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毅傳 | 上頁 下頁


  陳毅等在《被迫回國留法勤工儉學生一百零四人通啟》中,還記載著:「至10月……13日上午,裡昂官廳來營報告,說中國政府來電,無法解決你們,決計送你們回國。今晚11時動身赴馬賽,明天由馬賽起程回國,不准要求,不准反抗,命到必行」。同學們被武裝軍警偷偷押到馬賽,強行送上「波兒特加」號郵船,10月14日被遣送出境,「一直押送到上海」。

  從9月初「留法中國青年監護處」宣佈與勤工儉學脫離關係到10月14日被押回國的將近一個半月中,陳毅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做了大量工作。

  他代表勤工儉學生起草宣言、通告,撰寫報刊文章和宣傳傳單,擔負起了製造輿論的主要任務,同時四出奔走、寫信,向旅法僑團和國內各界呼籲募捐,以解決同學們的生活問題。被關押以後,他積極與各方聯絡、談判,組織同學們進行鬥爭。10月10日所進行的被稱為「三十節」(民國十年十月十日)的絕食鬥爭,使中、法當局大為驚恐,並贏得法國輿論和人民群眾的同情和支持。

  第三節 入團入黨

  歸國途中,同學們在船上組織了「學生幹事會」,由蔡和森、李隆郅、陳毅等負責,準備回國後繼續領導鬥爭。為了尋找共產黨的組織,也怕引起反動當局的過分注意,當時已經很紅了的蔡和森、李隆郅在香港先期下船,這樣,1921年11月23日陳毅一行回到上海後,領導鬥爭的擔子就主要落到了陳毅肩上。

  被押送回國的學生,由馬賽動身時,事前既無準備,行李不及帶來,無衣服更換,無書籍用具,身上又無一文錢。陳毅不但必須向國內父老說明此次歸國事件的真相,還必須奔走解決同學們的食宿醫療諸問題。從11月23 H至12月12日的20天中,他廢寢忘食地撰寫文告,座談講演,四處奔走,各方聯繫,贏得了廣泛的社會同情,為留法的一些同學爭取到了部分經費(如寧波同鄉會就先匯2萬法郎資助在法的10名寧波籍學生),為被押送回國的同學爭取到了一些食宿費、路費和轉入北京中法大學讀書的條件。但是,在上海無法解決全體留法勤工儉學生的問題。陳毅和幹事會的同學商量後,選派了各地的代表分頭回到各省去尋求解決辦法。他自己則作為四川省的代表回四川。

  臨行,蔡和森找到陳毅,蔡和森是在香港下船後又潛來上海的。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已近半年。蔡和森回國後,馬上與中共組織取得了聯繫,並很快參加了中共中央的領導工作。他瞭解陳毅。他和陳毅作了深談,問陳毅願不願意入黨或去蘇聯學習。

  陳毅在《選擇革命的道路》中說道:「1921年11月回到上海,當時還沒有下定決心幹革命,又經歷了一次動遙」陳毅沒有同意入黨,也不想去蘇聯。他還沒有放棄當一個自由作家的夙願。這樣的作家,信仰共產主義,可以支持和參加中共所領導的革命運動,只是不想受組織的約束;而是想以個人的努力,獨立地為祖國為人民作貢獻。而且,他感到肩上還擔負著沒有完成的一個神聖使命,為勤工儉學同學奔走。他答應給党發行書刊。而後,於1922年1月下旬,作為四川籍學生的代表,他回到了重慶。

  和陳毅同行的有另兩位代表黎純一、喻正衡以及周欽岳等一部分同學。

  由於軍閥連年混戰,四川的軍政巨頭更迭頻繁。這時,總節四川軍政事務的頭兒是大軍閥劉湘。劉湘和第二軍軍長楊森都住在重慶。陳毅等到達重慶後,立即設法面見了劉湘和楊森,陳述了一切,要求川省當局解決川籍學生的學習和經費問題。

