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賡傳 | 上頁 下頁 |
五九 |
|
因此,這次「掃蕩」的日軍,完全失去理性,與禽獸無異。一進敵後根據地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見房屋就燒。如和順縣石拐鎮先後被燒了5次,村莊成了一片焦土;在平順馬家莊,日軍將群眾逼到一所大房子內,一把火燒死290多人。僅太岳區沁源一個縣,就有5000男女老幼被日軍殘殺;在沁源縣城,僅姚家院一處就被燒死137人;在韓洪鎮,日本強盜把從山中搜出躲藏的群眾400多名,集中到龍王廟內,一齊燒死。 日軍在「掃蕩」中,實行「摧毀共軍生存條件」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除了說明它滅絕人性外,實際是最愚蠢最短視的決策。山西省人民數十年來沒有經過什麼戰亂:辛亥革命只是換了個旗幟,蔣閻馮大戰時,馮玉祥的部隊也只是打到雁門關外,山西省腹地並沒有遭到過什麼戰亂,所以人民的性格相當樸實。日軍的暴行,把群眾逼得走投無路,無須共產黨爭取,都自動起來跟著八路軍積極抗擊日軍的侵略。短短幾年,山西省成為最模範的抗日根據地,成為打擊日軍最得力的地區,人民成了最堅強的抗日戰士。日軍不能不自食惡果,自掘墳墓。日軍進行的非正義戰爭,就奠定了失敗的基石,「三光政策」的實施,加速了它失敗的進程。 日軍的報復「掃蕩」首先從太行區開始,陳賡率領太嶽軍區部隊參加了太行區的反「掃蕩」。10月6日,日軍3000多人,分路進犯濁漳河兩岸地區,尋找八路軍主力部隊和首腦機關決戰。陳賡奉命掩護總部轉移,指揮部隊在韓壁、東田、南山頭等地進行阻擊。10月14日,西營、蟠龍鎮之敵在飛機掩護下東犯,太嶽軍區和太行軍區部隊頑強阻擊,敵人3天中只前進了30裡,傷亡很大;同時運輸部隊又遭到八路軍外線部隊的不斷打擊,供應相當困難,不得不於17日分路撤退。第一次「掃蕩」就宣告結束。 10月20日,日軍馬不停蹄地又集結了上萬兵力,對太行區進行第二次「掃蕩」。範圍遍及清漳河東西兩岸,重點還是進攻八路軍及黨政機關。陳賡協同太行軍區部隊先後在溫莊、鳳腦頂等地重創敵人。10月29日,敵第三十六師團岡崎大隊,在八路軍截擊下,逃至武鄉縣關家堖、柳樹堖一帶,太嶽縱隊的4個團和太行部隊對其展開猛烈攻擊,炮兵摧毀了敵人的前沿陣地,突擊部隊與敵往返衝殺5小時,在敵機輪番轟炸下,仍佔領了關家堖周圍的高地。30日淩晨,狡猾的敵人以一個中隊的兵力,趁夜暗摸到第二十五團第二營柳樹堖前沿陣地,突然攻擊並佔領了柳樹堖陣地。柳樹堖和關家堖隔溝相對,地勢高於關家堖,是關家堖的主要屏障。失去柳樹堖對攻擊關家堖造成困難。第二十五團決心奪回柳樹堖,但因日軍居高臨下,四周又是2米來高的立壁,不好攀登,火力又不如敵人強,再加上空中敵機騷擾,7次衝擊均未奏效。當日拂曉,總攻關家堖戰鬥打響,太嶽縱隊的4個團和總部特務團、第七六九團從四面八方對敵人發起攻擊,與敵短兵相接,展開肉搏,連續18次攻擊,終於佔領了關家堖高地。 劉伯承率領陳賡等負責人,來到關家堖陣地考察,仔細觀看了日軍在臺地的四周挖下的許多「貓耳洞」,人藏在裡面確實很安全。劉伯承指著說:「別小看這小小的招式,憑我們現有的武器還真不好對付。這個辦法我們也可以學習嘛。」 太行區反「掃蕩」後,陳賡率領部隊回到了太岳區。但是,自11月17日起,日軍出動了7000多人,轉而「掃蕩」太岳區,兵分多路向抗日根據地腹地進犯,沁源縣城及其以北的郭道鎮地區為其主要合擊目標,沿途大殺、大燒、大搶,無惡不作。