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趙清閣(3)


  一周前還和王瑩再三的聲明:無論武漢吃緊到如何地步,我
  都不離開,最後退步只有回到前方的故鄉——信陽、潢川去工
  作。可是,這話竟成了泡影,為什麼呢?自然是《彈花》的問題,自
  從政府下個疏散人口,各印刷所紛紛遷移後方,作家們越走越
  少,書店也不負責發行了,一切的一切,都是鬼子的轟炸給處於
  絕境。

  但我終究不忍心使之停頓,想到創辦時的萬般艱辛,自己遭
  受了種種的困難才幹起來,雖然沒有多大效果,可是至少,出版
  以來每期總有幾百本輪流在加倍數目的第一戰區與第五戰區的
  前方戰士們手裡翻閱著,使他們在火線上還能得到些後方同胞
  從文字上所表現的鼓勵和慰勞,這對於他們是精神上的食糧,是
  武力的後盾,可以令他們感到安悅、興奮,更樂於去和鬼子拼了。
  只有這一點,《彈花》就有必要生存在這個大時代裡……我要繼
  續扶植她成長,我不能放棄這個責任……

  這裡不僅表達了趙清閣熱切的心情,也反映出她堅持宣傳抗日的工作,把《彈花》辦下去的決心。在這長篇散文裡,趙清閣生動、具體地描述了漢川行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特別突出地記錄了沿途人民群眾和國民黨中的愛國官兵、殘廢軍人的抗戰情緒,同時也揭露了當時國統區的政治腐敗與黑暗。

  這時,戲劇工作者紛紛從事救亡演劇活動,話劇成了最受群眾歡迎的文藝戰鬥形式,尤其獨幕劇和街頭劇是鋒利的輕武器。趙清閣為了宣傳抗日救亡,積極投身到劇本創作的戰鬥中去,寫出不少富有愛國主義思想,表現反帝鬥爭的話劇。如五幕話劇《女傑》(「彈花文藝叢書」之二:1941年,華中圖書公司)是取材於一篇新聞報道,反映了太湖抗日遊擊鬥爭的事蹟。劇中一個叫金花的女俠,抗戰中自任領袖,組織義勇遊擊隊,她的愛國熱情,堅強忠勇的性格,使她在遊擊隊裡頗有威望。隊中許多忠貞報國、武藝高強的英雄好漢,都有鮮明的性格。劇中還塑造了一個叫楊祥生的地痞流氓,「青皮幫」頭子,這個十足的漢奸,犯下了累累罪行,最後受到人民的懲罰。四幕話劇《瀟湘淑女》(又名《忠義千秋》,1944年,商務印書館),是描寫北方某城被日寇侵佔前後,愛國紳士彭相如、養女淑青等人忠心報國,反對投降,打擊漢奸走狗的故事。《此恨綿綿》(1943年,新中華文藝社)是根據英國女作家勃朗特《呼嘯山莊》改寫的五幕劇。時間地點挪到了三十年代末的中國。這個發生在抗戰背景下的戀愛故事,揭示出現實的黑暗,又指出了青年人的出路。四幕悲劇《雨打梨花》(又名《活》,1943年,婦女月刊社)描寫著名外科醫生高維克和夫人賈曼玲在「八·一三」抗戰發生後,把私有醫院貢獻國家。高醫生身患不治之症,忍痛支撐,親自為受傷將士治療,賈曼玲的表弟捨生忘死,奮勇抗戰。戲中他們發生了一些誤會,但在崇高的目標下,在生離死別之中,又互相諒解了。趙清閣在自序裡寫道:「在自己的幾個劇本裡,我是比較喜歡《活》……我喜歡《活》,並不敢說《活》好。《活》是一個偏于心理描畫,丈藝性稍重的『溫』戲。她既沒有熱鬧的場面,又缺乏所謂『噱頭』,我老老實實地表現了激發愛國思想與抗戰情緒的主旨,而未在『生意經』上有過分的著眼。這一點,假如你不用戲院老闆的眼光看她,或許你同我一樣,也很喜歡她。」從這裡,也可以多少看出趙清閣寫戲的意圖和風格。三幕話劇劇本《反攻勝利》(1941年,正中書局)的前面有一段作者說明:「本劇演出約共二小時左右。雖系三幕,每幕有獨立的劇旨,每幕是獨立的標題。第一二幕,佈景簡單,可以在鄉村街頭演出;第三幕費時稍長,須在舞臺上佈景,是舞臺獨幕劇姿態。若是整個的演出,與全故事也並不失去聯繫,劇情完整,有系統而曲折,也是三個小巧精彩的故事所組成的。這樣的寫法,是為了既可運用都市公演,又可實用于農村或馬路宣傳……」由此可見趙清閣的劇作,不僅在內容上適於抗戰的需要,而且在形式上也注意了向群眾宣傳的效果。除此之外,她還寫有《血債》、《汪精衛賣國求榮》、《生死戀》、《清風明月》、《關羽》、《花木蘭》等數目相當多的獨幕劇與多幕劇,並都出版過。

  趙清閣戲劇創作先於老舍,並在劇本創作技巧及操作方面曾在最初階段影響過老舍,這便導致抗戰時期他們在四川成功的合作。趙清閣與老舍合作的四幕話劇《桃李春風》(又名《金聲玉震》,1943年,中西書局)是值得關注的作品。它歌頌了一位熱誠、剛直、慈祥、富於正義感的教師辛永年,他從事教育事業十餘年,兩袖清風,只落得白髮蒼蒼。對於窮學生,他慷慨解囊相助,對其子,卻勸他從軍報國,辛老師「志在造就眾人子女,而不能只顧己子也。」抗戰中,他努力辦平民教育,喚醒民眾,帶領學生擺脫敵佔區,沿路受到他過去的學生的愛戴。趙清閣說寫這個劇本「旨在表揚教育者的氣節操守,犧牲的精神,並提倡尊師重道,多給教育者一點安慰和鼓勵。」在這本書的序中,趙清閣還提到她與老舍先生的合作:「我和老舍合作劇本,這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虎嘯》(文藝獎助金管理委員會出版)

  「合作劇本是一件難事,弄得不好,很容易使故事情節不統一,人物性格相矛盾。所以當初老舍叫我同他合作劇本的時候,我不大贊成;因為他的意思,是希望發揮兩個人的長處!他善於寫對話,我比較懂得戲的表現:俾成功一個完整的劇本。而我卻相反地擔心這樣會失敗。

  「本劇終於『合作』了,合作的經過是如此:故事由我們兩個人共同商定後,他把故事寫出來,我從事分幕。好像蓋房子,我把架子搭好以後,他執筆第一二幕。那時候我正為了割治盲腸在北暗住醫院(今年六月間),他帶著一二幕的原稿來看我的病,於是我躺在床上接著草寫第三四幕。但我不過『草』寫而已,文字上還是他偏勞整理起來的……老舍的對話很幽默,如第一二幕情節雖嫌平靜,對話卻調和了空氣,演出博得不少喝彩聲,但假如你一半用欣賞藝術的眼光去看她,那麼劇本能夠使你發現兩樣珍貴的東西:一是人類最高的的感情——天倫的、師生的;二是良心——教育的、生活的。……」兩位作家的合作,彼此取長補短,對他們各自的創作都是有影響的。《桃李春風》出版後,1943年在重慶演出。近二十年過去,在趙清閣1961年生日的時候,老舍先生題句「清流笛微韻添醉,翠閣花香勤著書」來祝賀她。如今又三十多年過去,我們偉大的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已經故去了,但他的手跡仍然掛在趙清閣的案頭,這是對朋友的紀念。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