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毅傳 | 上頁 下頁 |
九六 |
|
第六節 總前委繼續指揮 還在圍殲黃維時的12月12日,軍委來電指示:在黃維兵團殲滅後,開一次總前委會議,商討戰役結束後的休整計劃,下一步作戰計劃及將來渡江作戰計劃。 因為此時徐州的杜聿明集團邱、李、孫3個兵團向西南突圍被華野追擊包圍在永城之野,孫元良兵團已被殲,邱清泉、李彌兩兵團瘋狂突擊未能破圍,已成甕中之鼈。蔣介石調白崇禧的部隊救援,白遲遲不應。淮海全勝已成定局,下一步是渡江作戰了。軍委將渡江作戰方針的初步意見提交總前委討論。此電報機密度極高,只發劉、陳、鄧,並責成小平在開會時給粟、譚一閱,閱後焚毀。中央的方針中最突出的一點是:華野、中野同時休整,同時舉行渡江作戰,「渡江以後,華野、中野協力經營東南,包括皖南、蘇南,浙江、福建兩省,江西一部」。12月15日,黃維兵團就殲。17日,軍委電示:「擬請伯承、陳毅2同志偕來中央一商。」 當日晚,劉、陳、鄧驅車去華野指揮所。淮海總前委第一次舉行全體會議,議題卻是渡江。19日,劉、陳北上,到達中共中央所在地平山西柏村已是1948年底,劉、陳參加了1948年1月6日至8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自此兩會起,陳毅主要精力便集中用於渡江作戰,尤其因為粟裕全力從事淮海實戰指揮兩個多月,積勞致病,陳毅經中央同意,返回華東。而且淮海全勝,中原大定,今後中野也將在華東作戰,陳毅成為「主人」,更增忙碌。陳毅從中央南返,1月22日在徐州附近與粟裕會面,同去賈汪參加華野前委擴大會。25日陳毅為前委擴大會作了總結報告。26日即趕往商丘會見鄧小平。陳、鄧決定立即召開高幹會議。 從1月29日(農曆元旦)下午起,以3天時間由陳毅傳達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與毛澤東主席指示,組織討論,並作出決議上報中央。在此期間,根據中央軍委命令,中野改編為第二野戰軍,下轄第三、第四、第五兵團共9個軍和1個特種兵縱隊。部隊發展到28萬。華野改編為第三野戰軍,陳毅仍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委,譚震林為第一副政委,下轄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兵團,共15個軍1個特種兵縱隊,58萬人。 陳、鄧在高幹會議後,又在2月8日召開總前委會議,中原局的負責人都參加,具體研究了渡江的問題、渡江的部署,擬採取5個兵團從江陰揚中、南京東西、蕪湖東西、銅陵貴池、安慶東西,一線展開、同期渡江的戰法。 中野的另兩個兵團以1個軍進至黃梅宿松望江段佯動,5個軍作為總預備隊緊隨最先突破部隊渡江鉗制。這種一線展開同期渡江的部署後來沒有很大變化,為以後《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奠定了基矗渡江時間初定3月底,雨季未來,春汛未發。但時間問題後來幾經變化,頗有學問。 2月11日,中共中央決定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陳虛參加華東局為委員。此時,劉伯承由石家莊到了商邱,劉、陳、鄧會商後,陳毅於13日赴徐州,再次召開三野前委擴大會。接著,按中央指示,華東局、華東軍區機構也移駐徐州,和總前委、三野前委在一起佈置南進渡江。劉、鄧、饒、粟、譚等也來到徐州。 三野前委擴大會於2月18日開始。19日,陳毅作了黨的新區政策的報告。當晚,他和譚震林召集了軍以上幹部會議,制訂了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預備命令。 3月5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開幕。劉伯承因剛從中央回二野,便留在商丘主持渡江準備工作。