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賡傳 | 上頁 下頁 |
六一 |
|
反「掃蕩」作戰指導,以分割指揮為原則。採取三線作戰:腹地,以基幹部隊的一部,領導與結合地方遊擊隊和民兵,強化縣區遊擊集團,進行獨立戰鬥,發動廣泛性的、堅強的、群眾性的遊擊戰爭;以基幹部隊(主力)轉移外翼,摧毀敵人補給線,縮小與限制其「掃蕩」面積,視情況如何採取適當與可能的運動方式,突然奔襲其弱點;以基幹部隊的一部,轉移敵佔區,破壞襲擊敵交通線與據點,與進行聲勢浩大的政治攻勢(此起彼落)。未被「掃蕩」區,趁機開展本身工作,作戰則採取對自外向內「掃蕩」之敵進擊。 這個方針是非常有效的。也就是劉伯承說的「敵進我進」原則。他說:現在對付敵人的「囚籠政策」,我們「一退再退,退到何處?現在應是敵進我進,打磨盤應摸敵人的屁股」。這就是說,對於敵人的進攻,再不能用「敵進我退」的老方針了,應改變為與敵對進,敵入我根據地,我進入敵佔區,用深入敵後的辦法打破敵人的「掃蕩」。陳賡在實踐中深深體會到這種方針的正確。 面對日軍的瘋狂「掃蕩」,太岳區軍民在陳賡的指揮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1941年,共進行大小戰鬥1235次,斃傷俘日偽軍官兵8531名;1942年共作戰2767次,斃傷日偽軍4700餘人;1943年共作戰2889次,斃傷日偽軍8300人。1941年日軍大「掃蕩」開始以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根據地曾經一度有所縮小,但是隨著太嶽軍民反「掃蕩」鬥爭的開展,不但根據地原來的全部控制區得到恢復,還得到了大的擴展。 為了迫使國民黨政府投降,1941年5月7日,日軍調集5個師團,約7萬人,發起了對太岳區南部的中條山戰役,分4路進攻駐紮在那一帶的裝備精良的約有25萬人的國民黨軍隊。國民黨軍和日軍打了5天,損失了5萬人,餘下的都驚慌失措地渡過黃河南逃,使太岳區南部至黃河岸邊的廣大地區陷入敵手。陳賡、薄一波為了解救那裡陷入水深火熱的人民,於6月初先後派第三八六旅的第十六團、決死一縱隊的第二一二旅和第五十九團等部,進入太岳區南部地區開展活動,打擊日軍,鎮壓匪特和漢奸,爭取群眾,組織民兵遊擊隊等,很快使那塊飽受日軍蹂躪和國民黨軍隊禍害而消沉了的土地,迅速振奮起來,燃起抗日戰爭的熊熊烈火。 1940年冬至1941年春,蔣介石發動了第二次反共高潮。1941年8月,山西頑固派閻錫山,命令他駐紮在山西省西南部的第六十一軍和第四十三軍各一部,約6000餘人,從襄陵縣東渡汾河和同蒲鐵路,來搶奪八路軍、決死隊已經解放了的太嶽南部的浮山、翼城等縣地區,太岳軍區向它發出警告,他們不但不聽,反而更加瘋狂的進攻。太嶽軍區部隊被迫在開展反對日軍「治安強化」運動的同時,對閻錫山發動的進攻給予堅決回擊,以保衛剛剛從日軍手中奪回來的岳南抗日根據地。在陳賡指揮下,太嶽軍區部隊奮勇反擊,全殲閻軍兩個多團,俘虜700多人,將其擊退。 但是,閻軍不死心,又趁日軍對太岳區實行「輾轉抉剔掃蕩」的機會,向岳南抗日根據地大舉進攻。所到之處姦淫燒殺,無惡不作,襲擊政權及部隊,傷害幹部和群眾。1942年3月下旬,鄧小平到太岳區視察工作,瞭解了第六十一軍等部勾結日軍侵犯岳南情況後,果斷決定發起浮(山)翼(城)戰役。