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曹禺傳 | 上頁 下頁 |
五〇 |
|
當他談到抗戰戲劇創作時,同樣強調編劇不能脫離「舞臺」,「演員」和「觀眾」這三個條件。或者說是「三種限制」。他說:「抗戰劇要深入各階層、各領域,要在各種不同的地方——有時在城裡,有時在農村,有時就在街頭,有時又在設備相當完善的劇場——做各種演出。因為舞臺不同,觀眾不同,所以同一抗戰劇不能到處演出,也不能隨地演得有實效。有的同志下鄉演戲,演的是有名的、有內容的、有效果的抗戰劇,但結果是失敗了,覺得那劇本非重寫不可。因為城市內所謂『抗戰名劇』,移到鄉下,突然失卻了它所憑藉的特殊的『觀眾』與『舞臺的緣故。」這些,都談得很精闢,也切合實際。 關於「編劇的過程」,也是結合他自己的創作體會而談的。他共談了五點,第一是材料的囤積;第二是材料的選擇;第三是寫作劇本大綱;第四是人物的選擇和塑造;第五是進入寫的階段。他談得最有特色的部分是創作的醞釀和構思問題。他把材料的準備同創作靈感的產生結合起來加以討論。他說,一個劇作家必須「平時不斷的收集」材料,決不能憑空創作或是「單靠在報章雜誌上取一點材料而加上憑空的臆造寫成」作品。他強調「憑一時靈感的激動」是寫不出好作品的。他強調「偉大的想像,也是深刻觀察體味人生的結果」。但是,他不否定靈感,但「應該設法使靈感油然而生」。怎樣才能達到這種「油然而生」的境界呢?他說:「隨時隨地心內都蘊藏著一種『雞鳴欲曙』快要明朗的感覺。這種心理的準備,就需要材料的囤積了。創作的初期過程,正如母雞孵卵一樣。母雞是每天伏著不動,不見工作的形色,而在蛋殼裡小雞卻逐漸形成,終於到一天,破卵而出。……文藝作品的產生,正有同樣的『孵化作用』。」「『材料的囤積』便是作品孵化中的母雞工作。積多了各種記憶,它們便會相互影響,激起變動。潛移默化中,稍一觸念,有時恍惚若靈魂頓至,充滿了生趣的人物和圖畫,驀然一幕一幕現在眼前,又親切,又熨貼的真實,毫不吃力地在筆下湧出,這就是我們的形將成形的小雞了」。 這確系他的創作經驗之談。他寫《雷雨》從材料的搜集、醞釀到寫出來,先後有五年之久。他是親自體驗到材料的囤積和對材料的消化醞釀是相伴而行的。他強調「孵化作用」,強調「潛移默化」是有著深刻道理的。經久孕育,逐漸凝聚,引而不發,最後才能達到呼之欲出。譬如,他說他創作《雷雨》時,最初只是「有一個模糊的影像」,「逗起我的興趣的,只是一兩段情節,幾個人物,一種複雜而又原始的情緒」。在逐漸地孵化過程中,各種影像積累多了,才形成《雷雨》的整體構思。他把材料的搜集和「孵化作用」聯繫起來,就揭示了創作的奧秘,生活的素材正是在「交相影響,激起變動」中,由生活的真實凝聚為藝術的真實,由生活的原型昇華為藝術形象。曹禺的劇作無不是在深厚的生活積累的基礎上,經過久久的蘊蓄、孵化而昇華為高度的藝術境界的,全然沒有先驗的概念的東西支配著他。 關於「材料的選擇」,他說:「戲劇的藝術就是選擇的藝術」。他強調思想主題對選材的意義,但是他沒把思想主題當作純觀念的東西。他說:「主題是個無情的篩孔,我們必須依照主題狠心地大膽地把材料篩它一下,不必要的不合式的材料淘汰去,這樣寫來,作品才能經濟扼要。」他贊成寫劇本要先起草寫作大綱。他說:「話劇是建築,不是堆砌。所以也像建築物一樣地需要精確的設計。」他也十分重視人物的塑造,強調寫出人物性格的生動的個性。他以為「個性是不易寫的,但寫到恰好時,是使人心服的。因為個性不止于著重於他與其它同類人的同點,卻更著重他的異點的」。 