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毅傳 | 上頁 下頁 |
九二 |
|
此信是陳毅5月29日親筆,「臨行清理」在華野的「行李」,鋁合金桌椅給了朱德,收音機送與恩來,這輕裝「西去」的調子頗有某種抒情意味。 此信周恩來閱後,特意親筆批轉毛、劉、朱、任傳閱。他們都圈閱了,不知是誰還在「毫無企圖留部隊之意」這一句的旁邊用毛筆劃粗杠一道以示值得重視。 陳毅、鄧子恢一行,帶著數名隨員和精幹的警衛部隊,乘坐吉普車、救護車和幾輛大卡車,在5月30日黃昏出發,經館陶渡口,過邯鄲,越太行山。 劉、鄧對陳毅、鄧子恢的到來非常重視,早已派陳賡率警衛部隊專程到太行山南部的晉城迎候。過黃河,到洛陽,又有中野各縱隊的負責人齊集到此迎接,並陪同陳毅、鄧子恢看了當地著名的豫劇。陳賡還陪同陳毅視察了20多天前陳謝兵團和華野三、八縱隊解放洛陽時戰鬥最激烈的地區,彙報了對洛陽進行步炮協同攻堅作戰的經驗。 陳賡的介紹使陳毅對攻堅作戰的彈藥消耗特別是炮彈消耗的巨大數字印象更加深刻。陳毅強烈地聯想到那沒有橋、沒有大型渡船、只有人力絞渡的衛河館陶渡口,在那裡他們受阻,陳毅渡過河去,而鄧子恢因身體不好乘坐的救護車卻遲遲不能過渡。陳毅更強烈地聯想到險峻的太行山中那狹窄、崎嶇而破爛的公路和公路下時常可見的汽車殘骸,這可是華北大後方為前線運輸彈藥、糧食、被服等等的主要交通幹線之一啊!按照3部分野戰軍統一指揮打大殲滅戰的戰略意圖,今後的戰役將動輒一二十萬人,現在的這種後勤運輸條件怎能適應!更多更複雜的後方支前的問題,從山東起就思考、實踐,取得了經驗,經過豫皖蘇、邯鄲、阜平、楊家溝、西柏坡的宣講、彙報、探討,如今在陳毅頭腦中得到了解決。他充分認識這裡主要是「戰爭經濟學」的問題,即在戰爭中如何兼顧人民生產需要和軍隊作戰需要的戰略性問題,在戰爭中如何講求經濟核算和價值規律的問題,他連夜找日本留學生鄧子恢商討,結果是英雄所見略同。他倆從半夜直談到淩晨,陳毅決心給中央寫一個意見書。非常工于計算的鄧子恢贊同:「你來起草,我也簽名。」 陳毅開始起草電報,題為《支前與生產結合經驗介紹》,報中央軍委並致華北局。 陳毅從運輸問題入手,因為這是耗費民力最大的事。過去軍隊裝備差、人數少,又是分散遊擊。而今起了基本變化,有些野戰軍的裝備並不亞于精銳蔣軍,戰爭又是高度集中,幾十萬人在一地作戰,糧彈消耗、繳獲及傷員之多,史所罕見。但解放軍缺乏火車、汽車及交通幹線,即使有一部分,也損壞嚴重,效率很低。軍運主要靠馬車、牛車、獨輪車以至驢馱、擔挑,傷員靠擔架。解放戰爭初期是動員臨時民夫,但戰役連續,常常頭一個戰役的民夫復員,而後一個戰役的民夫未及趕上,造成催逼爭吵,影響團結,影響戰爭。後採用半年為期的常用民夫制,於作戰需要較好,耗費民力卻更大。 名為半年,集中開進、復員回鄉,路途中即耗費兩個月。一輛小車載糧200斤,路途遠時,推車拉車的人吃糧和送糧不相上下。北方農民不習慣抬擔架,一付擔架要8個人輪兩班抬。再加戰爭需要急如星火,地方政府只好預作準備,一批民工未回,另一批已集中,有的地區甚至集中幾千幾萬民工待命。 由於大批勞力離鄉或凍結,嚴重妨礙生產,出現了毀大車、殺牲口以避出差的現象。陳毅在電報中概述了這些情況,寫道:「勞民傷財,妨礙生產,莫此為甚,至今思之,極為痛心。」 「主要是部隊沒有自己的輜重兵編制所致。」因而陳毅在1947年夏秋間,即令華野所有部隊試行運輸兵和擔架兵的編制,隨隊行動,隨時調用,熟練本職,必要時可用於作戰。