歌》中江華向林道靜求愛,林道靜茫然地站在屋外的雪地裡不知所措的鏡頭,表明那是帶有政治、道義、家庭需要的婚姻,不完全是愛的結合。她多次反思「江華,這是她尊敬的人,她愛他麼?她不清楚。」但是,她對江華畢竟是有感情的,他們在知道盧嘉川死後才結合的,在為共同的理想奮鬥中加深了認識。因此一想到江華是自己的丈夫,也是走向革命的引路人,又是多年的老師兼戰友,「一種自責、內疚的情緒便攫住了她」。林道靜就處在這種矛盾狀態。她不斷譴責自己,克制感情,強禁與盧嘉川發展超友誼關係。甚至在一個夜晚將五年前盧嘉川在獄中寫給她的信——刻不離身保存下來的珍貴遺物撕碎。可是江華居高臨下的態度,要求妻子絕對服從自己的狹隘意識,情感方式的粗疏,都使倔強、獨立、細膩、敏感的林道靜感到辛酸痛楚。儘管如此,她還在用力自拔,在心中呼喚:「江華是個很好的同志,他是愛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愛江華,關心他,體貼他,甚至「為某種使命、某種道德觀、某種法定的觀念」去愛江華,「借屍還魂」。她的掙扎並不奏效,在思想方法、路線、作風走得離自己越來越遠和越來越近的兩個男人面前,她陷入更深的漩渦。

  林道靜這種越出生活常軌的心路歷程極其曲折,有時理智戰勝感情,有時感情戰勝理智,在兩者此起彼落、此勝彼負的複雜過程中表現出雙重人格。雙重人格本來是實際生活中普遍的現象,人們常常出於各種原因,不得不掩蓋隱秘的內心,而現出假像的一面。甚至躲進夢幻中尋求慰藉。作為一個革命的女性,林道靜身上具有四十年代相當進步的女性意識、道德觀念,但仍然背負著太多的歷史重荷。

  「要革命的女人,處在戰爭火焰中的女人,她們心中同樣渴望愛撫,渴望溫暖,渴望男人的理解和深深的情愛。」經過偉大戰爭洗禮的女作家楊沫以她深厚的生活體驗和獨特的文學情感形態準確地把握了人物的情感品質與色澤。林道靜與盧嘉川、柳明與曹鴻遠的愛情,儘管方式不同,經歷各異,但同是崇高而苦澀的。楊沫擅長展現人物特別是女性隱秘複雜的內心世界。林道靜在情與理的矛盾中,盡力用忘我工作來沖淡情感,然而常常是欺騙自己。她力圖用一個男人對她的愛來沖淡她對另一個男人的愛。當她無法忘掉盧嘉川時,「稍一得閒,便設法來找江華,渴望得到他的愛撫、關切,以此作為忘掉盧嘉川的消溶劑。」可是她想愛的,難以相愛,不想愛的,卻像一股濁浪向她沖來,打得她遍體鱗傷。楊沫將現實生活中情感形態複雜的一面揭示得十分深透,同時將林盧之愛又寫得崇高而感人。他們心靈互相擁抱,卻從不要求對方支付任何代價和補償,不向對方提出任何要求和條件。盧嘉川雖然知道林道靜愛他勝過江華,但他不願意林道靜離開江華,希望他們幸福。盧嘉川對林道靜的情意「好像只要她能夠活在世上,能夠好好地工作生活,他便能從中得到他所需要的一切幸福。」林盧之愛已經遠遠超脫了世俗,是兩顆心靈相撞而迸發的燦爛火花。這種愛使生命更具光彩並獲得更高價值。他們這樣做,既是為了一個崇高目標,也是為了自己和對方的愛。這才是共產黨人的崇高情操。

  在《青春之歌》裡,江華是作為一個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在革命鬥爭中表現機智、沉著、老練的形象而出現的。在《英華之歌》中,他雖然成了高級幹部,但逐漸與林道靜疏遠,成為她感情指向的對立面。在戰爭年月,為解放全人類而奮鬥的共產黨人對愛應當同樣抱有一份深情。作為丈夫的江華兩年多沒見妻子,完全可以同住一夜,卻因為怕影響不好,不肯留宿;溫柔多情的妻子陷入理智與感情矛盾的深淵,需要丈夫的愛撫關切,他卻粗暴地扣上小資產階級感情的帽子加以批評;林道靜獨立不羈,那種作高幹丈夫的太太的優裕生活,對她卻是一種恥辱。然而江華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林道靜到自己身邊工作,要求妻子百依百順,服從駕馭;最令林道靜委屈痛心的是江華懷疑到心地坦蕩的盧嘉川,懷疑到妻子肚裡的孩子不是自己的……江華得不到妻子的心,失望、困惑、痛苦,孰不知,正是他自己,將妻子苦苦撲滅對別人愛的這堆死灰扇起;也正是他自己,將妻子為彌合對他的感情所作努力而燃起的愛火一次次撲滅。他對待生活、對待感情的方式,不是把妻子吸引得更近,而是一次又一次把她推得更遠。楊沫精確地寫出了人們帶有普遍意義的誤區:本來可以彌補的細微感情裂痕,甚至感情危機,卻由於一方的狹隘、粗暴、懷疑、妒忌反而將對方推出自己的感情引力場。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