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黃克誠 | 上頁 下頁
六〇


  中國人民沒有料到,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蓄謀把遭受長期戰爭苦難的中國人民又推入內戰的深淵。

  歷史的鏡頭對準了中國東北。

  東北地區,一片沃土,資源豐富,工業比較發達。山海關一面靠山,三面臨海,真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佔領了東北,就等於佔領了一個戰略大後方,從而虎視華北。

  1931年「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堅持不抵抗的政策,東北三省淪入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長達十四年之久,東北人民渴望解放己非一日!

  按照中央指示和朱總司令的命令,冀熱遼軍區李運昌所部向遼吉進發;在八路軍工作的原東北軍將領呂正操、張學思、萬毅等,率領所屬部隊,分別向東北迸發;我陝甘寧、晉綏、晉察冀、山東、華中等解放區,都抽調部隊向東北進發。為了霸佔東北,美蔣串通一氣,利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由美國提供飛機、軍艦,把國民黨遠在大後方的精銳部隊運往東北。

  蔣介石一面磨刀霍霍,積極準備發動內戰,另一方面,為了爭取時間,施放和平煙幕,企圖迷惑國人和共產黨。

  這樣,國內形勢呈現和戰未定的狀態。

  這時候,我黨領導的敵後根據地,分散于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東南沿海,還沒有連結成一大片戰略根據地。一旦大規模內戰爆發,將遇到極大困難。

  黃克誠洞察時局,堅定地認為,中國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決戰勢不可免,我黨必須不失時機地創建連成一大片的戰略根據地,才能牢牢掌握戰略主動權,以應付突然事變。

  1945年9月上旬,黃克誠率新四軍三師第七、八兩旅,從淮南津浦路回師蘇北。

  9月13日。中共中央華中局駐地。

  黃克誠率部路過這裡,停留休息。

  這是一個非常清新幽麗的早晨,陽光曬得大地鍍上金色,空氣是清涼而甜蜜的。

  黃克誠從中央轉發的一份電報中得知,蘇聯紅軍殲滅日本關東軍後,已佔領我國東北地區。同時,我軍有少量部隊進入東北。

  這時,黃克誠敏銳地覺察到,在國民黨軍隊主力還在大後方,一時還來不及調運東北的時候,正是我軍進軍東北,開闢創建東北戰略根據地的大好時機。

  9月14日,黃克誠來到華中局書記兼新四軍政委饒漱石的辦公室。

  在把局勢跟饒漱石講清後,黃克誠抬起頭來,看著饒漱石的臉,說道:

  「漱石同志,我建議向黨中央發電報,請中央迅速派大部隊到東北去,勿失良機。不管蘇聯紅軍是否同意,都一定要下決心進軍東北,建立東北戰略根據地。」

  「我想中央會考慮的。用軍部的電臺向中央發電報,中央會以為這是軍部的意見呢。這樣恐怕不好吧。」

  饒漱石盯著黃克誠,慢慢地說,話裡含著譏笑。

  饒漱石,江西臨川人。22歲參加中國共產黨,曾在贛東北及浙江做過青年工作,後任北滿青年團省委書記,代理過東北地區党的書記。1935年赴蘇聯,任中國駐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回國後任新四軍山東軍區政委,此時擔任華中局書記兼新四軍政委。

  從表面上看,饒漱石長得結實,略肥碩,上唇留著小鬍子,目光犀利而咄咄逼人。如果換上蘇聯元帥的禮服,再叼支大煙斗,要化裝成斯大林一定維妙維肖。

  「那好,我就以我自己的名義向中央發電!」黃克誠說道,顯得非常堅定。

  於是,黃克誠離開了饒漱石的辦公室,以自己的名義起草了一份給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電報、陳述了對於目前形勢和軍事方針的意見。

  中央、中央軍委和毛主席:

  我對目前局勢和我軍軍事方針,有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蔣介石對我黨談判毫無誠意,只以和平談判作欺騙人民、麻痹我軍、拖延時間之手段。而在軍事上敵人以大軍積極進佔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並以必要兵力控制我軍可接近之山脈(大別山、黃山、天目山、陝南等),防我軍向其後挺進。估計頑軍到達指定城市和要道後(華北、華東),仍將在敵人掩護下構築鐵路封鎖線,甚至縱深封鎖線,以分割孤立我軍各戰略區,使我軍不能自由調動。到適當時機,和平壓力無效後,即以大軍向我進攻,以收各個擊破之效。

  (二)我軍數量雖大,但精幹堅強之主力不多,且佔領地區大,我主力分散。各大戰略根據地,除山東外,突擊力量均欠強大,均很薄弱,各根據地內均有敵頑之據點,均控制有鐵路及大城市,且無一個根據地在人民、地形、糧食諸條件之結合上,比得上過去之中央蘇區。各根據地聯繫做得不好,很難獨立長期支持大規模戰爭。

  (三)在上述情況下,目前我們的方針約有下面三個:

  1.以極大讓步取得和平(削弱軍隊與地區到極大限度)

  2.有利基礎下讓步,長期和平談判,爭取和平,保持力量。

  3.有決心地、主動地放棄一些地區(遊擊堅持),集中主力進行決戰,創造聯繫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有鐵路有城市),在全國範圍年開展遊擊戰爭,逼迫蔣介石向我讓步,取得和平。

  (四)我們若執行第一項方針,將走希臘路線,造成嚴重失敗(蔣介石永遠不會放鬆我軍我黨)。第二項方針,目前很少有實現可能。時間拖延,對我極端不利。因此,我們應採取第三項。政治上仍進行談判,而軍事上應集中主力進行決戰。在決戰勝利之下,取得聯繫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有利於進行長期鬥爭。軍事具體部署上,我建議:

  1.東北既能派隊伍進去,應儘量多派,至少應有五萬人,能去十萬人為最好。並派有威望的軍隊領導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創造根據地,支持關內鬥爭。

  2.以晉、綏、察三地為關年第一戰略根據地,應集中十萬主力,進行消滅傅作義、閻錫山、胡宗南之決戰,達到控制整個察、綏與西北部和太行山全部。

  3.以山東為關內第二戰略根據地,應集中十五萬主力,待敵人繳槍之後,在濟、徐、膠、海鐵路線進行決戰,達到控制整個山東。

  4.其他各地區,則成為二大戰略根據地之衛星,力求爭取局部決戰之勝利,若不可能時,即以遊擊戰爭長期周旋。

  (五)為執行上述方針,山東應調三萬人到五萬人去東北,華中應調三萬王六萬人去山東。在河南和平原主力之一部,應調山西。江南一師主力應調回江北,只以一部留在江南活動。一師為新四軍之堅強部隊,目前向頑作戰毫無希望,估計將來被截斷之後,會被迫打遊擊。極為不利,故應迅速北調。

  (六)我對各方面材料掌握甚少,可能有片面之處。但我認為目前我黨若沒有聯繫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就不會有大的勝利;若沒有大規模決戰的勝利,就不會有聯繫一大片的大戰略根據地。故集中兵力進行決戰,當為當前之急,如依靠談判或國際干涉,均帶有極大危險性。是否有當,請考慮指示。

  黃克誠
  9月14日

  電報發出之後,黃克誠就離開了華中局駐地,率部發動兩淮戰役。

  「嘀噠,嘀噠,嘀嘀噠……」神秘的無線電波越過茫茫的平原和高山,來到了革命聖地延安。

  中央對黃克誠的電報十分重視,立即把它轉給正在重慶談判的毛澤東。

  電報擺在了毛澤東的案頭。

  「好!好!克誠同志的建議非常重要!」毛澤東看完了電報,在房間裡來回踱著步。一面點頭,一面自言自語。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根據形勢的發展,審時度勢,及時制定了正確的方針政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