如無特殊情況,部隊基本上可不再調民工到一、二線使用,相當地節省了民力。這在戰爭的總成本核算中是很劃得來的。 陳毅寫道:「因此,我們建議軍委,嚴令部隊建立此種輜重兵編制。」 華東部隊在陳毅、鄧子恢等的主持下,為減輕人民負擔,鼓勵群眾的積極性,改善軍運、軍需的質量,已經突破了軍事需要無償徵調的框框,試行了運送彈藥、傷員、包制軍鞋等均用付給報酬的辦法,效果很好。過去攤派得來的「擁軍鞋」3天就破的現象大為減少。故陳毅建議軍委「將此包乾制與軍鞋定購制普遍施用於各解放區。」在最易於「竭澤而漁」、厲行「軍事共產主義」的階級大決戰時期,陳毅、鄧子恢能尊重生產力和價值規律,提倡經濟核算,這是難能可貴和發人深省的。 陳毅還建議充分利用繳獲的汽車,培訓駕駛員。「1輛10輪大卡車相當於300輛牛車的運輸量」,修整公路,分段設公路局,建汽油站、電話站,並及早建立煉油廠等等。 這份電報,實際上是我軍現代化後勤建設的倡議書。發報日期是1948年6月12日。署名:陳毅、鄧子恢。 中央和軍委於6月24日聯名電複陳毅、鄧子恢:「……關於支前勤務中建立擔架輜重兵編制,採用按勞記工包運制,按件計工定購制及統一管理汽車和公路等建議,甚好。」「我們正在計議實施計劃,議走後當通令實行。」 在華北的徐向前閱後致電軍委:「……野戰部隊組織輜重部隊,擔架部隊很需要,既可省民力,又便於管理。」 不久,全軍遵照軍委指示,都開始建立輜重部隊和擔架隊;邯鄲到洛陽的公路等運輸命脈,也組建、修築,逐步改善。 陳毅、鄧子恢一行,於1948年6月14日下午,到達河南省寶豐縣西北商酒務地區皂角樹村。這是當時中原軍區的駐地。劉伯承、鄧小平親自到村外熱烈歡迎。陳毅與劉、鄧自從1945年8月25日由延安飛抵山西黎城隨即分道以來,雖然電報聯繫、作戰配合十分密切,卻近2年沒有會面。闊別重逢,百事興隆,他們晝夜暢談。6月17日起,就由陳毅向中原野戰軍機關和附近駐軍的團以上幹部傳達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自1947年12月以來的一系列指示和方針政策。劉、鄧給予陳毅最充分的時間,劉伯承介紹陳毅時稱他是「軍委代表」。此次傳達連續進行了整整3天,為近年來陳毅作報告時間最長的一次,報告的內容也最全面、豐富、深刻和生動。傳中央之檄,劉、鄧給了陳毅發揮其記憶力、理解力、雄辯力的最佳條件。這次傳達,對中原廣大幹部思想和工作的提高是很有稗益的。 陳毅的傳達報告中,講得最為透徹、最有軍事理論深度的是和中原野戰軍關係最密切的外線作戰問題。 毛澤東是從戰略高度透視這個問題的:「繳獲多少這是戰役問題、戰術問題。自然我們黨若不能繳獲俘虜大批敵人、馬匹、武器,便不能壯大自己。 可是,如果死看這一點,就以為滿足,不去解決戰略問題,也是要失敗的。 戰略是能否在戰爭中掌握主動,是把戰爭引向什麼方向。」 陳毅紅軍時期就深通毛澤東的戰略思想。誘敵深入,放敵人到蘇區內部來打,決不只是佈陣伏兵的戰役問題,而是人民戰爭性質的戰略問題。敵軍強過我軍,我軍必須加上蘇區群眾的力量,才能壓倒敵人的優勢。解放戰爭第一年也是如此,蔣軍在數量、裝備、技術上優勝於我,我軍採取內線作戰,使蔣軍陷入人民戰爭的大海,我軍以空間換取敵軍的有生力量,掌握著主動,削弱了蔣軍,壯大了自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