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毅傳 | 上頁 下頁
九三


  但是蔣介石這個人懂得戰略。蔣介石的戰略方針是無論如何把戰爭擺到解放區。他懂得把戰爭引向何方主要是個吃飯問題也就是經濟問題。蔣介石把他的蔣管區看守起來不受戰爭影響,或出得很少;把我們一百多萬軍隊,他的二三百萬軍隊一起堆到解放區,加上民夫,雙方五六百萬人,吃它三年五載,不愁解放區不垮。你能俘虜他的兵。可是俘虜也要吃你的。小米沒有了,棉花沒有了,壯丁也沒有了。毛主席講:假使我們不出擊,劉、鄧在魯西南打了那樣的勝仗,仍舊撤到黃河北休整補充,當然不會有躍進大別山的損失。可是人家就要繼續過河。劉、鄧不出擊,山東的部隊也不能夠出來。

  敵人仍在你解放區打,一直打到現在(指1947年12月底),我們的解放區一定要垮。西北首先要垮臺,逼迫我西北的野戰軍退過黃河。不是敵人厲害,而是沒有飯吃。山東也一定不能堅持。關內解放區一垮,就只剩東北了。毛主席講:「如果照去年八、九月西北和山東的情形,戰爭能否支持,任何人沒有把握。」所以去年七、八月無論如何要轉入戰略進攻。當時敵人的兵團都擺在黃河邊,屁股後面很寬。我們一進攻,敵人被迫來一個大轉身,但是來不及,蔣介石手忙腳亂。這對老解放區是一個極大的幫助。軍事上轉變了戰局,政治上穩定了人心,經濟上也具有積極的意義,敵人退了,地方安定下來,老百姓都回來開始生產。戰爭形勢就大變了。

  陳毅用他從山東到陝北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當時的經濟危機。

  最大的問題是經濟問題,毛主席當時說:戰爭的負擔放在我們身上,戰爭一定失敗;由蔣介石擔負,蔣介石就必然失敗。毛主席在給劉、鄧的指示中說:「蔣介石的反革命戰略方針是要把全國戰爭的負擔加到解放區身上,達到徹底破壞解放區的反革命計劃。我們的戰略就是要儘量破壞蔣介石的戰略方針,把戰爭引向蔣管區,使蔣介石擔負全部戰爭負擔,達到解放戰爭的勝利。

  「這是戰略上的勝利,再加上戰術上戰役上的勝利,我們一定能打勝。如果不考慮戰爭消耗,不考慮幾百萬人的吃飯穿衣,就不是戰略家——這是古今中外沒有人講過的。毛主席講了這句話。

  陳毅還傳達了毛澤東所說有了解放戰爭第二年戰略進攻的偉大勝利才敢講奪取全國勝利,這是對劉鄧大軍千里躍進所作的高度評價。陳毅還說:躍進大別山取得的在新區如何建設解放區的全面經驗直到中原局的「六六指示」,對於下一步的戰略行動和在全國各地爭取作戰和建設的勝利,是無價之寶。

  在這樣高瞻遠矚的戰略宏圖前面,外線出擊的3部分野戰軍所受的損失就有「一本萬利」之感。「我們丟了的是幾門大炮,得到的卻是整個中國。」

  有的幹部詼諧他說。

  這樣,陳毅所傳達的勝利的前景和第三年的方針:「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的精神以及一系列的政策策略,就更顯得有理有據,可信可行。

  ① 1948年5月14日,陳毅、粟裕致中共華東局,中原局的電報中,曾傳達了這三條方針。

  第五節 團結戰鬥

  陳毅一到中原,就加入了解放戰爭南線的協調和指揮的中樞,和劉、鄧一起,在中央軍委的統一指揮下組織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協同作戰。

  5月31日,粟裕率一兵團渡黃河南下。此時,華野的三、八、十縱也逐漸向東靠攏。以殲滅整編第五師為主要目標的大戰役正在企劃。

  為配合華野作戰,劉、鄧已在6月13日向中野部隊下達了襄(陽)(城)戰役的基本命令。此戰展開,必能調動張軫、胡璉兩個兵團往西。

  粟裕根據敵情變化,籌劃了「攻其必救」的豫東戰役。即以攻克河南省會開封迫使五軍或其他部隊救援再加殲滅。粟裕報軍委並劉、陳、鄧。軍委同意。劉、陳、鄧亦同意,並指示戰役第一步以殲開封之敵為主,乃決定停止襄樊作戰,組織中野主力牽制南面敵人。

  華野攻克開封後,繼續轉兵睢杞以圍殲區壽年兵團。蔣介石急令各方增援,除邱清泉的整編第五師、黃百韜的整編第二十五師和胡璉的整編第十八軍等主力馳援,企圖以7個兵團之眾向華野合擊,在豫東決戰以「肅清中原」。

