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黃克誠 | 上頁 下頁
六一


  1945年9月17日,中共中央發佈指示、確定了「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這是我黨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戰略方針的一個重大轉變,對以後的人民戰爭起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東北局,確定從各抗日根據地增調軍隊和幹部進軍東北,同時加強熱河、察哈爾的力量。先後到達東北的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二十人(其中有政治局委員四人),幹部兩萬人,部隊十一萬人。

  黃克誠也受命率領新四軍第三師主力三萬五千餘人,加入進軍東北的大軍行列。

  當黃克誠率部離開蘇北,前進到山東臨沂時,與參加黨的「七大」歸來的陳毅正好相遇。陳毅向新四軍三師全體將士作報告時,講道:

  「別看你們黃師長戴著近視眼鏡,他的眼睛看得可遠了,是千里眼!」

  從此,黃克誠的眼睛是千里眼的佳話流傳開來。

  數村木落蘆花碎,幾樹楓楊紅葉墜。

  已經是秋天了。

  遍地都是黃色。樹葉子變得稀疏,色調轉為濃重。秋高氣爽,碧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廣麥的蘇北平原,到處是繁忙的收割景象。

  1945年9月28日。鹽卑區新四軍第三師駐地。

  這一天,鄉親們紛紛放下手中的鐮刀,湧向路邊。路上,威武雄壯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

  原來,黃克誠率領新四軍第三師主力,浩浩蕩蕩地向北出發了。

  新四軍第三師轄有四個旅和三個特務團,能征善戰。三師的將士們,在蘇北這塊土地上浴血奮戰了好幾個春秋,如今要離開了,自然戀戀不捨。

  鄉親們同子弟兵朝夕相處,親同一家,魚水之情,更是流著眼淚相送,難捨難分。

  此情此景,喚起了黃克誠腦海深處的記憶。

  九年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離開蘇區,實行戰略轉移。

  鄉親們含淚送別,戰士們痛心告別,頗有「壯士一去不復還」之勢。

  九年後的今天,人們都明白不久就會打回來,解放全中國。想到這九年的巨變,黃克誠顯得更加信心十足了,腳步邁得沉穩而矯健。

  黃克誠用兵持重,考慮周到細緻。本來,在出發前,各方面傳來的消息都說,東北到處是武器,日本人在東北有不少兵工廠,日本兵潰逃時也丟下了許多武器。

  9月15日,黨中央轉發了一份先進入東北的同志的報告也說:「在瀋陽及各地堆積之各種輕重武器及物資甚多,無人看管,隨便可以拿到。」

  於是,有一種說法盛行起來,到東北的部隊根本不用帶裝備,乾脆把手裡的武器給當地的地方武裝算了。東北的武器都是新的,足夠用的。

  黃克誠對此沒有輕信。他歷來考慮問題,總是把不利因素想得多一些,做好準備,以防不測。他認為僥倖心理無益于戰爭勝利,只能造成自我麻痹。

  黃克誠想,戰爭還在進行,情況瞬息萬變。部隊到達東北後,萬一拿不到武器,那怎麼打仗?路上雖然經過的地區大都是我們的根據地,但萬一有小股敵人襲擊,豈不是束手待斃?

  於是,他向全師下達了命令:部隊必須全副武裝北上,不能丟下武器。

  多餘的武器可以留給地方使用。絲毫不能麻痹大意!

  黃克誠的這一決定,當時遭到了不少人的指責。但是,儘管受到責難,黃克誠一點也不在乎,堅持不肯讓步。

  「光帶裝備就行了嗎?」黃克誠又想,「東北比關內冷得多,儘管現在是9月份,但長途跋涉到了關外,一定人冬了。幾萬人的棉衣一時籌措不及,豈不是要挨凍嗎?」

  於是,黃克誠一面命令副師長劉震率領先頭部隊第八旅及後勤人員立即出發,一面加緊籌備棉衣。

  9月的蘇北。還是陽光燦爛,十分暖和。

  有人看著太陽就發開了牢騷:「這黃老頭子是怎麼了?專門跟別人唱反調。不但帶著裝備,而且要背著棉衣?」

  閒言碎語也刮到了黃克誠耳朵裡。他一笑了之,還是堅持自己的主張。

  9月28日,黃克誠同副師長兼參謀長洪學智,率領主力部隊從淮陰起程,向東北進發。

  部隊在急行軍,日夜兼程。

  黃克誠知道,時間實在太緊迫了。東北這塊地盤,蔣介石肯定也要爭奪。

  因此,誰早一天到達東北,誰就能多一分勝利的把握。

  黃克誠走在隊伍中,表面上很平靜,還不時地與身邊的幹部戰士交談幾句,但一個問題卻在腦海中翻騰著。

  離開蘇北時,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命令三師進入山東後,停留待命。現在,過了隴海鐵路,馬上就要進入魯南了,到底要不要停留呢?

  從局部來看,三師在山東停留一段時間,有利於山東根據地的鞏固。但是,從全域來看,部隊在山東滯留十分不利。自古以來兵貴神速,進軍東北不能坐失良機,應該爭分奪秒,快速前進。如在山東停留,恐怕蔣介石就會搶先一步了。

  黃克誠考慮再三,還是應迅速北上。但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的命令又不能不服從,怎麼辦?「還是直接請示中央,因為中央最瞭解全域的情況。」

  黃克誠在心裡說。

  10月4日,黃克誠向中央軍委發電:建議部隊到達山東後,不宜停留,稍事休整後應立即北進。

  10月6日,中央軍委複電指示:

  「為迅速達到戰略任務,三師部隊在到達山東後,應兼程北進,不能在山東擔負戰鬥任務。」

  黃克誠接到軍委指示後,緊皺的眉頭舒展開了。

  他命令部隊在山東臨沂休整兩天,補充給養,然後立即繼續向東北前進,不得有誤。

  10月12日,部隊進入山東臨沂地區。接著,部隊經沂蒙山區,過膠濟鐵路,渡黃河,穿津浦鐵路,於11月10日到達冀東三河、玉田一帶。

  這時,天空越來越暗。沉悶的雷聲越來越大,似乎要衝出雲的束縛,撕碎雲層,解脫出來。那耀眼的閃電急驟馳過,咯嚓嚓的巨雷隨之轟響,震得人心收緊,大地搖動。

  但是,閃電沒能撕碎濃重的烏雲,巨雷在低低的雲層中滾過之後,滂沱大雨鋪天蓋地潑了下來。

  接著,秋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

  秋雨連綿,道路泥濘,部隊又沒有雨具,只得就地休息,等天放睛,這使黃克誠等得心急似焚。雨還沒停,一個消息傳來,說是國民黨軍湯恩伯部五萬多人,逼近山海關,已同我守衛山海關的山東部隊楊國夫師發生戰鬥。

  按原計劃從山海關進入東北顯然不可能了。

  黃克誠打開地圖,對劉震和洪學智等人說道:「我們不能在山海關一帶同敵糾纏,當務之急是迅速出關,進入東北。」劉震、洪學智點頭表示同意。

  「我們發電向中央請示!」黃克誠把手揮了一下,說道。於是,黃克誠向中央軍委發電,建議自己率所部由山海關以西繞道經冷口出關進入東北。

  中央軍委同意了黃克誠的意見,並命他們迅速向錦州集中。11月11日,黃克誠接東北局電報,命令三師直逼山海關,配合楊國夫師殲滅進攻之敵。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