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毅傳 | 上頁 下頁
九七


  目前糧食已成困難。

  三野:4月下旬起開始雨季,江水日漲,現有船隻三分之二為內河船,江中行駛困難,雨季稻田放水,部隊展開不易。糧草困難。

  總前委本身調查的結果是:5月的水比7、8月還大,兩岸湖區均被淹,長江水面極寬,渡江將發生極大困難。現百萬大軍擁擠江邊,過久推遲,將不得不後撤以就糧草。簽字之事。亦應設想敵人翻臉。

  於是,總前委建議先打過江,然後爭取和平接收。

  中央軍委在堅持政治鬥爭必需,又充分考慮渡江客觀情況之下,於4月15日電示總前委:「依談判情況,我軍須決定推遲一星期渡江,即由15日渡江推遲22日渡江。」「假定政治上有必要,還須準備再推遲7天時間」。

  軍委在電文中還提到:「你們下達推遲渡江的命令時,不要說是為了談判,而要說是為了友軍尚未完成渡江準備工作,以免鬆懈士氣。」

  鄧、陳卻有不同態度。他們以總前委名義給兩個野戰軍和各兵團黨委作了指示。完全不回避「為了談判」,而是正面說清楚渡江與談判的關係。這是一篇充分相信幹部並致力提高覺悟的好文章。確是鄧小平、陳毅的風格。

  「此次我軍推遲一星期渡江,完全是政治上和軍事上所必須採取的步驟。但因此也容易產生鬆懈戰鬥意志和迷失方向的危險。因此你們必須在師以上幹部中說明下列諸點:

  (一)和平談判頗有進展,有可能在最近簽訂協定。此種協定實際上就是國民黨的投降,故於全域和人民有利。

  (二)我們渡江,應站在政治上最有利的地位的基礎上進行渡江,就是說,如果談判破裂,責在對方;如果協定簽字對方不執行或拖延執行時間,其責任亦在對方。我們在談判結束(破裂或成立協定)之後渡江,則是理直氣壯的,而且當我們在政治上做到這一步時,敵人內部將更加瓦解,好戰分子內部更加孤立混亂,不僅爭取了主和派,還可能分化一部分主戰派。全國人民必更擁護我們,屆時無論和平渡江或者戰鬥渡江都更有利。

  (三)要估計到現在國民黨軍隊大部分還握在蔣介石死黨手上,即使簽了協定,他們都還有繼續抵抗的可能,所以我們一切應從戰鬥渡江出發。而且因為敵人必然利用此時間加強其沿江軍事準備,故我們亦應利用此時間更充分的進行軍事準備。如果放鬆了自己的戰鬥準備,那不僅錯誤,而且是危險的。

  (四)如果政治上需要時,還可能再一次推遲幾天。所以在部隊中要一面防止急性病,一面防止戰鬥意志的鬆懈。

  (五)大家最擔心季節和江水問題,中央對此亦極重視。計算時間。本(4)月底以前,江水尚不致有大變化。

  (六)時間推遲的另一大問題是糧食、柴草、油、鹽,各兵團必須具體計算,擬出辦法,望告我們以憑解決。

  (七)在延長渡江的時間內,中心工作仍應放在加強戰鬥準備,但亦可利用此時間傳達二中全會決議。此點請各黨委自行斟酌決定。」

  這電文是4月12日下達並報軍委的。軍委於4月14日複示說:「總前委4月12日指示電甚好。請二野、三野照此指示向師以上幹部著重說明推遲渡江時間的理由,加強戰鬥準備工作,並多籌糧草油鹽。」

  渡江時間,又經過多次反復商量,軍委終於在4月18日9時作出了決定:「完全同意總前委的整個部署,即二野、三野各兵團於4月20日開始攻擊,22日實行總攻,一氣打到底。」

