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賡傳 | 上頁 下頁


  二、福哥傳奇

  陳紹純長子夭折,所以二子陳賡的降生,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全家的喜愛,何況他長得又白又胖,蘋果似的面頰,又黑又亮的大眼睛,清澈的目光表現出過人的聰明伶俐。沒有生過孩子的繼祖母更是異常的喜愛,常抱著他說:「這孩子一臉福相。」這樣,他的乳名就被定為「福哥」了。

  降生在這個幸福家庭的「福哥」,卻沒有降生在一個平靜的中國。

  他出生前,發生了八國聯軍進攻中國的「庚子事變」,京城被外國軍隊佔領,慈禧太后帶著她的小朝廷逃到西安;無數珍貴文物及財產遭掠奪、被焚毀,人民遭屠殺……中國落入了空前的災難,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

  大災難促成了大覺醒,淪落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中華民族迅速行動起來,愛國運動一浪高過一浪。1911年,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終於推翻了清政府。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使中國社會前進了一步,但並沒有解決其根本矛盾,反帝反封建任務遠未完成,中國的內憂外患可以說是愈加嚴重……

  陳賡家鄉湖南省,是當時最富有朝氣的省份之一。從清朝的變法維新時起,瀏陽縣就出了個名士譚嗣同,他品格傑出,為變法把生死置之度外。他的犀利文章毫無畏懼地直指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他不僅大力推動湖南的變法運動,還懷揣光緒皇帝密詔,至袁世凱家,勸說袁世凱舉行兵變。不料袁世凱賣友求榮,竟到慈禧面前告密,造成光緒皇帝被囚,維新志士慘遭殺戮。譚嗣同在臨刑前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的壯烈行為,對湖南對全國都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加上湖南的仁人志士前仆後繼的鬥爭,給這裡革命思想的傳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辛亥革命之後,謀求中華民族獲得徹底解放的先進人士,繼續沿著艱難困苦的道路尋找革命真理,謀求國家民族的出路。另一方面,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在極力阻擋歷史的進程,妄圖撲滅人民革命的烈火。這兩種勢不兩立的社會力量,在進行著曲折複雜的生死搏鬥。

  1917年俄國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給在黑暗中摸索前進的中國人民送來了光芒萬丈的燈塔。在偉大的十月革命的影響下,1919年中國爆發了震動全國的「五四運動」,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

  陳賡就降生在這樣一個時代,他的青少年就生活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就又促進了陳家的「變」。

  陳賡6歲開始讀書,爺爺給他起的學名是陳庶康,字傳瑾。先是在私塾裡讀了5年,學到了一些文化知識,但性情活潑的他,對那一套呆板的教學方式,死啃《四書》、《五經》書本的學習方法不感興趣,對教師動輒體罰學生的那套更是不滿,所以,常搞一些惡作劇。傳說他曾把蛤蟆嘴裡填上鹽粒,放在老師屋裡;把泥鰍塞進先生的夜壺中;又把老師廁所裡的腳踏木板鋸斷一半……這樣,蛤蟆不停地發出令人煩躁的叫聲,使老師無法入睡;小便時夜壺中泥鰍在翻騰;上廁所,踏上木板,板子斷裂,老師險些掉進茅坑。

  陳賡1944年在延安中央黨校一部三支作自己歷史概況的《報告》中就說過:「我幼年讀書,調皮搗蛋。」「我的浪漫,不修邊幅,從小就如此。」

  長到13歲,陳賡到離家二十來裡路的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這是一個嶄新的環境,坐落在縣城東郊樹木蔥蘢的東台山麓:寬寬的大門,粉白的牆壁,清澈的池水,繁盛的花木……這裡原是負有盛名的東台學院,清廷廢除科舉制度後,才改為高等小學堂的。不僅學校新,校長、老師中不少人具有新思想;學校裡教經書,也教自然、英語、音樂等課程;還訂了些有新思想的書報,供學生閱讀。學校注重西方新學,注重傳播新的思潮。有些教員常慷慨激昂地給學生講帝國主義侵略、欺侮中國的事;校長在每天早上集合點名時,也常講中國日益貧窮落後,屢遭外敵侵略的情況……這些「富國強兵」的愛國思想,在陳賡的幼小心靈中深深紮下了根。

