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賡傳 | 上頁 下頁 |
六四 |
|
沁源縣是共產黨領導下的老根據地,人民受黨的教育多年,覺悟非常高。指揮部號召人民空室清野,動員城關和交通要道上的群眾,轉移到大山裡去,給敵人留下一個「無人區」。群眾積極響應,立即行動,馬上甩掉自己家裡的罎罎罐罐,藏好帶不走的糧食,填死祖祖輩輩使用的水井,背起日常必用的衣被和用具,擔上嬰兒,扶老攜幼,15000多人,幾天之間就離開了家鄉,走進山區,沒有給敵人留下任何可利用的物資。 在軍區指揮下,主力部隊積極在外線作戰,第三十八團一部襲擊了同蒲鐵路上霍縣的辛置車站,搗毀了敵巢,另一部在盧家莊伏擊敵人獲勝。第二十五團一部襲擊了安澤縣城及府城鎮,另一部在臨(汾)屯(留)公路上的永樂村伏擊,給敵人以重創。 日軍佔領了沁源縣空城,要鞏固佔領,沒有老百姓,建立不起偽政權——維持會是不行的。這一點,日軍很清楚。於是四處奔襲,搜捕群眾,軟硬兼施,脅迫群眾維持。當然,老百姓中少數敗類和受敵人甜言蜜語蒙蔽者還是有的,所以「維持」和反「維持」的鬥爭相當激烈。 陳賡提出的對策是:首先,加強宣傳教育,說明抗日政府的政策,指出維持日軍就是養活敵人,他們就會賴在沁源不走了;第二,鎮壓首要分子,孤立脅從,轉移並善待他們的家屬,盡力爭取之;第三,組織群眾徹底空舍清野,轉移到遠離縣城和交通要道的地方。他說:「策略必須靈活。掌握流氓、地痞、抽大煙的,遠離敵據點,防止它們被敵人利用。召開士紳會議,解決他們的困難,吸收他們工作,鼓勵其情緒,並注意表揚他們中的好人好事。」 這樣一來,不僅打破了敵人建立「維持會」的願望,而且把沁源城附近徹底變成了「沒有人民的世界」。 圍繞反「維持」這個中心,部隊進行了著名的周西嶺伏擊戰,同民兵及遊擊隊大鬧閻寨,打擊和困擾點、線上的敵人。但由於敵人行動詭秘,事先不易偵察到它們出擾的時間和方向,當偵察員發現情況後,再徒步返回報告,常常貽誤戰機,此外又沒有更好的通信手段。陳賡指示圍困指揮部,要好好發動群眾,相信群眾會想出好辦法。果然,群眾很快創造出了「樹哨」和「烽火哨」。「樹哨」就是砍一棵樹立在山頂上,由民兵看守,發現敵情就把樹放倒,另一個山頭的民兵看見這邊樹倒了,就也放倒自己山頭上的樹,一個個山頭的樹都倒了,消息迅速傳到了部隊。「烽火哨」是夜間報告敵情的方法。第三十八團一個連根據「樹哨」的報告,在王家溝設伏,斃傷敵50人,炸毀汽車4輛。「樹哨」和「烽火哨」也是給當地群眾報信用的,敵人一出動,「樹哨」倒了,群眾立即疏散到山中躲避,不受敵人騷擾。 鬥爭堅持到冬季,轉移出來的群眾在食宿問題上發生了嚴重困難。加上敵人不斷奔襲「掃蕩」,壞人趁機造謠,群眾情緒出現了不安。 在此關頭,陳賡和太岳區黨委對圍困鬥爭形勢作了研究,及時發佈指示,指出鬥爭的長期性、艱巨性,必須解決難民的吃住問題。區黨委決定從外地調撥一部分糧食來,但歸根到底要靠難民自力更生,發動他們互救互濟,開荒種地,發展生產,戰勝困難。為此,沁源縣委和圍困指揮部,按自願原則,把轉移出城的群眾再作適當的疏散,有的到外縣外區,有的投親靠友,適當進行安置。政府調來公糧,群眾互借糧食,加上號召部隊節約糧食(每個指戰員每天從舊秤十二兩糧食中節約二兩),來解決難民吃的問題。同時組織群眾在山溝裡打窯洞,一個春天就打了5000多孔窯洞,解決了12000多群眾的住宿問題。還組織群眾進行了幾次大的學習討論,大家紛紛表示:「就是吃石頭,喝泉水,也決不回去維持敵人!」