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賡傳 | 上頁 下頁


  ※第一章 將門之後

  一、陳家宅院

  湖南省湘鄉縣龍洞鄉有個名叫羊吉安的小村(舊稱二都柳樹鋪),坐落在一個青山綠水的丘陵地帶,東西兩面對峙排列著綿亙起伏的山巒,中間沉落著一塊綠色的谷地,有條小溪自北向南把這片谷地切為兩半。溪上有個小水壩,攔截水流而形成一個小湖,湖東端的小山腳下,有一幢白牆青瓦房,房屋四周,綠樹翠竹,濃蔭覆蓋……這就是陳家宅院。

  陳知非的《陳賡祖居圖記》開頭就說:「家父陳賡生於1903年,歿於1961年。湖南省湘鄉縣龍洞鄉羊吉安村人。村中陳家宅院為曾祖父陳翼瓊所有,家父陳賡即在此出生。」

  所以叫「陳家宅院」,因為這房子在當地比較大。根據陳知非的描述:它有兩進六間,「以堂屋和倒廳為中軸線。堂屋內,正中懸掛曾國荃手書『大樹常榮』匾額。匾下有供奉祖宗牌位之神龕。據六叔陳問心言,堂屋內高懸曾祖父所用『陳』字大旗及八十斤大刀一把。倒廳內正中懸掛曾國藩手書『功德無量』匾額,其下掛有『變』字中堂一軸。據六叔言,為何書一『變』字,人皆不解」。2000年6月陳知非曾說:「有人傳說那個『變』字是當時的皇帝御筆。」顯然,如果是御筆,肯定不可能掛在曾國藩的匾額下面。

  陳知非寫道:「倒廳之左為祖父母臥室,右為(親戚)譚甲松臥室。譚政年輕時曾在此住過。堂屋右曾是祖父為家父陳賡準備之結婚用房。」

  這個宅院是陳賡祖父陳翼瓊修建的。很多書和報道陳賡大將生平事蹟的文章中,談到他童年時,都不能不提到他的這位不同凡響的祖父,但都毫無例外地把他的名字寫成陳益懷。

  不久前查到《陳氏族譜》,才得知這位祖父的名字是陳翼瓊,字侖西,號培芝,官名益懷。生於1846年,歿於1916年,享年71歲。

  很明顯,陳翼瓊這許多文雅名字,在他青少年時代是沒有的,或者沒有這麼複雜。陳賡1944年5月在延安寫的《我的自傳》中,一開頭就提到:「祖父出身貧寒,甚至衣不能掩羞。」衣服既然不能穿整齊,吃飯當然困難不少。所以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去給別人家當長工,幹苦活,混碗飯吃。他從小喜愛武術,勞動之餘,總要舞槍弄棒,因此力氣過人,幹活是一個好手,受到主家稱讚,但是飯量太大,又使主家頭疼,希望他全心全意地幹活,而不要練武了。有一天,他幹完活,拿起棍棒又照例在房前屋後的空地上「刷刷刷」地練了起來,主人就嘲笑說:「成天練個啥?黃鼠狼變貓,變也變不高。」意思是叫他認命吧。

  陳家宅院大廳中掛的那個「變」字的中堂,首先就應在了陳翼瓊身上。他練就的一身武藝和過人的體力,就說明這不是給地主當長工用的。因此聽到這種傷人的嘲諷話時,終於忍耐不住了,一怒之下,撂「挑子」不幹了,走上了投軍當兵的路。

  陳知非在《陳賡祖居圖記》中也說:「曾祖父不堪其辱,憤而出走,投奔湘軍,發誓要幹一番大事業。從軍後,驍勇善戰,曆粵、閩、燕、遼,積功至官拜花翎副將(相當於師長),禦封『武顯將軍』。光緒乙未年(1895年)防倭後遂解甲歸田」。在風景秀麗的老家置了田產,修了房屋,「此後,日與漁農為伍。熱心公益慈善諸事」。顯然,他的那些文雅名字的完成,是從軍以後得到擢升時的事了。

  《我的自傳》中也提了一句:祖父「幼從戎為官致富,善戰聞於當時」。至於陳翼瓊是怎麼解甲歸田的,陳賡沒有說,資料也缺乏。有人說他是效忠大清朝廷的,但在轉戰各地時,看到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的情況,使他產生了隱退之心;有人估計,他是感到朝廷腐敗,對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等事的不滿和軍中傾軋,自己雖然勇武過人,卻無力挽狂瀾於既倒;也有人認為,他是覺得長期征戰殺戮,並非他窮苦出身人的初衷。所以也有了這樣的傳說:他在和太平軍的征戰中,就曾高抬貴手、放過一些太平軍的官兵……也許上述的因素都在起作用,他才在甲午戰爭後,放棄了軍職,回到老家,過起了隱居生活。

