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景潤 | 上頁 下頁
一五


  他一介書生,全然不懂這些世俗,仍是全神貫注地做他的數論研究。一個脫俗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時是很孤單的,陳景潤無暇去想這些,在經歷了幾場鏖戰之後,仿佛是攀越群山峻嶺,終於看到美麗至極的頂峰在向他微笑了,這就是攻克夢寐以求的哥德巴赫猜想。

  陳景潤從什麼時候開始向哥德巴赫猜想挑戰,至今說法不一。他太內向,對自己從事的項目向來守口如瓶,連最要好的同學、同鄉也不輕易透露。從他的工作日程推算,估計是在1964年,當時,數學所絕大多數人都根據上級的安排,去參加農村的「四清」了,陳景潤身體太差,平時又給人一種不過問政治的印象,於是,留了下來。他正好利用這段難得的空隙,實施他宏偉的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戰略。

  早在1900年,德國數學家希伯爾特在國際數學會的演說中,把哥德巴赫猜想看成是以往遺留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並介紹給20世紀的數學家來解決。然而,它委實太難了,1921年,英國數學家哈代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數學會上說過,猜想的困難程度是可以和任何沒有解決的數學問題相比的。

  人類的攻堅精神是非常可貴的。解決這道難題不僅僅在於它的本身,因為,它跟解析數論中所有的重要方法都有聯繫。它的解決,可以提高解析數論的總體理論層次,而且還可以把它的結果推廣到代數領域中去,從而引起數學領域中翻天覆地的變化。牽一髮而動全身,其重要意義和迷人之處便在於此。難怪華羅庚會為之長歎不已:「哥德巴赫猜想真是美極了!可惜現在還沒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它。」

  近70年來,世界數學界奮不顧身的攻堅者絡繹不絕,恰似不斷刷新世界紀錄的競賽: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朗首次打破寂寞,證明了(9+9);1924年,德國數學家拉代馬哈證明了(7+7);1932年,英國數學家埃斯特曼證明了(6+6);蘇聯數學家布赫夕塔布於1938年和1940年分別證明了(5+5)與(4+4);1956年中國數學家王元證明了(3+4),同一年,蘇聯數學家阿·維諾格拉多夫證明了(3+3),1957年,王元又證明了(2+3)。這些結果的獲得,是非常不簡單的,但它們的缺點在於兩個相加的數中還沒有一個可以肯定為素數的。

  早在1948年,匈牙利數學家瑞尼另闢蹊徑,證明了(1+b)。這裡的b是常數,用他的方法定出的b將是很大的,所以一時人們無法定出具體的b來。1962年,我國數學家潘承洞與蘇聯數學家巴爾巴恩各自獨立證明了(1+5),1963年,潘承洞、巴爾巴恩、王元又都證明了(1+4),1965年,阿·維諾格拉多夫、布赫夕塔布和意大利數學家朋比尼證明了(1+3)。捷報頻傳,距離美麗的頂峰只差二步之遙了。

  猶如攀登珠穆朗瑪峰,越是接近絕頂,越是險象環生。冰川下,幽幽的深淵恰似魔鬼的血盆大口,隨時準備吞噬冒險者。心氣很高的陳景潤在剛進數學所的時候,一位同學、同鄉問他的志向,血氣正盛的陳景潤曾經響亮地回答「『打倒』維諾格拉多夫!」誰曾料到,這一回,陳景潤真的要向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維諾格拉多夫挑戰了,他要算出(1+2)。

  維諾格拉多夫是用「篩法」攻克(1+3)的,根據他的分析,「篩法」已經發揮到極致,要想再向前一步,必須另辟新路。陳景潤不盡相信他的話,他決定對「篩法」進行重大改進,向(1+2)發起最後的衝擊。

  熬過了多少日日夜夜,付出了多少艱辛和心血,委實很難計算了。石破天驚,一臉疲憊的陳景潤在1966年春,莊重地向人們宣告,他得出迄今為止世界上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好的成果〔簡記為(1+2)〕,他證明了: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為兩個數之和,其中一個是素數,另一個為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消息傳開,數學所震動了。

  此時,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前夕,山雨欲來風滿樓。報紙上連篇累牘地刊登批判《海瑞罷官》和「三家村」的文章,知識分子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劫難。大禍將臨,風雲突變,處於急風暴雨中心的北京,更是人人自危。誰也無法預料,厄運會在什麼時候落到頭上。

  圍繞著陳景潤這篇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論文的發表,中國科學院有關部門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應當佩服仗義執言力排眾議的關肇直,他奮勇為陳景潤的輝煌成果擔當起力薦發表的重任,面對種種懷疑甚至無端的責難,拍案而起,慷慨而激越地宣告:

  「我們不發表陳景潤的這篇文章,將是歷史的罪人!」

  斬釘截鐵,擲地有聲,如驚雷橫空,江河瀉地。真理的光輝終於戰勝了邪惡的陰影。

  1966年第17期《科學通報》,陳景潤的《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赫然印在上面了。幸運的陳景潤,趕上了「文革」前夕,這家權威雜誌的最後一班車。此後《科學通報》就被迫停刊了。

  該文的發表,曾引起世界數學界的強烈反響,但不少人抱著懷疑的態度,不大相信中國數學界有此等奇才。同時,文章本身也確實存在有待改進的地方。很可惜,中國已捲入「文化大革命」的旋渦之中,烽煙漫天,斯文掃地,誰也無暇去注意國際上的反應,更沒有人去重提陳景潤幾乎是以生命為代價換來的輝煌成果。非常歲月,黑白混淆是非顛倒,陳景潤更是沒有想到,一場帶有毀滅性的災難正向他撲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