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莊子 | 上頁 下頁
三四


  §三、《雜篇》

  《雜篇》11篇,是莊子後學對莊子思想的繼承和發揮。宣傳無論是修身養性、為人處世以至治理國家,都要「純任自然」,要去掉是非、善惡、愛憎之心,不要貪欲,不爭鬥,不要追逐名利,要忘掉一切,連同自己也要忘掉,等等,是這些篇共同的指導思想。

  各篇從不同角度闡明這一主題。

  《雜篇》中包括:《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蹠》、《說創》、《漁父》、《列禦寇》和《天下》。

  《徐無鬼》篇講:戰國時期魏隱士徐無鬼,向君王魏武侯介紹了相馬相狗之術,說最好的狗和馬都是精神內守而專一的,而下等的狗只知道貪吃,以此作為譬喻,來勸說魏武侯去掉嗜欲、好惡和愛憎之心,而要「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即無欲、順應天然。

  《則陽》篇講魏賢人戴晉人為勸止魏惠王(魏武侯之事)伐齊,講了這麼一個寓言:蝸牛的左角上有個國家叫「觸氏」,右角上有個國家叫「蠻氏」,兩國為了爭地盤而打起仗來,戰爭激烈,死傷有好幾萬。

  如果從宇宙無窮來看,天下之大,其中有一個魏,魏中有一個都城大樑,大樑裡才有大王您,大王和蠻氏不是一樣嗎?文章中的意思是說:諸侯之間的爭戰,在廣闊無邊的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有如蝸牛兩角之爭,不值得為此傷人害己,所以應該去掉爭鬥之心。

  《盜蹠》篇取一人名為本篇題目。盜蹠:春秋末年的農民起義領袖。),古時名叫蹠的大盜。本篇通過「無足」(無足:假託的人名,意思是不知滿足。)和「知和」(知和:假託的人名,意思是知道適於清濂和順的人。)的問答,破除了儒家學說為代表的名利觀念。作者還通過盜蹠批駁孔丘的寓言,說明聖人與盜賊沒有多大區別,都是追逐名與利之徒,而人生如白駒過隙,因此應該以快活長壽為目的。追求名利對身心大有危害,只有知足,與人無爭,使心性敦厚樸素,才是安樂長生之道。

  《列禦寇》篇中寫了一系列故事。其主旨在於說明只有做到虛無、任其自然,才是真正懂得大道。如果一味表現自己,任用巧智,居功自傲,得利忘形,就遲早會帶來禍害。作者將因為得寵于君王而富貴者比作給君王舐痔者,反映了作者對名利地位的鄙視。

  《寓言》篇從題目和第一段內容來看,作者自敘了《莊子》的寫作特點,如寓言、重言、卮言。從全篇來看,仍是講解學道的態度和方法,如要拋棄勤志服知之心;要忘祿忘親,要看破生死,要任其自然而不問其所以然,要態度謙虛,不可傲慢。

  《讓王》篇主旨在於闡明作者輕物養生,無為而治的思想。讓王,辭讓王位。本篇通過幾個讓王的故事,說明治身為本,治天下為末,而為了寶貴權位危害身心,則是本末倒置。文章中宣揚安貧樂道、潔身自好,並用借古諷今的手法,充分表現對當時現實的不滿。不過這種不滿往往是從仁義的角度出發,其逃避現實的做法與《內篇》中講的遊世哲學也有比較大的區別,因此,也有學者認為《讓王》篇不是莊子本人所作。

  《雜篇》中也有對現實的黑暗面和統治者標榜仁義的虛偽面的揭露和抨擊。如在《庚桑楚》篇中作者指出:「天下之所以大亂的根源必定是產生了堯舜之後,它的最終惡果將出現於一千代之後。一千代以後,一定會出現人吃人的同類爭鬥的慘劇。」這個論斷深刻地揭示了伴隨著私有制的建立而產生的壓迫剝削所造成的罪惡。在《盜蹠》篇中,假借盜蹠之口,責駡孔丘是用虛偽的仁義迷惑天下各諸侯國的君主,以竊取榮華富貴。盜蹠當面痛斥孔丘說:「天下的強盜沒有比你再大的了,可天下人為什麼不把你叫做『盜丘』,反而把我叫做『盜蹠』呢?」並且形容孔子聽了盜蹠的話以後,叩拜了盜蹠,急忙跑出門外,駕上車,馬韁三次脫手,眼神茫然,面色如灰,低頭按著車軾,幾乎不能喘出氣來。這裡所講的顯然是純屬虛構的寓言,完全不能作為評價孔子的依據,但是文章中對假借仁義之名以欺騙天下的行徑痛加貶斥,倒是一針見血之論,因為這種偽善在當時的階級社會中是屢見不鮮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