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莊子 | 上頁 下頁 |
三〇 |
|
5 《德充符》以義名篇。「充」,充滿,充實,完美。 「符」,象徵,標誌。「德充符」,即道德完美的標誌。 德能充實於內在,物能充實於外在,從而使內在與外在相符合。《德充符》篇主要說明了莊子的道德觀。 篇中寫王貽、叔山無趾、申徒嘉、支離無脤、甕盎大癭等形體殘缺而道德充實的人物,以反映莊子對道德的看法。 通過王貽、叔山無趾、申徒嘉、支離無脤等身殘而德全的人,說明了只要道德完美,即使肢體殘缺、模樣怪異的人也有內在的魅力,成為人們的榜樣。莊子所認為的道德完美在於領悟永恆不變的大道,用齊一的觀點去看待萬事萬物。形骸並不重要,而德才重要,其關鍵在於能真正做到忘形、忘死,不為外物所累,從而達到忽視形骸而取德。 當「無可奈何安之若命」時,反映了莊子的定命論思想。通過魯哀公與仲尼的對話,著重說明「德不形」,主張一種不存在的「存在」的觀點。在德不需要,不可以認識的觀點中,也反映了莊子的不可知論。 衛靈公、齊桓公看中了支離無脤和甕盎大癭而喜歡他們,在於說明衛靈公與齊桓公把德之長放在心上,而形骸之醜是無所謂的,但是這都還不算是聖人。聖人是「惡用德」的,一切都不需要,最後是「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沒有彼此,沒有死生,任其自然無為的虛無主義,才是莊子希望的境界。 在本篇中最能表達出主要意思的那一節是這麼寫的:魯哀公向孔子問道:「衛有一位長相醜陋的人,叫做哀駘它。男人與他相處,眷戀而不能離開他。女人見到他,就請求父母說:『與其做別人的妻子,不如做哀駘它的妾。』這樣的女子已經有十多位了而這樣的事還沒有停止。從來沒有聽說他提倡過什麼,只是經常在附和別人罷了。他沒有統治的權位而能夠拯救別人的死亡,也沒有積蓄俸祿可以填飽別人的肚子。 反而以醜陋的容貌使天下人都驚駭,只應和而不倡導,智慧並未顯揚四方,然而他卻因此使無論男女都聚合在他的跟前。這樣的人必定有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 我把他請來一看,果然是一個以醜陋驚駭天下的人。 他和我相處,不到一個月,而我已經察覺到他的為人了。不到一年,我就信任他了。沒有宰相的時候,我想把一些大事交給他,他卻非常淡漠,視若無睹,而到後來才答應下來。他對於權位從來不放在心上,或拒絕或辭去,非常隨便。我感到很羞愧,終於把政權託付給他。不久,他離開我走掉了。我感到非常憂傷,若有所失,好像在這個國家裡雖然很富有,可是再也沒有可以使我感到快樂的人了。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 孔子聽了,回答魯哀公說:「我也曾去過楚國,碰巧看到一群小豬在吸吮著剛剛死去的母豬的乳汁,不一會兒就驚恐起來,都逃跑開了。因為母豬看不到小豬,小豬得不到自己的同類。小豬看它的母親,不是愛它母親的形體,而是愛它主使形體的精神。 「現在哀駘它不說話就能使人相信,沒有功業就能使人親近,能使別人把自己的政權交給他,還怕他不接受。這一定是個德性完善而又不表露於形體的人。」 魯哀公說:「什麼叫『才全』?」 孔子說:「生死存亡,貧窮富貴,贊賢與毀不肖,饑渴冷暖,這都是事物的變化,天命的運行。猶如日夜輪轉,而智慧不能測試它們的起始。因此,不值得以此來擾亂德性,不可以侵入心靈。使心境和諧快樂;暢通而不失其怡悅,使自己日夜一刻不停地和萬物共處在像春天一樣的和樂之中。這樣,順應外物而在心中產生的平和喜悅的氣質,就叫做『才全』。」 「什麼叫做『德不形』?」 孔子說:「最平的水面,可以成為我們取法的標準。內心平和,就不會被外在事物所動搖。德就是以修養功夫合其本體。所謂『德不形』,就是萬物都不願意離開它。」 幾天以後,魯哀公告訴閔子說:「開始,我以為我居於君王的地位統治天下,掌握治理臣民的綱紀,擔憂、考慮臣民的生計,就自以為是通達治理的道理了。現在,我聽到聖人的言論,我擔心自己有名無實,輕率地便用自己的軀體,而危害自己的社會。我和孔子,並不是君臣,而是以道德相交的朋友。」 在這個故事裡,通過寫哀駘它沒有權勢、沒有利祿、沒有容貌、沒有言辯,但仍具有內在的魅力,受到魯哀公、孔子,以至人民的讚賞、傾慕和愛戴。因為他是「全德」之人,他雖然不宣講道德,也無所作為,但內在道德完美,合乎天道,使人心服。在這裡,莊子還進一步指出,道德完美的標誌不僅不在於形體,而且不在於智慧、情感,甚至連自己道德修養的動機也要完全忘卻,真正做到是非好惡,順于自然。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