  大出陳毅等意料,劉湘、楊森都表現得熱情積極,表示責任所在,無論如何要為他們謀一根本解決辦法。他們告訴陳毅等人,歸國同學在上海發的各種函電、通啟、宣言等,川省均已收到。他們已責令各縣籌款接濟,並已致電駐法公使勿再迫令川生歸國。他們並決定從路款(即曾引起過「保路風潮」的那筆鐵路款項)中撥出一部分來解決在法的川籍學生求學問題。

  然而,只聞雷鳴,並無而下。時間一天天過去,陳毅等並沒有得到一點具體結果。原來,劉湘等既想出面解決以博令名,又不願自己出錢,而且,當時劉、楊的勢力實際只控制川東一隅,統治不穩。因此,與掌握路款的代表推來推去,延宕不決。其間,卻由楊森出面聘請陳毅等到他們軍隊當「秘書」。陳毅斷然謝絕。

  陳毅還想繼續爭取,軍閥混戰又開始了。劉湘戰敗下野,楊森被趕出重慶,成都的劉成勳宣佈就任了四川省長兼總司令。為了尋找新的當權者解決問題,陳毅在重慶奔波將近半年之後,趕到成都。

  成都的當權者們此時正忙於打仗。陳毅等在成都又奔走了幾個月,只見過劉成勳一面,毫無結果。黎純一等悵然別去,最後只剩下陳毅一個。希望破碎了。這使陳毅又一次看到,依靠個人的努力,推動或迫使任何一個封建政權或資產階級政權來做有益於人民的事,都是徒勞。好在這時他已開始為中共發行刊物,就是由蔡和森主編的中共中央的刊物《嚮導週報》。上海別後,他一直和蔡和森保持聯繫。他把回川後的情形及時寫信告訴他,他則把該發行的《嚮導週報》和其他宣傳小冊子寄給陳毅。學習了這些東西,十月革命道路之應用於中國,在陳毅的心中更加明確起來。

  1922年初秋,陳毅形單影隻地回到樂至鄉下。在陳毅留法的兩年中,陳家更已敗落不堪。陳毅的二伯已經凍餓而死。大伯、四叔、麼叔和陳毅的母親,都已將家產變賣罄盡,在成都無法謀生,先後回到樂至老家合住在祠堂裡,租種10來畝田為生。陳家已完全淪為赤貧。

  陳家的這種變化,在當時農村世俗眼光裡最被鄙視。而今,陳毅兄弟出洋留學,不是「衣錦榮歸」,卻是被押解回國,連個職業都沒有,更叫鄉人瞧不起。

  為了謀一個適當的職業,陳毅在成都和回樂至後都詢問過許多地方。但是,「找不到。比較理想的,人家不肯給,說是我這個小廟容不下你這個大菩薩;人家願意給的,我又嫌低了,不肯俯就」。他在家鄉到處受到歧視,使他感到周圍有一股窒人的可怖的力量——封建的愚昧的社會心理,最難改變的舊勢力。這時,陳毅對中國的歷史和現狀有了更深切的瞭解和認識了。

  從中國到法國,又從法國到中國,陳毅進一步看到,不是那種新的極其強大的力量,即他已經認識到的新興的無產階級和它的政黨共產黨,去摧毀這陳舊的一切,中國是很少有什麼希望了。個人奮鬥是軟弱無力的,只有參加到組織中去,才能有所作為,有所貢獻。他給蔡和森寫了申請加入組織的信,至此,陳毅的思想已在根本上完成了從資產階級到無產階級的轉化。

  1922年秋,蔡和森給陳毅寫了回信。「就這樣,經蔡和森通信介紹,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這一年過年時,陳毅的心情大不一樣。除夕之夜,陳毅給陳家祠堂寫了副春聯: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年年過;事不成,事不成,事事不成事事成。橫披是:春待來年。

  ①陳毅:《選擇革命和道路》。《陳毅早年的回憶和文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第27頁。按:陳毅在這裡所說的「共產主義青年團」。實際上當時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才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3年春,陳毅回到重慶,應聘擔任了重慶《新蜀報》的主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