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
蘇雪林(3) |
|
二 蘇雪林是一位勤奮的作家,其執筆時間之長,在中國新文學史上也是少有的。她的作品有小說、散文、劇本、詩詞、現代作家作品研究及多種學術著作。形式多樣、內容廣泛,天文、地理、科學、歷史、風土人情、自然風光、山川河流、月夜星空,全部囊括其中。蘇雪林從少年練習寫作詩詞起,直至古稀之年,辛勤筆耕不輟。 蘇雪林十一二歲時,便模仿林琴南的筆調用文言寫了一厚本日記。其內容都是一些家庭瑣細和少女觀察社會的感想,其中蘊藏著無數的快樂、透露出天真爛漫的童心,充溢著荒唐、奇妙的幻想,正如蘇雪林自己所說「可算是開筆,也可算是我踏上寫作生涯的第一步」。十九歲她寫了一篇三四百字的五言古詩,繼又將其寫成短篇小說,名曰:《始惡行》。小說用文言寫出,當她念給家裡人聽時,嬸嬸、姐姐等女人竟為之流下了無數的眼淚。這篇小說1919年刊於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年刊後,得到同班好友馮沅君的讚賞,並寄給在美國讀書的哥哥馮友蘭,亦受到好評。 二十年代初期,蘇雪林還不時地發表用白話文寫的《人口問題研究》、《再論人口問題研究》、《新生活裡的婦女問題》、《沉淪中的婦女》、《生育制限運動聲中的感想》、《男盜女娼的世界》、《相對性原理和哲學史的問題》、《時髦男子擇妻之條件》、《相對性易解》、《世界語者之宣言》、《家庭》、《民眾藝術論》、《對於「五一」的兩大希望》、《自由文愛論》、《說內外》、《說美惡》等五六十篇政論雜文,刊於《民鐸》、《民國日報·覺悟》、《時事新報·學燈》、《國民日報·學匯》等報刊上。此時她對國家政治、社會諸問題,表現了極大的熱情,以寓言的形式發表對時局、人生的看法,還抽暇翻譯法國作家莫泊桑、都德等作家的作品。 1925年,蘇雪林從法國歸來後,創作欲望更加強烈,速度驚人,出版的文藝創作有散文集《綠天》(1928年,北新書局出版)和自傳體小說《棘心》(1929年,北新書局出版)的這兩部書是蘇雪林文藝創作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之作,均以「綠漪」署名。書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生活和她自己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綠天》收錄散文《綠天》、《鴿兒的通信》、《小小銀翅蝴蝶的故事》、《我們的秋天》、《收穫》、《小貓》六篇,該書出版後,於1929年、1930年、1937年、1955年、1959年十多次再版。書中描寫了女主人公的婚後生活,熱烈而甜蜜,表現手法細膩,猶如一幅柔美的工筆劃。尤其是其中的一篇《鴿兒的通信》,作家以書簡的形式,描寫並抒發了主人公對旅居海外丈夫的懷念之情,富有詩意。在描寫手法上,既不同於冰心寫意的柔婉,也有別于丁玲火山爆發式的濃烈。 《棘心》共十五章,主要是以作家赴法後的生活為素材,展現了女主人公的全部生活經歷以及思想性格,因此說《棘心》是一本自傳小說,也是作家為她的母親而創作的。蘇雪林在本書的「前題』中寫道: 我以我的血和淚,刻骨的疚心,永久的哀慕寫成這本書,紀 念我最愛的母親。 書中的主人公林醒秋是一位「五四」時代的女性,她內心充滿了痛苦、矛盾、失望和悲憤。她相信科學,卻又皈依宗教;她追求愛情的甜蜜,卻又遵從父母之命。作家圍繞著這位平凡女性的內心搏鬥展開了一個巨大的社會畫面。其中有頑固家庭的崩潰,有農村民不聊生的慘劇,有少年的愛國悲憤,也有青年男女在追求中的訪徑和苦悶。整個故事貫穿著一條愛的主線,有對母親的愛,對異性的愛,對自然的愛。作家在《自序》中寫道: 本書的主旨在介紹一個生在中國政局蛻變時代,飽受「五 四」思潮,以後畢竟皈依了天主教的女知識青年,借她故事的進 展,反映出那個時代的家庭、社會、國家及國際各方面的動盪變 化的情形,也反映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煩惱苦悶、企求、願望 的狀況;更反映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於戀愛問題的處理,立身 處世行藏的標準,救國家、救世界途徑的選擇,是採取了怎樣不 同的方式。 作品出版後,「綠漪」的名字及其作品引起文藝評論界的關注,賀王波、方英、錢杏郊、草野、王哲甫等人紛紛撰文,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及表現手法上加以肯定,並指出其不足。雖然評論者的意見不盡相同,但對於小說技巧的批評意見卻是一致的。文字偏於說理,議論式的敘述常有所見,佈局和結構也有些鬆散。 蘇雪林在文學方面的創作還有三幕話劇《鳩那羅的眼晴》(1935年11月1日《文學》月刊5卷5期),內容取材于印度文學故事,作家通過深受禮教束縛的青年王子——鳩那羅和其父王、王后的種種糾葛,表明愛情力量的偉大。蘇雪林在此之前從未寫過戲劇,為什麼突然要寫這個劇本呢?她在《我怎樣寫鳩那羅的眼睛》(1936年5月6日《大公報》)一文中說: 去年冬天,這個故事又隱隱在我心靈深處呼喚,我想還是把 它表現出來吧。不過這個故事用短篇小說體來寫,恐怕不能寫得 如何痛快,打了幾回腹稿,總覺不相宜,最後才決定採用戲劇體。 我對於戲劇雖然沒什麼研究,為了這好題目,不妨冒一次靈魂的 險。 《青鳥集》(1938年,長沙商務印書館)和《屠龍集》(1941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寫於抗戰的初期和中期。《青鳥集》收集的多是文藝批評方面的文章,其中包括劇評、文評、詩評和畫評,以及蘇雪林對其他作家和作品的評論,因第一篇文章的題目是《梅脫靈克青鳥的眼睛》,故該書取名為《青鳥集》。《屠龍集》寫於抗戰後方——四川樂山,多是作家在艱苦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作家對戰時生活的動盪不安、物質的極度匱乏、物價的扶搖直上,以及知識分子階層精神的苦悶和煎熬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寫;但幽默和風趣洋溢在字裡行間。作家說:「若不想出個法子騙騙自己,混過這些討厭的歲月,不死也得發瘋。」書名取為《屠龍集》,是作家「預先替那猖狂的毒龍畫出了悲慘的結局,……希望明年就是我們偉大的『屠龍年』」(《屠龍集·自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