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莊子 | 上頁 下頁 |
三三 |
|
無為而治天下,是對統治者而言的,至於個人在這樣的社會裡應該怎樣生活下去呢?《山木》篇講道:莊子看到山上一棵長得很繁茂的大樹,伐木人卻認為它沒有用處而不去砍它,這棵樹因此存活了很久。莊子下了山,住在朋友家裡,老朋友讓僕人殺只鵝款待他。僕人問:兩隻鵝,一隻會鳴,一隻不會叫,殺哪只?主人說,殺那只不會叫的。樹「以其不材得終其天年」,而鵝「以不材死」,這就說明材與不材都具有兩種不同的命運。從而莊子認為,生活在當時那樣的戰亂社會中,只有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才能免禍。但這樣在夾縫中過日子是非常痛苦的,而且仍然還是有一點兒危險,所以最後提出,掌握了天道就能逍遙自在,沒有什麼東西能傷害到自身等等。 《刻意》篇中對隱居、遊學、做官、導引養生(導引:古代一種養生術,通過調節呼吸和一定的姿態動作,以通暢血氣,增進健康。後代方士加上神秘色彩,把這種養生術說成是修煉成仙之術。)等等都做了否定,同時強調要忘懷一切,恬淡無為,使精神純粹,順乎自然,這樣才合乎天道,這才是養神最正確的方法。 《至樂》和《達生》兩篇提出,人們應認識到疾病死亡是自然規律,要拋棄對名利地位的追求,要慎於飲食;同時還要排除一切雜念。這樣,就能達到最愉快的境界。《達生》篇講了紀子為齊國君王訓練鬥雞的故事,說是經過他一步步的訓練,雞變得沒有傲氣,沒有反應,到後來就像個木頭雞似的,結果卻沒有一隻雞敢跟它鬥。這個故事意在說明:人也要做到像紀子訓練鬥雞一樣,沒有好勝之心,不為外界事物所動,才能無往而不勝。 以上舉的各篇都是對《內篇》的補充和發揮。這裡應該指出這麼一點:《莊子》裡的不少文章,主要是通過故事和譬喻來表達作者的觀點,但是缺乏真正的切實的論據。像無為而天下大治,掌握天道就能逍遙自在,無好勝之心就能無往而不勝,等等,這些很大程度上都僅僅是主觀幻想而已,無法實現,當然也就提不出真實有力的根據來了。 不過,《莊子》一書中關於客觀事物的矛盾及其變化的認識,具有豐富的辯證因素,卻是不容抹煞的。 《秋水》篇即是如此。《秋水》是《外篇》中,也是《莊子》全書中的名篇之一。該篇講了七個寓言,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是「河伯與海若」的故事:黃河之神河伯,由於黃河水面寬闊得站在岸邊都分辨不清對岸的牛和馬來而洋洋自得,認為天下水的壯觀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但等他到了北海,看到海水汪洋無際,不禁感到慚愧,並向北海之神海若講了自己認識的轉變。海若表示贊許地說:人們的狂妄自大是受了環境和眼界的限制,現在你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就可以同你講論大道了。北海之水是天下最大的水,但我從不為此自傲,因為北海在天地間不過像泰山上的一塊小石、一棵小樹,中國在海內就像大糧庫中的一粒米,人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類與萬物相比不過像馬身上的一根毫毛,所以五帝、三皇、儒家、墨家所爭的,也不過是在這樣渺小範圍之中的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 他們以此自誇,不也像你原來因水大而自豪嗎? 以上似乎談的只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告誡任何人也不應該以己之長而驕人。其實這只是個開頭,下面則申述了一系列哲學理論:時間和空間都是無窮的。一切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毫毛的尖端不是最小的,天地也不是至大無窮的;從小看大,會感到沒有盡頭;從大看小,則會感到小得看不清;世間萬物的容積既有無窮大又有無窮小。時間沒有止境,而且永在流逝,毫不停留;事物的界限也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改變。《秋水》篇反映出作者的哲學思想豐富而精深,它已經接觸到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問題,而且出色地論述了事物的相對性和辯證關係。這些是對《內篇》的具體發揮。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