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毅傳 | 上頁 下頁
九四


  陳毅於1948年7月24日電粟、陳(士榘)並報中央,在肯定成績和良好反映的同時,鮮明地批評了這些情況,「在雨季整訓中希望注意上述問題的檢討。」

  粟、陳(士榘)、唐(亮)很快於7月28日電複「陳軍長,並報軍委」,表示「完全接受並進行檢討。」並向劉、鄧以及各兄弟部隊表示歉意。陳士榘也表示「講後當時自己也有體會」,「是有毛病的」。並且步炮協同在華野來說「缺點甚至錯誤是很多的,希望各方多加指示」。粟、陳、唐還具體地分析了步炮協同的不少值得注意的問題,作了研究和解釋。

  陳毅的這種在野戰軍之間開展批評的做法,只有處於他的地位才能順理成章地做好,也只有他這種光明磊落的人物才能做好。這樣做了,對於防止驕傲,增強團結,深入研究戰術均有好處。特別是對華野領導,他們是在敵軍雲集、軍委考慮「目前打很大規模的殲滅戰主客觀條件都不成熟故須避免」的指示下(軍委1948年6月22日電)主動提出殲滅區壽年兵團方案的,更需要適時提醒:千萬要戒驕戒躁。

  陳毅到中原,當然遠不止「傳檄」,也遠不止協調,而是有大量工作要做的。首先,5月21日中央催他「盡可能迅速偕同子恢及大批幹部去豫西和劉、鄧會面」,就是要他們「建立中原軍區及中原局經常工作」的。

  原來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鬥爭尖銳艱苦,後來又分兵作戰,再後會合豫西,軍情緊急,遊動不定,中原局及中原軍區的機構及經常工作都來不及建設。此次粟裕原準備南下,華北與山東集中了1.4萬幹部,本擬渡江南下,沿途建立地委縣委分區武裝的。現今一分為二,粟裕帶7000人到豫皖蘇和淮南,陳毅、鄧子恢帶7000人到中原局和中原軍區。中原幅員遼闊,人口4500萬,要從上而下建立地方與軍區的各級黨組織、建立地方武裝,7000人遠遠不夠,何況經過精簡,後來實有的只剩4700人。中原局領導研究決定成立兩所培訓幹部的學校:一是中原軍政大學,由劉伯承任校長兼政委,培養軍隊幹部;一是中原大學,由陳毅任籌備委員會主任。

  這個中原大學也很有水平。河南省會開封解放,河南省的一些高等學府如河南大學、中原工學院、焦作工學院及開封部分學校的進步師生便在蔣軍尚未重占開封之時投奔解放區。到達豫西的有300餘人,其中包括河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歷史系主任嵇文甫、經濟系主任王毅齋、教授羅繼武等。接待他們,做他們的工作,投筆從戎的劉、陳、鄧當然都是工作的能手。

  7月份是忙碌的。陳毅回到寶豐,就接待這批學界朋友,還給大家作了《來解放區的學習與工作問題》的報告。那4700多幹部從黃河北走了兩個月終於到達。他們中不少人思想問題複雜,有的是被作為「地富分子」清出來的,包袱更重。陳毅是「帶」他們同來的,義不容辭,現身說法,在中原局歡迎外來幹部大會上以中原局第二書記兼外來幹部的意味深長的身份給他們講話。

  7月份還有另一種團結工作。襄樊戰鬥俘虜的國民黨十五綏靖區副司令寫信一紙,逞稱「伯承、仲弘兄」,要求見面,參謀們不知「仲弘」是誰,陳毅說「是鄙人」,接過一看,正是川軍者友、成都同學郭勳祺。於是劉、陳兩次宴請,郭勳祺表示愧悔,晤談甚為相得。這是佈置川軍聯絡工作的好渠道,陳毅當然也要化些精力,直到送郭勳祺登上歸途。

  7月份忙碌,8月份陳毅的擔子更重了,因為第一書記鄧小平于7月25日啟程去河北平山,向中央彙報中原詳細情況和經驗,參加中央政治局九月會議。中原局的日常工作,就由第二書記陳毅來主持。8月1日至8日,陳毅、劉伯承、鄧子恢、張際春等組織領導了中原局暨中原軍區縣團以上幹部的整風整黨運動;由陳毅向到會幹部傳達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自1947年12月以來的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和指示,還談了中原新區建設諸問題。陳毅還專門向軍隊幹部作了《部隊黨在整訓中的任務》的報告。會議結束時,陳毅作了總結性發言。

