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蘇雪林(2)


  回國後,遵母命,與從未謀面的五金商人的兒子張寶齡完婚。張寶齡原籍江西南昌,肄業于上海聖約翰大學,後赴美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理工課程。婚後不久,母親病故,她便隨丈夫去蘇州安家。其夫在蘇州東吳大學執教,蘇雪林則應蘇州基督會所創辦的景海女師之聘出任中文系主任,並由陳鐘凡先生介紹在東吳大學兼授古典詩詞課。

  蘇雪林是一位新女性,但在婚姻問題上受傳統思想約束,不能自主。在法國期間,她曾和未婚夫通過幾次信,已發覺性情不合,便寫信給父親要求解除婚約,但父親在回信中對她大加申斥,母親在病榻上也托人寫信勸說,甚至哀求女兒,為了父母雙親,她只好「認」了這門親。在法國讀書期間,不乏多情男子的追求,其中有一位曾大膽向她求婚,蘇雪林也為之動情,甚至傾倒,但為了父母親的面子,只好拒絕一切愛與不愛的求婚者。她的身上依然保留著古老的中國封建傳統女性的道德。

  1927年蘇雪林隨丈夫返回上海,翌年,經人介紹在滬江大學教書,後又和丈夫一起重返東吳大學。蘇雪林婚後不過幾年,兩人便分手,婚姻以悲劇結束。

  1931年她接受安徽省立大學校長楊士亮先生之聘,赴安徽大學教授文化史課;同年受聘于武漢大學教授,直至1949年。在武漢大學執教期間,主要講授中國文學史,基本國文和新文學研究。在武漢大學,她生活在珞珈山的湖光山水之中,幽雅、恬靜的自然環境和平靜的獨居生活,使她賞心說目,心廣體胖,事業有成。她勤奮刻苦,一方面以愛心、耐心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學習知識;一方面又在教書之餘,努力著書立說,成為海內外知名的學者。

  抗日戰爭爆發後,蘇雪林隨武漢大學師生遷往四川。此時,她雖潛心寫作,但難以控制自己對民族遭難——「國將亡」的憂慮和擔心,她同每一個中華民族子孫一樣,願將自己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去抵禦侵略者的炮火。抗戰一開始,她便將自己多年積蓄的薪金、版稅和稿費拿出來,買了五十兩黃金,獻給危難中的國家。還不斷地拿起筆記述侵略者的血腥罪行,如《樂山敵機轟炸記》、《敵人暴行故事》等,激發同胞們對侵略者鬥爭的決心。在抗戰後方,人民生活極其艱苦,蘇雪林和其他教授們也不例外,每天粗茶淡飯,維持溫飽;穿的是舊衣、棉布;住的是潮濕的老式民房,每天晚上老鼠、跳蚤與之作伴;行的是十幾裡乃至幾十裡也「安步以當之」。艱苦的生活,使她不得不利用屋邊兩畝左右的空閒土地種菜、栽瓜,自己買了鋤頭、鐮刀、扁擔,肩挑、手搬,挖地、鬆土,播種、施肥、鋤草,終於開出了一片菜園。她種芥菜種類繁多,長勢良好,此外,還種了萵苣、莧菜、蘿蔔、蕃茄和蔥、蒜。外部世界是熊熊燃燒的抗日烽火,個人的生活環境卻是一派田園風光,蘇雪林也恰然自得。她在《灌園生活的回憶》(收入《歸鴻集》,1955年8月,暢流出版社)中寫道:

  我本是一個用腦的人,忽然改而用手;又是一個一向安坐書
  齋的人,忽然跑到土地裡去,生活完全改變,覺得別有一番從未
  嘗過的新鮮滋味,於是興趣大為濃厚。
  田園生活對她來說,一方面聊以自慰,可事情過後卻又十分悔恨:
  我那時腦力在一生中為最強,若專心研究學問,也許可以獲
  得幾種專門知識;若全力來寫作,兩年內也許可以寫出二三十萬
  字的文章,但因為我的愚妄無知,太受興趣的支配,把大好的光
  陰精力都白費了。(同前)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了、全國人民歡欣鼓舞,蘇雪林也沉浸在無比歡樂之中,當消息傳到嘉定時,她與袁昌英、淩叔華等人抑制不住激動和興奮,舉著小旗,高呼口號,加入了遊行隊伍的行列。

  蘇雪林在武漢大學執教歷時十八年,1949年到了臺灣,離開了她為之奮鬥半生的土地。離開大陸後,蘇雪林先去香港,在天主教真理學會任編輯。1950年第二次赴法國,為的是去海外搜集關於楚辭的研究資料,探討屈賦與世界文化的關係。在巴黎,她依靠從國內帶去的工薪節餘,省吃儉用,但為時不久,便因經濟桔據,身體欠佳,又由於與之朝夕相處的姐姐病重,只好於1952年春乘船回到臺灣,應聘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教授。1957年赴台南成功大學任教授,1974年退休。

  蘇雪林赴台後,長期患眼疾,視力極差,嚴重時瀕於失明,但她以頑強的毅力堅持寫作。1968年是她在大學執教的四十周年,臺灣教育部向她頒發了獎金。1978年,是蘇雪林執教五十周年和八十誕辰,在台的安徽大學、武漢大學、師範大學、成功大學校友代表前來為她祝賀,並出版《慶祝蘇雪林教授寫作五十周年暨八秩華誕紀念專集》。全書分甲、乙、丙、丁四集,共收錄一百一十多篇文章,其中包括對她生平的記述和浩瀚著作的評價。既有熱誠的祝賀,也有久別重逢的真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