  來到這裡學習,陳賡感到心情愉快,所以學習很用功,很受師長稱讚,也就激起了他不可抑制的學習熱情。正課外,充分利用業餘時間和學校提供的條件,如饑似渴地閱讀書刊,讀了《春秋》、《綱鑒》和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還讀了《富國強兵之道》及《中國魂》等類書報文章,萌發了初步的民族意識和憂國憂民思想。

  如果這樣發展下去,陳賡很可能會一步步地上中學,讀大學,即或將來成為一個革命者,也是個戴眼鏡的學者式的人,不會成為一員武將。但這時發生了一些令少年陳賡不能接受的事:一是父親又把他叫回家裡,請來兩個老師在家中教他。陳賡雖然在東山學堂學習得好,但改不了「不修邊幅」的「浪漫」性格。他在《報告》裡曾說自己「高小我沒畢業,因一切東西都賣掉,假說是寄于朋友家」。父親知道後,當然不滿意,但聽說他在學校愛打抱不平,還參加過反對學校當局壓制學生舉行的罷課等活動,才感到問題嚴重。如何能繼承好家業?才決心將沒畢業的陳賡叫回家,由自己親自管束。可是一隻準備翱翔長空的鷹隼,怎能被抓起關在鳥籠裡呢?

  其次是家庭包辦婚姻,強迫他和一個比自己大兩歲的富家女子結婚。這在當時陳氏這樣的有錢人家中本是理所當然的事,給他找年紀大的媳婦也不奇怪,長輩們認為大媳婦可以好好照顧自己的兒子。陳賡的父親就是12歲結的婚,然後生兒育女,承擔起主持家務的重任。父親當然也希望陳賡能走這條路,像自己一樣,支撐起陳家門戶。

  性格倔強又受到新思想影響的陳賡,當然不能接受這種安排。陳賡在《我的自傳》中寫道:「我幼受祖父影響,時思棄讀從戎。」陳翼瓊雖然離開了軍隊,身上卻留下了許多征戰時的傷疤,所以常指著傷疤,給兒孫們講述打仗中的故事,常使陳賡聽得入迷,祖父成了他幼年心目中最崇敬的英雄。加上當過兵的繼祖母,經常教他打拳踢腿,拿大頂,翻跟鬥……增強了他對當兵懷有的無限憧憬之心。

  由於陳賡淘氣,幹些「調皮搗蛋」的事,老師常到家裡來告狀,所以陳紹純常斥責他:「哼!到了16歲的時候,一定把你從家裡趕出去!」

  但是,陳賡沒有等到16歲,在1916年底,偷偷離開了家,走上了祖父所選擇的道路,跑到湘軍招募處報名投軍了。為了使家庭追尋不到,他才改名為陳賡。不過,陳賡祖父投軍,是因為窮愁潦倒、走投無路去的。陳賡參軍卻是口袋裡裝著錢、身上穿著羊皮袍子而來。陳賡祖父投軍後,以自己的勇武過人而得到升遷;陳賡參加湘軍後,雖然堅持了幾年,卻是一場白辛苦。

  因為時代不同了。1916年至1920年間,軍閥們為爭奪湖南的領導權進行著混戰。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企圖奪取湖南省作為制服兩廣的基地;南方軍閥則認為控制湖南省才能有進攻北方的跳板。於是湖南就成了歷屆統治者角逐的戰場。

  陳賡在《我的自傳》中寫道:「高小未畢業,即毅然投軍,隸魯滌平部下之第六團二營為兵。時年僅十四五,荷德造套筒步槍(不上刺刀),槍高幾與頭齊。由二等兵依次連升至上士。民國六年至民國九年,湖南連年戰爭(打張敬堯、護法、湘鄂之戰),我幾無役不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