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元璋 | 上頁 下頁
三〇


  洪武十三年,借胡惟庸案,朱元璋廢去中書省,仿周官六卿之制,提高六部的地位:吏戶禮兵刑工每部各設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吏部掌管全國官吏選授封勳考課,甄別人才。戶部掌戶口田賦商稅。

  禮部掌禮儀祭祀僧道宴俗教育貢舉和外交。兵部掌衛所官軍選授簡練和軍令。刑部掌刑名。工部掌工程造作和水利交通。

  統軍機構則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節制中外諸軍。

  洪武十三年分大都督府為左右前後中五軍都督府。其具體結構已在前面作了介紹,這裡不再贅述。

  最值得一提的是監察機構,原來是禦史台,洪武十五年改為都察院,分設左右都禦史,下有監察禦史一百十人,分掌十二道(後為十三道)。職權是糾劾百司,辨明冤枉,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作福,禍亂朝政,百官徇私貪贓舞弊,學術不正,和變亂祖宗制度的,都可隨時舉劾。它是替皇帝監視官僚的衙門,是替皇帝檢舉反動思想,維護傳統綱紀的衙門。

  都察院在朝監視各個不同的官僚機構,派到地方的,有巡按、清軍、提督學校、巡監等職務。其中最威風的是巡按禦史,代替皇帝按臨所部,大事奏裁,小事立決。

  通過機構改革,朱元璋從根本上取消了千百年來的相權。皇帝除了是國家元首之外,又是事實上的政府首腦,直接領導和推進庶務,皇權和相權合一,加上軍隊的指揮權,立法權司法權和賦稅加免權以及超法律的任意處分權,人類所能想到所能運用的一切權利,都集中到了朱元璋一人之手,不對任何個人和團體負責。真可謂「無法無天」,達到了「禮樂征伐皆出於君」的皇權極峰。

  第六章 家庭生活

  一、功不可沒 情真意切馬皇后

  在朱元璋的統一事業中,馬皇后是一個不可低估的人物,對這一點,朱元璋自己也認識得很清楚。

  公元1368年正月四日,朱元璋在登基大典進行完畢後,回到宮中,對馬皇后說:「非後德齊一,安有今日,其敢以富貴忘貧賤哉!」朱元璋這話說得並不過分,在他叱吒風雲的一生中,馬皇后一直和他「憂勤相濟」、「備極艱難、贊成大業」。朱元璋的全部事業中都滲透著馬後的心血。

  馬皇后生於公元1332年,比朱元璋小四歲,安徽宿州人。至正十一年,由其養父郭子興做主,在軍中與朱元璋結為百年之好。

  雖然郭子興器重元璋,又招為養婿,但他性情暴躁,氣量狹窄,在別人的挑撥教唆下,也曾多次猜忌貶斥朱元璋。有一次甚至把他監禁起來,不准進食。

  馬氏得知後,親自到廚房,「值蒸饃饠熟,後乘熱竊其一,懷之薄乳傍,乳為之糜」。別的將領出戰,總要掠獲些財物向子興獻禮,朱元璋帶兵秋毫無犯,即、使繳獲一些戰利品,也盡數分給部下。馬氏怕義父不察實情、耿耿於懷,就拿出自己平素的積蓄獻給義母,求她向義父調停說情。就這樣,朱元璋在這支隊伍中的地位才逐漸鞏固。

  有一段時期因遇到大災,軍中缺糧,馬氏總是「居常儲糗脯供帝,無所乏絕,而己不宿飽」。她還親自掌管丈夫的文劄。無論是行軍作戰時的軍狀文書,還是朱元璋隨手寫下的劄記、備忘錄,都由她整理保管得「籍簿井井」,「倉促取視,後即於囊中出而進,未嘗脫誤」。平日隨丈夫在軍中,還「時時贊替太祖規畫」,常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議。一次朱元璋率主力先行渡江,「後多智,恐元兵躡其後,必相隔」,於是不等朱元璋下令,便迅速帶領眷屬後勤緊急過江,「而元兵果扼渡如後慮」。由於馬皇后的果斷決策,避免了一次重大損失。

  馬皇后認為「定天下在得人心,人心者天下之本也」。她曾多次提醒告誡元璋:「用兵焉能不殺人,但不嗜殺人,則殺亦罕也。」戰爭緊張時,馬夫人「親率妾媵完緝衣鞋,助給將士,夜分不寐」,公元1360年,陳友諒率兵東下,直逼江甯(南京),朱元璋親赴前線迎敵。面臨強敵壓境,軍事上暫時處於劣勢的緊急關頭,城中有的官員、百姓動搖,打算逃跑;有的忙於窖藏金銀,屯積糧食。她卻鎮靜自若,

  「盡發宮中金帛犒士」,撫慰百姓,穩定軍心。

  朱元璋做皇帝後,經常回憶起早年艱難歲月的經歷,把馬後「經之蕪蔞豆粥,滹沱麥飯,每對群臣述後賢同于唐長孫皇后」。馬皇后聽說後,誠懇地說:「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妾同貧賤,願無忘群臣同艱難。且妾何敢比長孫皇后也。」朱元璋多次提出要尋訪皇后的宗族親戚封賞爵祿,都被馬皇后婉言謝絕。她說:「爵祿私外家,非法。且妾家親屬未必有可用之才,一旦驕淫,不守法度,前代外戚之覆敗,皆由於此。陛下加恩妾族,厚其賜予,使得保守足矣。若非才而官之,恃寵致敗,非妾所願也。」史家稱明代「後妃居宮中,不預一發之政,外戚循理謹度,不敢恃寵以病民,漢唐以來所不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