由鄧小平親自指揮、陳賡協助,集中第一二九師第三八五旅、第三八六旅,決死隊的決一旅、第二一二旅等部10個團,分左右兩個縱隊,向第六十一軍進行反擊。戰鬥於4月15日拂曉打響,經過激烈爭奪,右縱隊攻克了茶房、楊家掌、李家堡、鬍子嶺等據點;左縱隊收復了天檀裡、米家垣、大疙瘩山一帶。這次反擊作戰,沉重地打擊了第六十一軍的反動氣焰,制止了他們投降日軍的行動,使閻錫山開展汾河以東的新戰略徹底破產。 1943年秋季,日軍對太岳區進行的「掃蕩」,是規模最大最為兇狠的一次,名為「鐵滾掃蕩」,它的正式稱謂是「鐵滾式三層陣地新戰法」,是岡村甯次親自策劃的。他調集日、偽軍2萬餘人,擺在東起白晉鐵路、跨過太嶽山,西至同蒲鐵路的一條橫線上。一線部隊首先由北向南一齊推進,緊密協作,逼迫八路軍退到黃河岸邊背水應戰,是為「大滾」;二、三線部隊擔任「抉剔」、「清剿」,每天前進40裡,再殺個回馬槍,後退10裡,稱作「小滾」。企圖用這種嚴密的「天衣無縫」的戰法,滅絕抗日根據地的八路軍、決死隊及一切有生力量。岡村甯次還向東京大本營誇口說:這次要「迫使共軍在黃河岸邊背水作戰,不降即亡」!大本營參謀本部也非常重視岡村寧次的這一「傑作」,命令從各地抽調軍官,組成觀戰團,前來太嶽前線觀戰、學習。 陳賡根據各方情報,瞭解到敵人調動與屯糧等情況,判斷日軍可能進行「掃蕩」,於是制定了反「掃蕩」作戰方案。動員根據地軍民作應敵準備;組織群眾空室清野,有計劃的轉移;以少數基幹部隊為核心,結合地方武裝和民兵,堅持腹地的遊擊戰,遲滯、襲擾、消耗進入根據地中心的敵人;而主力部隊本著「敵進我進」的原則,在日軍進入根據地腹心時,向敵佔區日軍空虛的後方進軍。 第十六團在太嶽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王近山率領下,奉命開赴延安。根據陳賡指示,該部鑽出敵人層層封鎖,向同蒲鐵路上敵人前敵指揮所所在地臨汾城方向前進。10月18日傍晚,進至臨汾東南方向的崗頭村,22日又轉移到洪洞縣韓略鎮附近的南北卦地村。 韓略鎮設有日軍據點,駐兵40多人,西距臨汾城35裡,位於敵人主要運輸線——臨汾西至太岳區內的屯留縣的公路上,支援「掃蕩」部隊的運輸人員及物資的汽車來往頻繁。韓略鎮西南地形險要,公路兩側多為兩三丈高的陡壁,便於打埋伏。這一地區共產黨工作基礎好,民兵也很堅強。日軍則覺得該據點離臨汾城近,和西邊的曲亭、東邊的古縣、北邊的蘇堡等據點都相距不遠,可以互相呼應,因此較麻痹。陳賡事先得到情報,說日軍「軍官戰地觀戰團」要來太岳區參觀日軍「掃蕩」,他估計他們必走臨(汾)屯(留)公路進來,因此指示王近山,相機殲滅這股敵人。王近山根據陳賡的指示,調整佈置,決心在這一帶伏擊敵人。團、營、連幹部先是化裝成農民,到韓略鎮附近偵察與看地形。 24日淩晨3點,參加戰鬥的4個連隊進入伏擊地區隱蔽,直到清晨8點多鐘,夜霧消散,豔陽升起時,才看見臨汾方向公路上塵土飛揚,有車來了。不久,日軍的13輛汽車(內有3輛小汽車)滿載著人,進入了第十六團的伏擊圈內。日軍正在車上談笑風生毫不在意時,六連首先開火,燃燒彈擊中倒數第二輛車,堵死了車隊的退路。此時從最後那輛車上跳下來十幾個日本兵,還沒有開始射擊,即被第十六團擊斃。同時,所有部隊一齊開火,一陣槍炮、手榴彈轟擊後,部隊躍出陣地,殺聲震天,從陡壁跳下來沖到公路上,六連班長趙振玉從汽車上奪過敵人重機槍,對著前面的汽車猛掃。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