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
蕭紅(4) |
|
二 1938年的初夏,蕭紅寄居在「西北戰地服務團」時,蕭軍也從臨汾輾轉來到了西安。他們決定分手。蕭紅離開了同居六年的蕭軍,與端木蕻良雙雙回到了武漢,舉行婚禮。返回武漢之後,蕭紅寫作了散文《無題》、《寄東北流亡者》,短篇小說《黃河》、《汾河的圓月》等等。 9月,日軍又逼近武漢。這時的蕭紅,正懷著蕭軍留下的孩子。她撤離武漢西行,先住在四川江津羅烽、白朗的家裡,生下了一個沒有生命的死嬰之後,又離開江津,到達重慶。先住在歌樂山上一座名叫雲頂寺的旅館裡,後搬入重慶郊區北碚復旦大學教員宿舍。在此期間,寫作了幾篇回憶魯迅先生的散文(如《魯迅先生記(一)》、《魯迅先生記(二)》、《回憶魯迅先生》等)和其他題材的散文,如《我之讀世界語》、《牙粉醫病法》、《滑竿》、《林小二》、《長安寺》、《放火者》、《花狗》、《茶食店》,以及短篇小說《朦朧的期待》、《孩子的講演》、《逃難》、《曠野的呼喊》、《黃河》、《蓮花池》、《山下》等等。這七篇短篇小說,從藝術技巧方面看,與過去的短篇小說相比,看不出有什麼明顯的長進。從題材方面看,倒是可以看出,蕭紅仍然是沿著同情勞動人民的這條道路前進。值得一提的是,在蕭紅的筆下,開始出現了像《逃難》這樣的諷刺小說,諷刺的對象,就是知識分子何南生,他本是一個懶漢加懦夫,卻在學生面前裝出一副英雄的模樣,一方面背地裡哀歎「到時候可怎麼辦哪」,一方面公開發表「與此地共存亡」的激昂慷慨的講演。這七篇後來結成短篇小說集《朦朧的期待》,於1940年出版。 她那幾篇回憶魯迅先生的散文,是蕭紅作品中最為光輝的篇章。在蕭紅短促的一生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與魯迅相處的日子,是她坎坷不幸的一生中,少有的閃爍著燦爛陽光的日子。因此,她對魯迅先生一直懷著深沉的崇敬與感激之情。魯迅先生的早逝,對她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給她留下難以消除的悲痛。她下決心要描繪魯迅先生的形象與音容。她在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對於魯迅先生的深深的崇敬與感激。她還運用自己善於機敏地捕捉細節的特長,充分地施展女性作者細膩、清新的筆調,為讀者刻畫出一個特別富有人情味的魯迅先生的形象。蕭紅曾經常出入于魯迅先生的家中,她用自己的筆,把讀者輕輕地領進魯迅家敞開的大門,讓讀者看到魯迅家庭的和諧、樸素的生活。她細膩地描繪了魯迅、許廣平、海嬰一家生活起居的習慣,魯迅先生飲食的愛好、衣著的怪癖、工作的勞累、臨終前的病容,以及許廣平先生的操勞,海嬰的頑皮,甚至描繪了兩位年老保姆與日本醫生的面影,她還細緻地描繪了客廳、臥室的陳設,一草一木的姿態,以及她與魯迅全家之間的感情。在蕭紅的筆下,魯迅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還是一個和藹寬厚的老人;他不僅是中國文化界的思想領袖,他還是一個美滿家庭的家長,一個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個瞭解兒子的好父親,一個辛勤培植晚輩作家的情義深重的慈祥寬厚的長者。蕭紅這些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富有女性作家的特點,比起其他一些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來,特別具有清新雋永的藝術風格。 1940年1月,蕭紅與端木蕻良從重慶到達香港,住在九龍尖沙咀樂道八號。這時的蕭紅,病體已經很衰弱,患著肺結核,經常咳嗽,頭痛,失眠,精神上也仍然感到鬱悶和煩惱。在這種情況下,她除參加香港文化界紀念魯迅先生六十歲誕辰的活動,並為這個活動撰寫了啞劇劇本《民族魂魯迅》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是躲在家裡,躲在病床上。在香港期間,她創作了兩部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和《馬伯樂》,一部中篇小說《小城三月》,還有散文《給流亡異地的東北同胞書》、《九一八致弟弟書》,短篇小說《北中國》等等。 《呼蘭河傳》是作者在閱歷了人生之後寫的一本童年回憶錄。她在這部長篇小說裡,不僅以樸實細膩的筆法,描繪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實生動地勾勒出故鄉人民的生活場景。她用素描的手法,樸素地描繪出東北農村那種富有地方色彩的風俗畫。她鞭答了那些愚昧保守但又自得其樂的農民身上的弱點,歌頌他們之中那些勇敢善良、追求自己幸福的人們。除此之外,她還毫不留情地描繪了我國農村由於長期受到封建主義思想的統治而造成的種種弊病:盲目地反對革新和大多數人的甘願當看客,以及喜歡虐待違反傳統習慣的人與事,非常輕視做人的基本權利而可笑地敬鬼神。她一方面描繪出這種令人窒息的生活,另方面又留戀自己記憶中的童年,對兒時的生活流露出一種牧歌式的情調。這是一本具有獨特的思想風格與藝術風格的作品,是一部散文化的小說,正像茅盾先生在《蕭紅的小說·呼蘭河傳》一文裡說過的那樣: 也許有人會覺得《呼蘭河傳》不是一本小說。 他們也許會這樣說:沒有貫串全書的線索,故事和人物都是 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個的有機體。 也許又有人覺得《呼蘭河傳》好像是自傳,卻又不完全像自 傳。 但是我卻覺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傳,所以更好,更有意義。 而且我們不也可以說: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 格意義的小說,而在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 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 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 這部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的長篇小說,是蕭紅作品中最成功的篇章,也是對她思想、創作的一個總結。 另一部長篇小說《馬伯樂》,可以說是短篇小說《逃難》的續篇,這也是一部諷刺小說。主人公知識分子馬伯樂,是一個空虛飄浮、裝腔作勢的傢伙,蕭紅通過這個人物,嘲笑了一部分中國知識分子身上存在的弱點。 中篇小說《小城三月》則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這篇小說描繪的是作者早年的生活,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那種懷念故家的情調,非常地引人注目。過去被蕭紅寫得非常冷酷的父親,以及由於兇惡、陰險,而被蕭紅鄙視、害怕並且深惡痛絕的繼母、伯父等人物,在這篇作品裡,卻被蕭紅例外地罩上了一層相當富有人情味的光彩,這種調子與她過去那些帶著自傳性的作品相比較,格調明顯地不同,這是她的唯一美化自己家庭的作品。這個現象清楚地反襯出了蕭紅當時的心情。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了香港和九龍。重病的蕭紅,身陷九龍。先後躲避在香港聯合道七號周鯨文家、雪廠街恩豪酒店、斯丹利街時代書店宿舍等地方。12月25日,香港總督宣佈向日軍投降。在一片混亂中,蕭紅又先後被送入養和醫院、一所法國病院和聖士提凡女校改成的臨時醫院。不堪顛沛流離之苦的女作家,終於在1942年1月22日,在最後這所臨時醫院裡逝世。這時,她只有三十一歲。 蕭紅,這位自傳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著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進,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獨特風格的優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說,豐富了我國現代文壇的花苑成為中國新文學史上一位有風格的傑出的女作家。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