「寧餓死在山溝裡,決不當亡國奴!」大家把窯洞組成的新居民點,起名為「正氣溝」、「堅定莊」等,顯示出誓同民族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 有天夜裡,婦女郭秀蘭手持菜刀,隻身摸到城裡,把自家在磨盤底下藏的糧食取出來背上了山。蔡愛卿團長聽到此事很受啟發,覺得這個辦法既能解決群眾目前的困難,又有利於對敵圍困,就派了個偵察小組按郭秀蘭說的路線進城摸情況,結果進出很順利,並摸清了敵人情況。於是對郭秀蘭的事蹟進行表揚和宣傳,同時在部隊和民兵掩護下,動員難民紛紛夜裡進城背回自家的糧食,解決了缺糧的困難。有個婦女說得好:「日本兵有啥可怕,遠看像廟裡的金剛,近看原來是泥巴捏的。」由此又發展為「劫敵」運動,利用敵人夜裡不敢活動的機會,進城把被敵人抓去的老百姓解救出來,把被搶去的牲口及物資奪回來,還把敵人的一些生活設施拆毀搬走;進而用死貓、死狗填塞敵人的水井,把城關附近成熟了的幾百畝小麥收割回來。 陳賡接到報告後,親自來到沁源的圍困鬥爭前線,慰問部隊和民兵,表揚他們的功績,鼓勵他們努力堅持戰鬥下去,把自己鍛煉成為鋼鐵戰士。他還訪問了轉移到山溝裡的難民,讚揚他們不怕困難,頑強鬥爭,寧死不維持敵人的堅強意志,給群眾很大鼓舞。 為了及時指導鬥爭,解決圍困中的各種問題,陳賡不僅去前線視察,還經常召人來軍區彙報情況。其中有沁源縣委書記和縣長、縣武委會主任,區委書記和區長,還有圍困指揮部的負責人,也有戰鬥在第一線的連長等。 陳賡留下了一本1943年3月至7月的《關於沁源圍困戰的調查日記》,記錄了他對沁源圍困戰的多次調查材料和繼續深入開展鬥爭的意見。7月16日他寫了「對沁源圍困的意見」,指出了沁源縣圍困鬥爭的重大意義:鞏固了抗日根據地,徹底打擊了敵人的蠶食政策;密切了黨與群眾的關係、軍隊與群眾的關係,鍛煉了党、幹部及群眾,團結了各階層;高揚了民族氣節。對於如何繼續堅持鬥爭,他形象地比喻說:這是雙方頑強性的比賽,「看誰的牛勁更強」,「誰是最後的頑強者,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我們在8個多月的圍困鬥爭中的頑強,仍然不能說已壓倒了敵人的頑強,但8個多月已使敵人變更幾次部署,敵兵情緒低落,在得不償失損失太大之後,敵人是可能考慮佔據下去還是撤退的問題的。」「因此今天怎樣給敵人以絕望的打擊,是目前應該研究的問題。」號召沁源軍民要「堅持下去,成為最後的頑強者」。在談到軍事行動時,陳賡指出:要加強對據點的圍困,打擊交通線,斷絕其糧源與水源,使日軍拿我們一草一木必須用生命來換取。 在他的這一思想指導下,圍困指揮部又調整了部署,根據敵據點供給日益困難的情況,堅決打擊敵運輸隊,斷敵交通線。1942年12月8日,第二十五團一連在官道溝伏擊敵人運輸隊,斃傷30餘人,繳獲騾馬40餘匹。12月12日,第三十八團六連在周西嶺打伏擊,斃傷敵大隊長以下60余人,繳獲騾馬48匹;12月16日,第三十八團一連伏擊敵運輸隊,斃敵17人,繳獲騾馬14匹。12月份,民兵輪戰隊在運輸線上打擊敵人20餘次,斃傷敵100多人。民兵還到處敷設地雷和三角釘,冬天在公路陡坡轉彎處潑水成冰,使汽車滑下山去……這樣就迫使敵人收縮陣地,將閻寨、中峪店、柏子、綿上等據點放棄。於是鬥爭集中在沁源城關及通往沁縣的大道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