  陳毅還有他軍事工作方面的具體分工,主管中原軍區的工作。中原軍區新建不久,各級機構不全,人員缺乏,而要擔負起廣大中原維護政權、發展地方武裝、剿滅匪特、擴充新兵等任務。鄂豫皖3省地主武裝和散匪很多,河南尤甚。陳毅是共產黨最老的省軍區司令之一,對付反動匪恃是行家。中原野戰軍司令部駐皂角樹村,為了防空,劉、陳、鄧住在村邊上,屋後便是曠野,當然設有哨兵。沒想到這一哨崗還兩次黑夜遭襲擊,搶槍支,第三次竟槍擊哨兵,打碎膝蓋骨。當時陳毅已到,親自調查,限令7天破案。在軍民協同下,第4天即將首惡捉獲,判處槍決。自此當地即告平靖。

  方城縣縣長被匪特綁到南陽殺害。陳毅立即和劉伯承研究決定,令二縱對方城一帶的土頑進剿。二縱徹底消滅了保安旅及敵第九師一部,當地政情很快好轉。

  陳毅用很大精力組建和加強各地的軍區地方部隊。鄂豫、皖西、豫皖蘇、豫西、江漢、桐柏、陝南等各軍區都進行了組建和整頓。軍區地方部隊迅速發展,對中原解放區的開拓與鞏固起了很大作用。

  9月12日陳毅寫給毛澤東的中原綜合報告,原該由鄧小平寫。「小平7月北去,我們托其面達」。7月份的報告沒有寫。此次9月份的綜合報告,就彙報了5、6、7、8四個月中原的情況和政策轉變。陳毅代替鄧小平主持中原局日常工作。雖然繁忙,但事情是順利的。因為經過中央十二月會議的貫徹,全解放區的「左」的偏向日益糾正。中原局在中央指示下,總結進入新區以來的工作,得到了許多新的收穫。特別是鄧小平主持寫成的《六六指示》,明確了新區暫不搞土改,而是實行減租減息和合理負擔等新政策,使工作的局面明顯好轉。許多個廣闊無敵的中心區在中原大地上出現了。豫西20縣無敵蹤;豫皖蘇的恢復尤為重要,因為這是津浦、隴海、平漢3大幹線之間的中心地區,又靠近蔣介石軍事主于所在的徐州、蚌埠、南京之線,是我軍進行大戰役用武之地。一年前的打土豪、分浮財,開倉放糧,走馬點火,以糧換菜等做法,無論在大別山或在豫皖蘇都嚴重影響了生產,而現在農民已紛紛回來買牲口,積極生產;知識分子開始接近共產黨,逃亡地主也開始回家。

  豫皖一帶,歷來軍閥混戰,兵匪如毛,抗戰時「水旱蝗湯(恩伯)」,民不聊生。群眾反映:20年來從未如此安定。

  陳毅在報告中對今後的工作方針,野戰軍狀況,地方建設,財經、文教等工作,都作了分析,指出了問題,提出了解決辦法。

  報告結尾概括的話則是一個共產黨的領導幹部兼軍事家在偉大決戰前夕最切中時局的判斷:「中原局面,已具備了初步根據地,正走向足以應付大規模作戰的條件。」

  8月16日,劉、陳接到中央軍委來電:「9月華野攻濟打援是一次嚴重作戰,需要你們有力的配合」。其所以嚴重,是粟裕計劃,既攻城,又打援。

  歷來兵家多攻城阻援,或圍城打援。攻城打援則須用不足總兵力一半來攻克城市,而以超過一半的兵力來殲滅援軍。何況所「攻」的是王耀武統兵10萬固守的堅城:而要「打」的援敵是五大主力之一第五軍為骨幹的17萬國民黨正規軍。

  劉、陳積極尋覓戰機,陳兵宛(南陽)(確山)之線,準備以6個縱隊出擊,致使中原南部的國民黨軍不敢行動。

  在豫東大捷的聲威之下,以五軍為主力的邱清泉兵團,竟連日在隴海路商邱一帶逡巡不前,眼望著北方津浦路兩側華野的8個打援縱隊,不敢冒然進擊。濟南戰役於9月16日至24日以實現「掃開濟南府,活捉王耀武」,全殲守敵10萬的大勝結束。

  在濟南戰地,粟裕與張震等研究下一步的行動方向。9月24日,粟裕報中央軍委、華東局、中原局:建議進行淮海戰役。

  軍委和劉、陳都很快複電同意。後來,毛澤東所擬《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中非常符合實際情況地指出:「你們第一個作戰,應以殲滅黃(百韜)兵團於新安鎮、運河之線為目標」。但此時的方案,還是「小淮海戰役」的方案,目標只是兩淮與海州一帶之敵。

  而兩大野戰軍密切配合的指揮機構的組成,兩大野戰軍負責人求殲更大重兵集團早日解放全國的戰略意願,以及他們之間的信任和友愛,都在促成「大淮海」。

  軍委10月11日在《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中指示的「望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即速部署攻擊鄭徐線,牽制孫元良兵團」初步為組成更大戰役準備了條件。而劉、陳、鄧(鄧當時已回中原)協同打大仗的態度更積極。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