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楊沫(3)


  這一時期她的創作熱情很高。她說,我不知深淺,但勇氣很足,得空就寫,寫散文、紀事、報道和短篇小說,用「小慧」的筆名,常向上海《中流》和《大晚報》副刊等報刊雜誌投稿,楊沫發表於1937年的四個短篇小說都是這一時期的創作。楊沫最初的創作有個特點,她不像一般年輕作家善於描寫身邊瑣事,抒發個人情感,她是一開筆就表現勞苦大眾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些是她熟悉的,也有些是不熟的,但她要努力地表現他們,替他們代言。《某家庭》、《死與逃》寫了一個工人、一個農民兩個普通家庭的悲劇,揭露日本侵略者傾銷毒品、奴役勞苦大眾的罪惡。前篇炳兒的爸被白麵癮纏身,日益墮落,喪失了人性;後篇小保媽被壞人勾引,抽起白面兒,不能自拔,結果家毀人亡。《浮屍》描寫于老婆子的兒子上了漢奸的當,受他們招工的欺騙,喪失了生命,而于老婆子還在家裡苦苦地盼著兒子歸來,做著兒子發財、帶回白花花的銀元、花洋布還有幾匣子點心的夢。這一個個辛酸的故事,有力地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反動勢力摧殘勞苦大眾的罪行。

  《怒濤》寫的是女知識青年美真割捨小家庭的愛,為大眾的幸福,犧牲個人感情投身火熱鬥爭的故事。小說還集中描寫了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到農村宣傳抗日的場景。美真是一個熱情、誠摯的女大學生。在她十九歲上大學的那年,與青年昭相愛同居。慢慢地她對於安逸的生活,丈夫和兒子的愛不能滿足了,她想著千萬個饑寒交迫的人,再也不能安靜地生活下去。但昭與她相反,他認為女人不應該離開家、丈夫和孩子去為什麼遠不可及的理想犧牲自己的幸福。衝突的結果,他們只有分手。美真投入了火熱的鬥爭。主人公美真有作者自己生活遭遇的影子,也是《青春之歌》的主角林道靜的雛型。這篇小說,是《青春之歌》最早的胚胎。

  青少年時期讀文學作品,很容易受影響,「包括那些作家的筆調和文風,也會像白紙染墨一樣被吸收著。」楊沫承認:「魯迅先生文字的簡煉、凝重,無疑是會給我以影響的。」(《回憶我怎樣發表第一篇作品》)她的四個短篇加起來不超過一萬五千字,每篇都很短。她善於集中日常生活帶典型意義的情節,從小處落筆渲染氣氛,表現國家危亡的重大主題。前三篇情節較完整,後一篇只是一個生活斷面,但都寫出了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變化。對這四篇作品,楊沫說:「為熱愛文學,我就像唐·吉河德那樣,騎著瘦馬,精神抖擻地闖蕩起來了……這四個短篇,今天看來,只能稱為『亭子間』文學。因為,我那時雖有滿腔的愛國熱情,雖有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封建地主的深深仇恨,但我缺乏生活。」楊沫認為她那時的作品「內容是空虛的、浮淺的,語言則充滿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腔調。」(《紅紅的山丹花》後記)這四篇作品確有生活觀察不深,細節描寫不夠,顯得粗糙的毛病,但那時的楊沫,已能駕馭文學之筆,用短篇小說表現社會重大問題,塑造較鮮明的人物形象,這可喜的第一步,顯示出她的創作才能;也表明,創作前她在思想和文學上的準備是充分的。

  青春:在戰火中度過

  1936年,楊沫第二次到香河教書時,認識了逃避在這裡的共產黨員馬建民。一個具有遠大理想,渴望獻身革命事業的女孩子,終於從馬建民那裡找到黨,找到了親人。她興奮、激動,積極地按黨的指示工作。五六年來,她與玄糾葛不和,兩個青年人的思想境界相距愈來愈遠,矛盾終於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楊沫掙脫了愛情的羈絆,斷絕了與玄的關係,用實際行動清算了自身的弱點,飛向廣闊天地。就在這年的12月由馬建民介紹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楊沫與馬建民結合,開始了新生活。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即將陷落,楊沫帶著新生幾個月的女兒匆匆南下,來到上海住在白楊那裡。不到一個月,戰火又向上海燒來,「八·一三」抗戰爆發。楊沫和妹妹參加了學習戰場救護的訓練班。炮聲隆隆,決定民族存亡的大戰開始後,她又抱著孩子登上北去的火車,一路艱辛,回到河北。本想轉道去延安,但是11月,保定失守,接著石家莊失守,到延安的路斷絕。她放下吃奶的孩子,與愛人一起參加了冀中抗日遊擊戰爭。從此楊沫又開始了戎馬倥傯的戰鬥生活。

  楊沫先是擔任安國縣婦救會主任,經常帶領幹部下鄉宣傳抗日。這年秋後,武漢、廣州失守,日本侵略軍回師敵後,向華北平原大「掃蕩」,冀中硝煙彌漫,楊沫又丟下剛出生一個月的兒子,穿上八路軍軍裝跟隨賀龍的一二〇師兼程行軍,和敵人兜圈子,轉戰平原。第二年春天,由於產後虛弱,急行軍中楊沫病倒,住在文安縣王莊農民家裡養病。5月來到大清河北的十分區,擔任分區婦救會宣傳部長。生活艱苦,戰鬥頻繁,環境殘酷,多病的女戰士楊沫常常受到農民群眾捨生忘死的掩護,精心的照料。1941年4—5月間,她曾到晉察冀邊區的易縣一帶後方醫院養病,並在從延安遷來的華北聯合大學文學系學習過幾個月。聯合大學成立婦女文藝創作會,楊沫曾當過主任。1943年,楊沫又回到大清河北十分區,先是在分區抗聯會擔任宣傳部長,還編過《黎明報》。以後又來到分區反攻建國同盟會從事上層統戰工作直到1945年。

  艱難困苦的生活,你死我活的戰鬥,英勇頑強的戰友,純樸善良的民眾深深教育了在城市學校裡長大的楊沫。在戰鬥空隙,楊沫不顧疲勞,用蘸著鮮血的筆寫過不少反映戰爭生活的短篇小說和散文,可惜發表的作品、手稿都在惡劣的環境中遺失了。關於那段戰鬥生活楊沫說:「這些生活給了我對人生比較深刻的『理解』,給了我改造小資產階級靈魂的機會,也給了我豐富的創作源泉……」(《我的生平》)

  楊沫這個時期的創作,除了寫於1942年的《在後方醫院》外,迄今沒有找到幾篇,在她的創作年譜上成了一個遺憾的空白。但後來;解放戰爭中,全國勝利後,一直到八十年代,楊沫的作品,卻大部分是以這個時期為背景的,這正如楊沫在長篇小說《東方欲曉》的前言中所說:「直到今天,引起我無限美好的、無限幸福的回憶的,不是大城市裡和平安靜的生活,不是個人的什麼『成就功名』,也不是飽覽國外綺麗風光的愉快,更不是什麼兒孫滿堂的福氣……究竟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段充滿血和火的鬥爭生活。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