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 | 上頁 下頁
一八


  先遣隊向閩東轉移,正值8月中旬的炎熱天氣,總計六千人的隊伍有七八百號傷病員。在國民黨統治區行動,民夫難找,大部分傷病員由幹部戰士抬著走,部隊行軍異常困難。

  經過努力、先遣隊與閩東遊擊區的領導人葉飛、阮英平、範式人取得了聯繫。

  進入遊擊區,在地區黨和群眾的協助下、傷病員得到妥善安置,情況有所好轉。

  根據遊擊區同志的意見,先遣隊決定攻打羅源縣城。

  在當地黨和群眾的配合下,先遣隊採用突然襲擊的打法,一舉攻克了羅源縣城,活捉了國民黨的羅源縣長和守軍營長。群精為之振奮。

  羅源戰役之後,不到半個月連續打了三個勝仗,先遣隊聲威大振。

  9月初,先遣隊進人閩北遊擊區。這裡有蘇區根據地。先遣隊出征以來,艱難轉戰,到了閩北蘇區,很需要進行休整,並利用蘇區作依託,給窮追不捨的國民黨軍隊來一個迎頭痛擊。可是,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隨即來電批評先遣隊「擬于閩北邊區休息,這恰合敵人的企圖,因敵人阻止你們北進。」

  於是,先遣隊不敢怠慢,繼續向北進發。

  粟裕認為,急於要先遣隊離開閩東、閩北,這是繼攻打福州之後,中革軍委在戰略指導上的又一次重大失誤。從當時紅軍鬥爭的全域來看,中央既知道皖南暴動已經失敗,就不必機械地限定先遣隊必須到皖南去。如果讓先遣隊留在閩東、閩北地區活動,幫助地方黨擴大武裝鬥爭,打幾個勝仗,更大規模地發動群眾,把閩東、閩北連成一片,再同浙南聯繫起來,創造較大的局面,然後向浙西和皖南發展,倒是可以吸引和調動更多一些敵人。

  當時,不僅中革軍委的遙控指揮不切合先遣隊的實際,先遣隊指揮中樞內部也出現了嚴重困難。軍團主要領導成員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

  樂少華一味盲目地執行中革軍委的命令,拒絕結合實際的積極建議,而且專橫無忌,對尋淮洲極不尊重,一開會就吵架,天天如此,幾乎造成指揮上的癱瘓。

  曾洪易的恐慌動搖愈益嚴重。先遣隊在水口遭到敵軍襲擊時,他嚇得臉色發青,嘴唇顫抖,一到閩北就提出要到閩贛浙大蘇區去,並直接發電報要閩浙贛軍區派部隊來接。他的主張遭到尋淮洲和大部分將士的反對,中革軍委也在回電中對他進行批駁,以後他由恐慌動搖而變為消極對抗,竟要求離開部隊。

  粟裕說,軍團領導中這些極不正常的狀況,從根本上說,是「左」傾宗派主義的必然惡果。它給抗日先遣隊帶來了難以言喻的困難。

  根據中革軍委的指示,先遣隊從閩北挺進浙西。到了浙西,中革軍委又相繼下達了一系列叫人困惑不解的指示。就在這時候,國民黨以數倍于紅軍的兵力對先遣隊進行追剿。

  先遣隊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先遣隊的指揮員們只得不顧中革軍委的一再指責,轉向皖贛邊行動。

  9月底,先遣隊到達皖贛邊的段莘地區。這裡距原定的目的地皖南已不遠。到了這裡,先遣隊才得知皖南幾個縣的暴動早已失敗。

  根據中革軍委的指示,先遣隊於10月下旬進入閩浙贛蘇區的重溪地區。

  至此,先遣隊已轉戰閩、浙、贛、皖四省的幾十個縣、鎮,歷時近四個月,行程三千多華里。這時的隊伍大約還有三千人。

  閩浙贛蘇區的刨建者是中國革命史上英名遠播的方志敏。

  方志敏親切地看望先遣隊的將士們。蘇區的人民熱情歡迎先遣隊的將土們。

  根據中革軍委的命令,抗日先遣隊同閩浙贛蘇區的紅十軍及新升級的地方武裝合編,成立紅軍第十軍團。七軍團改編為第十九師,紅十軍和新升級的地方武裝分別為第二十師和二十一師。原閩浙贛軍區司令員劉疇西為軍團長,樂少華為軍團政委,尋淮洲任十九師師長,劉英任政治部主任。