粟裕因病在濟南住院。陳毅便與鄧、譚、饒等出席。毛澤東在大會上的報告,實際上是一部人民中國的建國大綱。其中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城市的論斷,使陳毅感慨萬端。討論中他慨然表示:「我的意見自己準備搞城市。」而且選定了當時中國和亞州最大的城市——上海。其實,此時毛澤東主席已個別徵求過他的意見,擔任上海市市長如何?他還提出意見,主要的一條是希望中央象當年全黨搶東北一樣重視接管上海。 二中全會閉會的次日,中央召集了安排人事的座談會。鄧小平受中央委託,提出經過醞釀的華東人事安排。 中共中央華東局:以鄧小平、劉伯承、饒漱石、陳毅、康生、張鼎丞、曾山、張雲逸、譚震林、粟裕、張際春、宋任窮、陳賡、劉曉、劉長勝、曾鏡冰、舒同等17人為委員。鄧小平為第一書記,饒漱石為第二書記,陳毅為第三書記。 中共上海市委:由饒漱石、陳毅、劉曉、劉長勝、曾山、劉少文、陳賡、潘漢年、宋時輪、郭化若、李士英等11人為委員,饒為書記。 上海市政府:市長陳毅、副市長曾山、潘漢年及一位非党人士(後為盛丕華)。 華東軍區:司令員劉伯承、陳毅、粟裕,政委鄧小平、饒漱石、譚震林。 儘管作了種種組織安排,然而渡江作戰以及陳毅曾在抗戰勝利後一再提及的「收京入滬」,還是要由總前委這個無私無畏統一團結的班子來繼續指揮。這一著毛澤東是看准了的。 固然根據各方面的情報判斷,美國在解放軍渡江時出大兵干涉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能不防。二、三兩大野戰軍並肩直插東南,就含有準備在必要時與頭號帝國主義迎頭衝撞之意。這就必須指揮者既有膽略又能把渡江戰役組織指揮得周密靈活,使軍隊強渡天塹的損失盡可能小,而渡江後消滅的敵軍盡可能多。越能如此,則南中國解放越快,人民遭害越少,美國出兵的可能性也就越校陳、鄧、譚在西柏坡期間,毛澤東又專門同他們一起研究了渡江作戰問題,定下了4月10日為發起時間。 3月21日起,三野前指、總前委、華東局和華東軍區的人員便分批乘火車南下,進駐蚌埠南郊孫家圩子。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便在這大半是土牆茅舍的西孫家圩誕生。 總前委在此召開了擴大會議。會議初步確定的基本內容是:第二、第三野戰軍全部於4月15日開始渡江。二野的第三、四、五兵團為西突擊集團,由劉伯承、張際春、李達指揮,在湖口至樅陽之間渡江;三野之七、九兵團為中突擊集團,由譚震林指揮,在樅陽以東至和縣金河口之間渡江;三野之八、十兵團為東突擊集團,由粟裕、張震指揮,在金河口至江陰之間渡江。 渡江成功後,中、東兩路統歸粟裕指揮。這次戰役的關鍵在於中、東兩路渡江後迅速東西對進,對南京、鎮江、蕪湖地區的大量守敵進行鉗形合圍。會議還強調,也要考慮到敵人固守江防,或在我渡江收縮集結兵力以攻擊我一路的可能,作發生嚴重戰鬥的準備。渡江影響國際視聽及動向,力求穩健是必要的。 參謀處將會議紀要整理成《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經鄧、陳審閱並由鄧小平修改定稿,於4月1日送中央,4月3日被批准。 4月1日,鄧、陳率新組成的精幹指揮部去合肥東南瑤崗村。各突擊集團指揮部也分赴桐城、無為、泰州。 但是,渡江的日期,以及對南京政府的態度卻頗費斟酌,這些問題,在指揮中樞的陳毅是有責任多作考慮的。 不久之後,由於在北平舉行的和平談判有進展,國民黨有簽字的可能,如能簽字,則戰鬥渡江可成為和平渡江,意義很大。但中央軍委估計渡江時間必將因此而推遲半個月至一個月,即從總前委擬定的4月15日推遲到4月底至5月初。中央軍委電詢總前委:這樣推遲,有何不利? 渡江時機,這正是陳毅著重要掌握好的主要環節之一。他立即搜集各方意見。並親自作調查。意見都相當嚴峻:二野:長江水勢4月末5月初將加速上漲,南風大起,雨多流急浪大。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