陳賡指揮地方武裝節節阻擊,主力部隊適時轉移到日軍合擊圈外,根據劉伯承「敵進我進」的原則,敵人進到敵後根據地,八路軍就進到敵佔區,消滅敵清剿部隊,攻打交通線上敵人空虛了的據點。日軍在權店遭到決死隊的伏擊,被擊斃百餘人;在胡漢坪、馬背一帶,又被斃傷160餘人。敵人合擊撲空,又屢遭打擊,且不斷受到地方武裝、遊擊隊及民兵的騷擾,兵力空虛的交通線上的老巢又頻頻告急,被迫於12月上旬分路撤退。至此,反「掃蕩」作戰勝利結束,整個百團大戰也就在此畫上了句號。 12月10日,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野戰政治部發表公報,公佈百團大戰的戰績:「英勇卓絕空前之百團大戰自8月20日開始發動以來,至12月5日止,連續作戰,整整3個月又15天……總計進行了大小戰鬥1824次」,斃傷日偽軍2.5萬餘人;俘虜日軍281人,摧毀日偽據點2993個;破壞鐵路948裡、公路3004裡、橋樑213座;破壞煤礦5所。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及各種物資。 日軍在內部報告中也承認:八路軍「突然發動的百團大戰,給了華北方面軍以極大打擊……特別是在山西,其勢更猛……此次襲擊,完全出乎我軍意料之外,損失甚大,需要長時間和鉅款才能恢復。」 百團大戰勝利的消息傳開後,舉國上下一片歡騰。報社、電臺相繼發表社論、社評祝捷,各抗日救亡組織和群眾團體紛紛舉行慶功會,國民黨統治區群眾也紛紛來信慰問。不少國民黨將領發來賀電,蔣介石也發來嘉獎令,還派人送來很多獎章發給部隊指戰員。 百團大戰提高了共產黨部隊的聲望,使全國人民認識到共產黨是抗日救國的中流砥柱,堅定了抗戰勝利的信心,打擊了日軍與國民黨內投降派製造的投降妥協的逆流。百團大戰的勝利關係到戰略全域,在中國反對外來侵略的鬥爭中,將永載史冊。 百團大戰給予日軍以沉重打擊,這是完全應該肯定的,它的影響之大也是不容抹殺的。問題是八路軍損失太大。僅就第一二九師的統計,三個階段共斃傷日軍和漢奸部隊8000余人,自己也傷亡了7000餘人。決死一縱隊的第二十五、第三十八兩個主力團,出發時各有2200多人,百團大戰打下來,兩個團各整編成一個戰鬥營和一個幹部隊、一個後勤隊、一個特務連、一個機槍連,且都不夠編制人數。這和劉伯承師長常說的「殲敵三千,自損八百」的兵家常規,相差太遠了。而這7000人中,許多是經過長征的老戰士。那時部隊新兵多,這些經過嚴峻考驗的老兵,還大多在基層任職,激戰中不能不親自帶領新兵去第一線衝殺。更何況在敵人報復「掃蕩」中,人民群眾受到了重大損失。這些為民族解放奮勇抗擊日軍而流血犧牲的英雄們,永遠活在人民心中,受到人民的敬仰。 陳賡曾預料到這一情況。1982年,原第三八六旅參謀長周希漢曾親口對蘇策說:「陳賡是不主張打百團大戰的,他認為那樣會把自己的基本力量拼掉。所以上級在第一階段作戰時叫我指揮太岳部隊。陳賡司令員所以在百團大戰中積極指揮作戰,因為他是遵守紀律的模範。」 1944年4月5日,陳賡在延安中共中央黨校一部三支的《報告》中也提到了這個問題:到了「第二階段,我覺得不能再打了……我問一個問題,這一仗是不是中國革命最後的一戰?或對革命有很大幫助?如答覆是就打,否則不打。師長來命令叫一定要打。」 1945年4月,在中國共產黨召開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劉伯承在發言中談到了百團大戰,他指出:當時八路軍方面對華北戰場敵強我弱的形勢和敵我鬥爭的長期性認識不足,指揮上帶有某種盲目性,尤其是第二、三階段,更多地採用了陣地戰的形式,增大了部隊的傷亡,傷了自己的元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