  粟裕被調到閩浙贛軍區任參謀長。軍區司令員是方志敏,政委是曾洪易。

  這時,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已率中央紅軍主力轉移,中央蘇區成立了以項英為首的中央分局和中央軍區。

  十九師的任務是出動到浙皖贛邊,打擊追剿之敵,發展新蘇區。二十師、二十一師的任務是留守閩浙贛蘇區,打擊圍剿之敵,保衛老蘇區。

  此後不久,根據中央軍區指示,二十師和二十一師與十九師會合,創造皖浙贛邊新蘇區。為了統一十軍團的領導,決定以方志敏、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和劉英五人組成軍政委員會,方志敏任主席。

  粟裕改任十軍團參謀長。

  12月中旬,紅十軍團與國民黨三個團的兵力在黃山東麓譚家橋地區接火。

  紅軍沿路設伏,扼守險要地勢。

  12月14日,國民黨部隊進入包圍圈,紅軍發起攻擊。但紅軍在當時畢竟不善於正規作戰,加之三個師之間配合不佳,以致陣地被敵人衝垮。

  尋淮洲親自帶領一支部隊奪取制高點。在戰鬥中,他身負重傷,在轉移途中犧牲。

  形勢對紅軍很不利,於是決定撤出戰鬥。在組織掩護撤退的戰鬥中,劉英和樂少華又先後負傷。

  譚家橋戰鬥是紅十軍團全部轉向外線作戰後的第一個戰役。

  初戰失利,紅十軍團陷入被動。

  譚家橋戰鬥之後,國民黨糾集了近二十個團的兵力,對紅十軍團圍追堵截。

  紅十軍團在粟裕和方志敏率領下,於1935年1月中旬轉戰到化婺德蘇區。

  1月16日,方志敏和粟裕商定:敵情緊急,部隊立即行動,先頭部隊先走。

  部隊正要出發,劉疇西派人通知,說大部隊雖已齊集,但人員疲勞,當晚不能再走。

  粟裕認為情況緊急,不能再遲延了,必須當晚全部通過敵人的封鎖線。

  方志敏完全同意粟裕的意見。他擔心劉疇西猶豫遲疑,便決定留下來同主力部隊一起行動。先頭部隊由粟裕帶領立即前進。

  先頭部隊沿中路斬關奪隘,在粟裕率領下於上半夜通過了國民黨的封鎖線,安全到達閩浙贛蘇區的大小坪、黃石田一帶。粟裕一邊同省委和省軍區聯繫,一邊等待主力部隊的到來。

  第二天沒有來。

  第三天沒有來。

  第四天還沒有來。

  粟裕派出大批幹部組織便衣隊去聯絡接應,均未能聯繫上。

  起初隱隱約約聽到山那邊有炮聲,以後就沉寂了。

  大約過了一個星期,中共閩浙贛省委通知粟裕:從截獲敵人無線電通訊中得知,先是搜山的敵軍報告「清剿」已基本結束,要求休整;以後蔣介石下令,說方志敏、劉疇西等仍在山上,在搜到以前,凡要求撤出休整的「殺勿赦」,再以後就是方志敏、劉疇西被捕的消息。

  後來,少數突圍的將士輾轉找到了先頭部隊,粟裕才較為詳細地瞭解到紅十軍團在懷玉山陷入敵人的重圍,由於眾寡懸殊,又兼紅十軍團指揮失當,除一小部分突圍,大多數將士在戰鬥中犧牲了。

  粟裕在回憶錄中寫道:

  紅軍北上抗日光遣隊的進軍雖然失敗了,然而由方志敏、尋淮洲等同志領導的廣大指戰員和烈士們的可歌可泣的戰鬥業績,已成為紅軍鬥爭史中英勇悲壯的一頁,將永垂青吏!

  1935年1月,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是中共在政治上成熟的標誌。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內的統治。粟裕的感想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