  粟裕切望中野阻擊北上之敵。

  劉、陳原擬在中野四縱駐地召開團以上幹部會,接電後即與鄧商定:停開幹部會,立即出動6個縱隊配合殲滅區兵團。以一部監視十八軍,並主動攻擊北進之吳兵團。劉、陳、鄧並於6月29日組成前進指揮所親赴前線指揮。

  此戰確有決戰性質。一兵團不渡江而集中兵力殲敵重兵於3大鐵路之間四方馳援之地。能否辦到,在此一舉。而增援敵軍有五大主力之二的整編第五師和整編第十一師;還有黃百韜部與桂軍,亦屬悍將強兵。

  華野第三、八、十縱阻擊敵邱清泉兵團十分頑強。中野部隊對吳紹周兵團進攻,給予重大殺傷,迫使張軫急調十八軍折向西平與吳兵團靠攏。接著,中野又於7月5日突然將前進中的胡、吳兩兵團割裂,並將吳兵團的1個師和胡兵團的3個師分割于商水地區,有效地遲滯了敵人。直到粟裕來電報告已殲滅區壽年兵團,部隊並已北移,劉、陳、鄧才率前指返回寶豐。

  劉、陳、鄧在一起,對中原地區全軍的戰力瞭解更全面。豫東激戰之時,劉、陳、鄧判斷可能是打襄樊的更好時機,乃留下主力第六縱隊,並作了與桐柏軍區部隊及陝南第十二旅共同攻取襄樊的部署。就在華野殲滅區壽年兵團部的7月2日,乘蔣軍幾個野戰兵團陷於豫東之際,突然攻佔老河口,既而攻擊襄樊。7月16日,戰役勝利結束,全殲敵2萬餘人,活捉國民黨特務頭子、十五綏靖區中將司令官康澤。

  豫東與襄樊兩戰役,不到1個月共殲敵12萬餘人,堅固設防的大城市再次攻破,成為中原戰局轉變的關鍵。兩大野戰平仕一個團結戰鬥的指揮中樞統一協調下直接配合作戰,其優越性和潛力明顯可見。只有如此,才能殲滅敵重兵集團。

  但是,兩大野戰軍直接配合作戰,也不都是凱歌和頌歌。和中野幹部們坦蕩相處、融洽無間的陳毅,可以聽到「不見外」的反映。中野幹部談到華野部隊總的來說印象是很好。然而也有一些具體意見。除了說華野西兵團個別部隊「驕橫」之外,有兩點意見特別引起陳毅注意:一是華野負責人(以「軍事觀察家」名義)對豫東戰役的評論中,對於中野部隊在南線牽制胡璉、吳紹周兩兵團,在西線牽制鄭州敵人的作用未具體提到,顯得對中野的作用認識不足。

  二是華野參謀長陳士榘在和陳度一起指揮了洛陽戰鬥後在中野營以上幹部會總結經驗之時,很好地強調了火力的配系,但據反映過分誇大了炮火作用。這就會影響部隊依賴炮火,炮彈少就信心不足,同時會造成不知節省炮彈的毛玻陳士榘談用炮一事,頗有戲劇性。陳士榘對於炮特別有戰鬥感情。他1939年曾向彭德懷借1門炮25發炮彈,結果打了3炮解決問題。1發炮彈打到山上敵人堆中,敵人跑了,占了陣地。追到城根,敵人又跑了,進城繳了幾百發炮彈還給彭。1943年用炮百米抵近日軍碉堡打, 1炮就把碉堡打啞了。

  戰後他親自去裡邊看,碉堡完整的,3個爬在槍眼上射擊的敵人,下肢還在,上身全掀到後牆去了。這次打洛陽他掌握著那麼多炮,又是和善於連續爆破、城市攻堅的部隊配合,真是兵家一大快事。最後他把山炮、105榴彈炮都推到前面抵近射擊,這次洛陽攻堅用兵不多,發展順利,步炮協同作用甚大。

  陳士榘作總結報告時,卻忽略了一個問題:中原野戰軍堅決執行中央賦於的偉大戰略任務,衝破層層強敵在道道大河上的封鎖攔襲,不得不把重武器埋棄在大雨泥濘之中。對於合同戰術家劉伯承,這是多麼痛心的事!中野指戰員目前還在為此焦慮呢!沒有足夠的炮火掩護,中野作戰增加困難、增加傷亡。有的戰鬥經驗差的部隊,還因此影響勝利信心。所以那次陳士榘講完,天已黑了,劉伯承還叫大家不要走。劉伯承接著報告,批評了部隊裡光靠大炮的心理,強調了過去作戰中摔了多少手榴彈。

  所以陳毅注意這些問題,並不僅僅是為了具體宣傳報導、戰術技術,而主要是重視感情,珍愛階級戰友的革命情誼。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