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丁玲(2)


  「大約是1921年吧,上海出現了一個平民女學,以半工半讀為號召。那時候,正當『五四』運動把青年們從封建思想的麻醉中喚醒了來,『父與子』的鬥爭在全中國各處的古老家庭裡爆發,一切反抗的青年女子從『大家庭』裡跑出來,拋棄了深閨小姐的生活,到『新思想發源地』的大都市內找求她們的理想的生活來了,上海平民女學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這樣叛逆的青年女性。我們的作家丁玲女士就是那平民女學的學生。」這是茅盾在1933年寫的《女作家丁玲》開頭的一段話。1922年春節,丁玲應王劍虹之約準備去、陳獨秀、李達等創辦的上海平民女學學習,舅舅出面粗暴干涉,他要求丁玲再過半年畢業後與表哥結婚。母親卻支持女兒,她認為孩子求知識,找出路,要學最切實用的學問,是正確的。家庭內鬧了一場糾紛,丁玲終於擺脫了包辦婚約和其他糾纏,放棄即將拿到手的畢業文憑,於1922年春天來到上海。她把名字改為冰之,廢姓以蔑視傳統意識。後來平民女學遇到困難,不能按早期共產黨人的理想辦學,丁玲也感到失望,半年後便離開了學校,和王劍虹到南京。她們住在一起,勤奮自學。第二年,從蘇聯回國不久的瞿秋白闖進了她們的小天地,和王劍虹戀愛,是她們宿舍的常客。大家談文學,談社會,談人生。共產黨人瞿秋白給不滿二十歲的丁玲留下深刻印象。

  1923年夏天,丁玲和王劍虹又回到上海,進入共產黨主辦的上海大學,在文學系旁聽,鄧中夏任學校總務長,瞿秋白任社會科學系主任,陳望道任教務長,茅盾教小說研究。這所學校在1925年的五卅運動中起了積極作用,而且培養過不少革命人才。

  丁玲在一群革命知識分子中受著感染和影響。其中向警予仍然是她崇尚敬佩的楷模。她常常幫助丁玲,指引她前進。

  1924年上半年瞿秋白與王劍虹結婚後,丁玲與他們同住在上海慕爾鳴路,瞿秋白在思想與文學上都影響過她。丁玲一直欽佩他的才華,尊重他對革命的貢獻。

  她儘管進入了革命知識分子的圈子中,但早期共產黨人的先進思想還沒有吸引住這位不到上二十歲的少女,看不慣個別共產黨員知識分子的浮誇言行,還不願意加入共產黨。她對社會、對人生充滿著矛盾和苦痛,特別是兩年多不曾離開的摯友王劍虹不幸得肺病死去了,這使她更加孤獨和寂寞。她那時渴望著飛向自由天地,但沒有探索到一條真正的出路。「後來經過了許多波折碰了一些壁,一個青年人,有著一些糊塗的夢想,像瞎子摸魚似的,找出路,卻沒有得到結果,不能說是灰心,也實在是消沉的住在北京了。」(丁玲:《我的創作生活》,《丁玲選集》萬象書店,1940年)

  「莎菲女士」的誕生

  1924年,北洋軍閥之爭愈演愈烈,白色恐怖像潮水一樣衝擊著剛剛醒來不久的國家,許多文化人紛紛南下,而這年夏天,丁玲卻踏上了北去的火車。來到北京,她渴望到知識青年心目中的聖地北京大學學習,聽魯迅先生講課。但願望得不到實現,只好住在西城辟才幾句一個補習學校的宿舍自學,同時在一家私立圖畫學校學習繪畫。她常常在窗紙上、牆上、書本上用粉墨勾畫朋友們的臉譜。缺乏經濟來源的丁玲,生活十分窘迫。

  一個偶然的機會,丁玲遇見了比她更貧窮的青年詩人,首飾鋪學徒出身的胡也頻。兩顆文壇上未來的新星相識,相愛了,這是他們在人生路上的一個轉折。「由於我的出身、教育、生活經歷,看得出我們的思想、性格、感情都不一樣,但他的勇猛、熱烈、執拗、樂觀和窮困都驚異了我,雖說我還覺得他有些簡單,有些蒙昧,有些稚嫩,但卻是少有的『心』,有著最完美的品質的人。他還是一塊毫未經過雕琢的璞玉,比起那些光滑的燒料玻璃珠子,不知高到什麼地方去了。因此我們一下也就有了很深的友誼。」(丁玲:《一個真實人的一生》,《跨到新的時代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

