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蕭紅(3)


  1935和1936年這兩年,對蕭紅來說,是創作上豐收的兩年,也是她異常快樂的兩年。但是,歡樂的情緒沒有持續多久,在1936年初,由於個人感情方面的原因,蕭紅的情緒開始變壞,她在寫作散文和小說之餘,開始像記日記一樣地寫了一組名為《苦杯》的組詩。這組詩共十一首,因為是給自己看的,所以在她生前從未發表過。這些詩像她的許多散文一樣,寫的都是作者內心的感受,如泣如訴,把她當時那種失望、苦痛、鬱悶、煩惱的心情,記錄得清清楚楚。在極度苦悶的心情指使下,蕭紅於1936年夏天隻身東渡日本。臨行前,7月15日,發著燒的魯迅先生,設家宴為蕭紅餞行,許廣平親自下廚房燒菜。這一次相聚,就成了蕭紅與魯迅先生的永訣。

  到了東京之後,蕭紅的精神仍然不好,身體狀況也開始變壞。她開始失眠,發燒,頭痛,肚子痛,骨節酸痛,疲乏,心緒不寧。在這種情況下,她繼續寫作,寫出了短篇小說《王四的故事》、《紅的果園》、《牛車上》,以及散文《孤獨的生活》與《家族以外的人》。《家族以外的人》是一篇優秀的散文,寫的是蕭紅童年時代的熟人有二伯,此人是她家的遠親,又是她家的老雇工。雖然蕭紅小說中的人物,性格刻畫得常常不夠鮮明,但是,從這篇散文中看到,蕭紅似乎又是一個描寫性格的能手。她為讀者刻畫了一個既自尊又自卑,既善良、怯懦又固執、懶惰,處境既可笑又可憐,有點類似阿Q又與阿Q有明顯不同的北方貧苦農民的典型形象。這個人物為何能夠塑造得栩栩如生?為什麼蕭紅寫這類作品時如此流暢,使你感覺不到像她寫《生死場》或其他小說時帶有的那種「吃力感」?因為這個有二伯是蕭紅自小與之朝夕相伴的一個家人,他與蕭紅童年生活中的許多經歷關係密切,這一老一小之間感情很好,蕭紅成名之後,對他仍然懷有眷戀的溫情,所以能在一篇散文裡,塑造出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而短篇小說《王四的故事》,題材雖與散文《家族以外的人》相近,寫的也是一個老雇工的遭遇,但是這個小說人物的性格,就遠不如那個散文人物的性格鮮明。而《紅的果園》和《牛車上》,似乎也仍存在著蕭紅早期小說中那種結構不夠完整的缺點。由上述兩篇優秀散文與三篇不甚成功的小說結集而成的散文、短篇小說集《牛車上》,在蕭紅回到祖國之後,於1937年5月出版。而當蕭紅正在東京寫作上述這些作品的時候,她的另一本由過去寫成的十三篇散文與短篇小說結集而成的散文、短篇小說合集《橋》,已於1936年11月在上海出版。

  1936年10月21日,蕭紅在東京得知了魯迅逝世的消息,悲痛萬分。為此,寫出了散文《海外的悲悼》。因為日本帝國主義者加緊了侵略中國的步伐,1937年1月,蕭紅從東京啟程,返回祖國。回國前夕,於1月3日在東京寫完組詩《沙粒》。這組詩共有三十六首,像組詩《苦杯》一樣,寫的也是她本人的孤獨與鬱悶的心境,所不同的只是組詩《沙粒》在蕭紅回國後不久,就在雜誌上與讀者見面了。除去《沙粒》之外,蕭紅還發表了詩作《拜墓詩——為魯迅先生》。蕭紅一生寫詩不多,而以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說見長,但是從她的為數不多的詩作裡,可以看出蕭紅的詩像她的散文一樣,也帶著明顯的自傳性與抒情性,主要是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蕭紅自己,把《苦杯》、《沙粒》、《拜墓詩》以及《可紀念的楓葉》、《偶然想起》、《靜》、《栽花》、《公園》、《春曲》組詩(共六首)、《一粒土泥》等共六十首詩,抄寫成《蕭紅自集詩稿》手抄本,珍藏起來。此手稿本原來存放在許廣平先生手裡,後由許廣平轉交給魯迅博物館,直到1980年,才由魯迅博物館的同志將它公佈於世。

  回到祖國之後,蕭紅的心緒仍然不見好轉,她無法排解自己苦悶的心情。1937年4月,她又隻身北上。先在老友李潔吾夫婦家裡借住了幾天,後又搬到了位於米市大街的青年會女子公寓。隻身在京,她仍感到孤獨與寂寞,她這樣形容自己的心情:「就像被浸在毒汁裡那麼黑暗,浸得久了,或者……會被淹沒的。」(《蕭紅致蕭軍信》)

  1937年5月12日,蕭軍給蕭紅寫了一封信,說他身體欠佳,請求蕭紅束裝回滬。蕭紅接到這封信後,就立即離京返滬了。這一次,蕭紅同樣沒能在上海安定地生活多久。戰爭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8月13日,日本侵略軍進攻上海。從此之後,天空中就經常飛滿狂嘯著的日本轟炸機,地面上也經常出現狂吼著的日本機關槍。她就在這種環境中,寫出了散文《失眠之夜》。天空的點綴》。這是兩篇記述性的散文,前者記錄了她與蕭軍在日軍佔領了上海之後,夜不能寐,思念故鄉的情景;後者記錄了日軍飛機對上海狂轟濫炸的罪行。寫法一般,比起她的某些優秀散文來,略顯遜色。

  10月份,蕭紅和蕭軍跟隨上海的文化人,撤退到武漢,住在武昌水陸前街小金龍巷21號蔣錫金家裡。在武漢,她與胡風、蕭軍、端木蕻良等人一起,創辦了《七月》。她為《七月》寫作了《小生命和戰士》、《火線外(二章)》、《一條鐵路底完成》、《一九二九年底愚昧》等散文,並寫作了她一生中唯一的一篇評論性質的文章《〈大地的女兒〉與〈動亂時代〉》。這篇文章是對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和德國女作家麗洛琳克的兩本自傳體小說的評論,從這篇文章裡看出:這位擅長寫作抒情散文的女作家,是極不擅長寫作評論文章的。

  1938年1月,應李公朴先生之邀,蕭紅與蕭軍、端木蕻良等人,相繼從武漢到達山西臨汾,在「民族革命大學」任教。在此期間,寫作了散文《記鹿地夫婦》。

  2月,日軍逼近臨汾,「民族革命大學」準備撤退。蕭軍準備與學校一齊撤退,必要時和學生一塊兒打遊擊;蕭紅則主張仍然從事寫作。由於雙方意見分歧,爭執不下,蕭軍留在了臨汾,而蕭紅則隨同丁玲率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取道風陵渡,乘火車去西安。在火車上,蕭紅與塞克、端木蕻良、聶紺弩合作,創作了描寫山西農民進行抗日鬥爭的三幕話劇劇本《突擊》。這是蕭紅第一次參加寫作劇本。該劇3月16日開始在西安易俗社演出。3月26日,重慶《新華日報》刊登了關於西北戰地服務團以及丁玲、塞克、聶紺弩、端木蕻良、蕭紅等人在西安活動的情況,並介紹了《突擊》的劇情以及《突擊》演出的情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