最後,他對那些熱愛戲劇的青年們指出,在偉大的抗戰裡,應寫出對時代有意義的作品。他說:「我們的文藝作品要有意義,不是公子哥兒嘴裡哼哼的玩意兒。現在整個民族為了抗戰而流血犧牲,文藝作品要有時代意義,反映時代,增加抗戰的力量,在這樣偉大的前提之下,寫戲之前,我們應該決定劇本有抗戰時期中的意義。具體地講,它的主題跟抗戰有什麼關聯。」可以看出,在這段時期裡,他倡導寫抗戰戲劇,而他自己在緊張思索的也是要寫出具有偉大時代意義的抗戰劇作來。 他正在緊張地探索著,他正在醞釀著抗戰劇作的誕生。他的這篇關於編劇方法的講演,於1940年1月,作為《戰時戲劇講座》,由重慶正中書局出版,題名《編劇術》。 【第十八章 江安歲月】 4月間,已是春意盎然了。川江兩岸點綴著黃燦燦的菜花,幾隻木船向著重慶西南方向緩緩地航行。但船上的人們卻無心領受這春日的暖意,也無心欣賞這大自然的秀麗景色。 由於日寇加緊了對重慶的轟炸,國立劇校又奉令疏散。剛剛在重慶穩定下來,才一年多,現在又要來一次大搬遷,到一個偏遠的小縣城去,師生們是不滿意的,但在戰時環境中,卻也無可奈何了。 長江自四川宜賓到湖北宜昌的一段,人們習慣稱之謂川江。他們要去的江安,距重慶300多裡,位於川江的南岸。東邊是產名酒的瀘州,西邊就是宜賓。這確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小城,只有一萬人口。城外有一個壩子,城南面有山——南崖,北邊是丘陵地帶。江安比較富庶,盛產竹器,它的朱點竹子是聞名遐邇的。楠竹、毛竹所製成的工藝品,如竹屏、竹盒、煙盒、筆筒、獅子頭竹筷,行銷省內外,還出產桂圓、荔枝等。在那時,也可稱得起是一個魚米之鄉了。 一個小小的縣城,從重慶來到這裡,是顯得它太小了,真是個巴掌大的地方。有東西南北的大街,在城中心的十字路口,可看到四周的城牆,的確是太小了。劇校就設在城西緊靠城牆的文廟裡,曹禺的家安置在東街薨廬。 雖說是個偏遠的小城,但卻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1927年,這裡就有了共產黨的支部,江安第三中學,是四川省四所省立中學之一,民國初年開辦。1927年前就有共產黨人在這所中學裡活動。1938年建立了中共江安縣委,縣委代理書記張安國,他們搞起戲劇協社,團結一些黨外同志排演話劇,進行抗戰宣傳,曾經演出過《放下你的鞭子》、《蘆溝橋之戰》等。江安的老百姓也很喜歡看話劇,中共江安縣委對國立劇校遷來十分重視,他們以江安戲劇協社的名義組織歡迎大會,準備演出曹禺的劇作《原野》。 江安縣城演出《原野》來歡迎劇校,使曹禺感到異常驚喜。但他驚訝的是,沒料到這樣一個小縣城竟能排出這樣一出難演的戲,劇校的師生也都是這樣的一種心情。 演出的地點,就在劇校所在地——文廟。文廟中的正面是大成殿,供奉著孔夫子的牌位,東西廂房是七十二弟子的牌位。大殿前面就是舞臺。演出時,舞臺上汽燈高懸,白熾的燈光把舞臺照得格外明亮。觀眾席地而坐。當大幕一拉開,眼前出現了原始森林的佈景。那森林是用新鮮的樹枝裝制起來的,富有生氣,這使曹禺感到新鮮。他沒料到這裡人們竟然有這樣的創造性。而演員一出場,一念臺詞,也使他感到欣喜驚異,他們竟然把《原野》的臺詞都改為四川方言了。雖然演員的演技不夠老練圓熟,但是,那富有強烈節奏感的方言和樸素的動作,令人感到分外親切。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