  當年嘲諷他的地主老財,當然不會想到,那句侮辱陳翼瓊的話,成了他建功立業的催化劑。當年的「黃鼠狼」,不僅能長高,並且變成了一個能擒虎捉蛟的傳奇人物。

  陳翼瓊有兩個兒子,二兒子出生不久,妻子就病故了。此後,他和原先自己軍中的一個熊姓女子結了婚。這個女人也富有傳奇色彩。《陳賡祖居圖記》中寫道:「繼曾祖母熊氏(1870—1930),四川重慶人,原為曾祖父軍中一名騎士。美貌豪俠,雍容賢淑,精武藝善騎射。嫁與曾祖父後即按當地習俗改姓劉。繼曾祖母劉,視兒孫若親生,常於宅前教孫輩習武,深得後輩敬重。」

  赫赫有名的武將軍陳翼瓊,放下旌旗戰刀回到家中「熱心公益慈善諸事。災荒之年不惜賣田貸糧與本鄉饑民。族中有窘于生計者貸以金,雖不償亦不較也。老而無依者養之於家,直至安葬。鄉里稱其子孫之興系曾祖父厚德之故」。陳知非這一敘述,其實說得還不夠,《陳氏族譜》中寫道:「他如社會育嬰、橋樑、道路、慈善等捐,(陳翼瓊)靡不盡贊助」;「鄉之西有寶華庵者,為古刹,勢將,公倡募重修,得以不圮」。

  現在修復廟宇庵堂,更多是為了發展旅遊業,而在封建的舊時代,從事這一工作,系弘揚佛法,普濟眾生,是惠及一方的大善事。沒有料到的是,這個尼姑庵後來還成了陳家逃難的住所。

  陳家宅院中的那個「變」字也應在了陳翼瓊兒子身上。陳賡在《我的自傳》中說:「父親襲祖業,鄉間微有聲望。」因為陳翼瓊有個訓示,「令二子今後可讀書,但不得從軍,不得為官。」這就是說,陳家門庭在這一代改觀了,開啟了書香之風。

  《陳賡祖居圖記》中也曾提到:「祖父陳道良,字紹純(1882—1945)秉承曾祖父正直、豪爽、樂善,但事農桑,常解囊濟貧助困,享譽鄉梓。」

  究竟陳紹純如何「享譽鄉梓」?如何在「鄉間微有聲望」?陳賡父子都沒有舉出具體事例,但曾經是陳賡妹夫的譚政在回憶時卻提到了一件事。

  那是譚政在1927年9月11日參加湘贛邊的秋收起義後,跟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有一天,他接到通知,到「前委」報到,見到毛澤東之後,毛的第一句話就問他:「你的老岳父陳紹純先生還好嗎?」這使譚政很驚奇。毛澤東解釋說:「你原來的名字不是叫譚世銘嗎?這是調你到前委來,從你的入黨志願書上看到的。你那老岳父可是個對社會、對革命有貢獻的人!去年上半年,我在湖南家鄉搞農民運動考察的時候,也到湘鄉去了。見到陳紹純先生,他說得很痛快:『這個世道得亂透了才能分出個高低。』陳先生對我說:『我把大兒子陳賡打發出去了,二兒子、三兒子也去搞革命了。這不,女婿譚世銘近日也去漢口投奔國民革命軍了。』」毛澤東接著說:「這以後,我就注意了你的行動。就從盧德銘警衛團名單裡找譚世銘,只看到有個譚政,沒想到譚政就是你這個譚世銘。這一次,我要宛希先推選個前委秘書。宛希先說,前不久入黨的那個譚政,是個知識分子,湖南湘鄉東山學堂畢業的,從軍前是個小學教員。參加秋收起義,上井岡山來了,表現很不錯,革命很堅決,政治上很可靠。他古文基礎好,字也寫得工整,很適合協助我毛澤東做前委工作。隨後,我叫把你的入黨志願書拿來看,看到你的現名和原名,這就對攏了。現在的譚政就是陳紹純先生的女婿譚世銘。看到你也就想起你的老岳父了。哈,哈!」

  從毛澤東這一席話中,可以看出陳老先生在陳賡出走後的思想變化和社會影響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