  渡江戰役的許多部隊是在4月21日晚啟渡的。那是在國民黨於20日晚拒絕在協定上簽字之後。但是,這裡還有個陳毅經手的插曲。有些部隊的任務是20日晚先開始攻擊,21日才大舉渡江。4月18日,陳毅接到九兵團政委郭化若給總前委的電報:「昨夜宋(時輪)到前方(臨江壩附近之神塘河)和聶(鳳智)(鉤)及各師研究後,擬於20日夜與打黑沙洲(按:是江心的敵前哨陣地)同時全部渡江,如此較有把握。因如果先一天打黑沙洲,則更引起敵之注意,次晚渡江更不易取得突然性。」

  4小時後,鄧、陳以總前委名義複示:「只要有可能就可以這樣做。總之,整個戰役從20日晚開始後就一直打下去,能先過江就該先過江,不必等齊。因為全長1000餘公里的戰線上完全等齊是不可能的。但你們仍應審慎考慮,防止下面輕敵。」

  ※第十一章 新上海市長

  1949年,無論對中國歷史或是對陳毅個人,都是非同尋常的轉折之年。

  積22年的犧牲奮鬥,人民終於取得了全國政權。陳毅本人,則從百戰沙場走向十裡洋場,成為大上海的一市之長。將軍戰則善勝矣,治民理財之道通否?

  共產黨在馬上得了天下,治天下能否久長?——這樣的議論和擔心,善意的也好,惡意的也罷,都須由實踐作出回答。

  4月27日,南京解放的第4天,當陳毅偕同鄧小平踏著滿地狼藉的紙張進入「總統辦公室」的時候,就已強烈意識到新的艱巨使命將落在自己的肩頭。在戰爭年代,他站在中國革命的最前線:和朱德一起帶領南昌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在紅四軍參加制訂無產階級建軍路線;和項英一起堅持三年遊擊戰爭;抗日東進開闢大江南北;在華東、中原戰場進行「收京入滬」的戰爭。

  如今,他又將站在經濟建設、反帝與團結改造資產階級的最前線!

  「進上海可能打勝仗,也可能打敗仗。共產黨員要意識到這一點才是聰明的。」5月10日陳毅在丹陽對接管幹部說。結果究竟如何?從北平中共中央到香港人士,從華盛頓到莫斯科,都把關切的目光投向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

  第一節 務求軍政全勝

  淮海戰役炮聲未停,中共中央就已將注意力轉向渡江解放寧、滬、杭問題了。陳毅在丹陽告訴接管幹部們:毛主席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期間說,進入上海,中國革命要過一大難關。

  難在何處?陳毅後來解釋:當時擔心兩大危險:一是我們打上海,美國出兵干涉;二是我們接管搞不好,進城後停工停電,大混亂,上海變成一座「死城」。兩種假設中只要有一種竟成事實,便會使國內國際局勢受到牽動。

  對於第一種危險,陳毅於1月25日在賈汪舉行的中共華東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上說:「要警惕美國人干涉,可是我們決不向它示弱。要打就打,沒有什麼了不起!」就在陳毅一行觀覽總統府的當日,軍委電告:昨日泊於上海的幾艘美艦及海軍陸戰隊已撤至吳淞口外,兩艘英艦也隨之撤出。當然,這並不能排除解放上海的作戰發生僵持時美軍介入的可能。所以作戰本身要力求勢如破竹。

  更嚴重的是第二種危險。我軍渡江後,由於戰線推進太快,鐵路運輸跟不上,接管上海的幹部到不齊,更要緊的是入城政策紀律教育來不及深入進行,如果就這樣稀裡嘩啦開進去,非亂套不可。中共中央已有「慎重、緩進」的方針,總前委研究再三,於4月30日向中央軍委提出:「我黨我軍未作適當準備倉卒進入大城市必然陷於非常被動的地位。」「我們考慮以盡可能推遲半月到一月入上海為好。」5月3日,中央軍委複電:同意推遲攻擊。其時,陳毅已由南京到達丹陽——接管上海的巨大準備工作將在這裡全面部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