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曹禺傳 | 上頁 下頁 |
七一 |
|
從藝術上說,他也有新的探索。在《橋》以前,還沒有一個劇作家把工業題材搬上舞臺,雖然,他所反映的鋼鐵廠是很落後的,但在那時卻是現代化的中國鋼鐵工業了。這齣戲寫得頗有氣勢,把一個大工業的規模和背景描繪得很有氣魄,宏大的場面和火光熊熊的煉鋼情景,被作家生動地展現出來。他寫了生產技術,但又不僅僅是介紹生產技術過程,而是通過鋼鐵生產的細節來寫人物性格,展開錯綜複雜的戲劇衝突。令人惋惜的是,這齣戲沒有完成,但他在這樣一個新的題材開拓中,仍然顯出了他的藝術才華。 從《橋》可以看到曹禺對黑暗的統治是越來越憤慨了,而對現實生活的思索也越來越深刻了。但是,也應當看到,《橋》又回到類似《蛻變》的路子上。當他又一次逼近「現實」,他在藝術上就粗糙起來,不如他過去的一些傑出的作品,這倒是很令人費解的。 【第二十四章 赴美講學】 「號外,號外,日本鬼子投降了!」 報童的呼叫聲,嘉陵江上的汽笛聲,加上鞭炮聲,鑼鼓聲,在山城上空回蕩著,市民都湧向街頭,在繁華的街道上簇擁著,歡跳著,整個山城沸騰了。 八年,八年啊!正義終於戰勝了邪惡,和平終於勝利了。這是多麼來之不易的和平呵!曹禺把一張報紙看了許久許久,眼眶裡閃爍著晶瑩的淚花。勝利,本來是在他意料之中,他始終堅信勝利這一天的到來;但是,勝利的消息傳來了,又使他感到突然了。他興奮的時候,卻往往是沉默的,他又陷入一種不可名狀的沉思之中。 和平了,勝利了,人們渴望著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國的誕生。人們對這和平和勝利懷著多少殷切的期望和光明的幻想啊! 1945年8月28日,這是一個給山城人民帶來希望的日子,中國共產黨的主席毛澤東到重慶來了。曹禺聽到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後,心想,「毛先生來了,這下可好了!」他把毛主席來渝,看作是和平、團結、光明和民主的象徵。 8月29日,重慶《新華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毛主席的談話:「本人此次來渝,系應國民黨政府主席蔣介石先生之邀請,商討團結建國大計。現在抗日戰爭已經勝利結束,中國即將進入和平建設時期,當前時機極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為保證國內和平,實施民主政治,鞏固國內團結。國內政治上軍事上所存在的各項迫切問題,應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加以合理解決,以期實現全國之統一,建設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希望中國一切抗日政黨及愛國人士團結起來,為實現上述任務而共同奮鬥。本人對於蔣介石先生之邀請,表示謝意。」曹禺看到毛主席的談活,深表贊同。他以為國共談判,真能如毛主席所說的那樣去做,一定會迎來一個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 最難忘記的是9月的一天,在周恩來副主席的親自安排下,毛主席在上清寺會見重慶文化界人士,曹禺也應邀出席這次會見。這是他第一次見到毛主席。魁梧的身材,和藹的笑容,著一身藍灰色的中山服,給他以樸素而偉岸的感覺。他沒想到毛主席是那麼平易近人,對他又是如此瞭解。當周恩來副主席把曹禺介紹給毛主席時,他們親切地握手。毛主席勉勵曹禺多為人民寫出好的劇本來,他語重心長地對曹禺說:「足下春秋鼎盛,好自為之。」此刻,他緊握著毛主席的手,表示決不辜負他的厚望。曹禺回憶這次會見時說:只有20多人參加這次會見,我記憶中似乎都是進步的。沈浮對毛主席說,國統區太黑暗了,要到延安去。毛主席說,歡迎你們去延安,但只有小米招待大家。毛主席還對巴金說,我從前也相信過無政府主義,也是個無政府主義者。毛主席談笑風生,對大家充滿了關懷和期望。 1945年10月10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和國民黨代表團簽訂了著名的「雙十協定」——《國共代表會談紀要》。曹禺從《新華日報》上看到這個協定寫著:要「堅決避免內戰」,「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建設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並且要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和平建國大計。這個協定使曹禺受到鼓舞,他本來就是一個充滿憧憬的人,他早就呼喚過「中國,中國,你是應該強的!」他想,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一個新的強大的中國將會屹立在東方。但是,他哪裡知道,在40天的談判中,中國共產黨作了多少讓步,而取得每一項協議,又經歷了多少艱難!當然,他更沒有想到,國民黨把「雙十協定」作為他們暗中準備發動內戰的步驟。 就在「雙十協定」發佈前後,9月17日,蔣介石向全國各地秘密發送《剿匪手冊》;10月13日、15日,蔣介石命令國民黨軍隊向八路軍、新四軍發動進攻;11月,蔣介石在重慶舉行軍事會議,決定了對解放區的全盤作戰計劃。國民黨已經把發動全面內戰作為他們的既定方針了。 這一切,當然是曹禺所不能知道的。就在全國處於一種暫時和平的氣氛裡,他和老舍接到美國國務院的邀請,赴美國講學一年。國民黨中央社于1946年1月10日發表消息說:「美國國務院決定聘請曹禺、老舍二氏赴美講學,聞二氏已接受邀請,將於最近期內出國。」延安《解放日報》也於1月14日轉載了這條消息。 對曹禺來說,這次邀請使他感到突然。雖然,他已經答應下來,但心中老想著一個問題,到美國該講些什麼呢?曹禺回憶說: 去美國之前,我當時拿不定主意,到那裡該講些什麼呢?我給八路軍辦事處打電話,想找吳玉章同志請教。但是,他不在重慶,又找董必武同志,說也不在。不知什麼原因,我是想問問到美國該怎樣講話。他們不在,我就找茅盾,我記得茅盾很熱情地接待了我,留我吃飯。很豐盛的菜,都是孔德沚親手做的茅公講得很多很多,可惜我現在都忘了。但有兩點卻是記得很清楚的:一是,他說,有什麼就講什麼,他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實事求是;二是,談到文學,他說要講文學是有社會意義的,不只是娛樂。這兩條我記得很清楚,在美國我就是這麼講的。茅盾的一席談,給曹禺以信心和力量,在美國講學期間,他的確是遵照他的意見去做的。 1月20日晚上,「文協」為他和老舍舉行了歡送酒會。這是抗戰勝利後第一次送文化使者出國,因此,得到進步文學界的高度重視。大約晚六點鐘,一些著名的作家都來了,把兩個會議室擠得滿滿的。到會的有茅盾、巴金、胡風、陽翰笙、楊晦、何其芳、黃芝岡、劉白羽、陳白塵、聶紺弩、邵荃麟、馮雪峰等50餘人。一張張小茶桌上,擺著酒、茶點,圍坐著的人們暢心地傾談著。一篇報導是這樣描寫曹禺的:「等到曹禺先生來了,他悄悄地找了個位子坐下來,沉靜得很。我們向來是不大在各種場合中見到曹禺先生的。他一直蟄居在鄉間,埋頭寫作他的劇本《橋》。他的許多朋友都不知道他在什麼地方。惟有巴金先生和他的關係最密切,巴金是給曹禺先生轉達一切消息的一個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