  他們住在北京漢花園一所與北大紅樓隔河、並排、又極不相稱的小樓上,過著極度貧困的生活。像許多窮學生一樣,他們讀《晨報》副刊,《京報》副刊,討論歌德、海涅、托爾斯泰、莎士比亞、魯迅……丁玲對《茶花女》、《包法利夫人》等名著十分欣賞。儘管大革命運動在南方正如火如某地展開,但丁玲這時的思想還是非常混亂的,「有著極端反叛的情緒,盲目地傾向於社會革命。但因為小資產階級的幻想,又疏遠了革命隊伍,走入孤獨的憤懣、掙扎和痛苦。」(丁玲:《一個真實人的一生》)直到1927年「四·一二」事變,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被埋葬在血雨腥風之中,丁玲被打醒了。「我每天聽到一些熟人的消息,許多我敬重的人犧牲了,也有朋友正在艱苦中堅持,也有朋友動搖了,我這時極想到南方去,可是遲了,我找不到什麼人了。不容易找人了。我恨北京!我恨死了北京我恨北京的文人!詩人!形式上我很平安,不大講話,或者只像一個熱情詩人的愛人或妻子,但我精神上苦痛極了!除了小說我找不到一個朋友,於是我寫小說了。」(丁玲:《一個真實人的一生》)

  經過二十三年的風風雨雨,丁玲展翅高飛過,被撞到地下過,她打過多少圈子,繞過多少彎路,但盡力追求。社會、家庭、學校、友人、敵人不斷地塑造著丁玲的性格和氣質,到這時,她不滿現實,大膽追索的個性已經形成。生活、思想、文學修養也在自覺不自覺中作好了準備!這就註定了她一旦拿起筆,就來得異常猛烈、潑辣。

  1927年秋天,她開始用丁玲這個筆名創作,第一篇是《夢河》,冬天,緊接著寫下《莎菲女士的日記》。這兩個短篇小說被當時《小說月報》的編輯葉聖陶從一大堆來稿中識出,登在兩期《小說月報》的頭條位置上。小說的發表,特別是《莎菲女士的日記》的問世,「好似在這死寂的文壇上,拋下一顆炸彈一樣,大家都不免為她的天才所震驚了。」(毅真;《幾位當代中國小說家》,《當代中國女作家論》光華書店,1933年)

  第一篇小說中的主人公夢柯,是個富於正義感的少女,她因不滿教員對模特兒的侮辱離開了學校,住在親戚家,不幸落入愛的陷阱,受到表兄等人感情上的侮辱,不得不再次出走,當演員,遭到的卻是肉體與精神上更大的淩辱。《莎菲女士的日記》是日記體裁的小說,描寫「五四」運動後幾年北京城裡的幾個青年的生活。女主角莎菲是夢柯性格的發展,她從小離家孤身在外,身患肺病,嚴重失眠,在公寓生活窮困潦倒。她看不起因怕生孩子而不敢結婚的女孩子,更不睬虛情假意的同鄉小姐。她的好友葦弟,忠厚善良而笨拙,對莎菲體貼入微,但不瞭解她的心,只會哭哭啼啼的哀求。莎菲對他同情、感激,但討厭他的怯懦,沒有真正的愛情。來自新加坡的美男子淩吉士,面孔漂亮,態度沉靜,舉止大方,他的長相、風度使莎菲傾倒,但不久莎菲看透了他,這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他的志趣離不開升官發財,吃喝玩樂。這個人給莎菲帶來極度悔恨,在對他形體的愛和靈魂的恨的幾度周折之後,莎菲終於衝破了他外在美的吸引力,一腳踢開了他。多愁善感的莎菲更加陷入痛苦和絕望。她決計在無人認識的地方,浪費自己的生命。小說結尾莎菲狂笑地憐惜自己:「悄悄的活下去,悄悄的死去,啊!我可憐你,莎菲!」情節就是這樣簡單,但寫得相當生動。丁玲用大膽的毫不遮掩的筆觸,細膩真實地刻劃出莎菲倔強的個性和反叛精神,同時明確地表露出脫離社會的個人主義者的反抗帶來的悲劇結果。莎菲這種女性是具有代表意義的,她追求真正的愛情,追求自己,希望人們真正地瞭解她,她要同舊勢力決裂,但新東西又找不到。她的不滿是對著當時的社會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