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元璋 | 上頁 下頁
二二


  軍隊組織為衛所兩級:大致以5600人為衛,設衛指揮使。衛轄5個千戶所,每所1120人,設千戶長。每千戶所設10個百戶所,每所120人,設百戶長。百戶下有總旗二,小旗十;總旗領小旗五,小旗領軍十人。衛所依地理軍事險要而設;小據點設所,關聯幾個據點設衛,聚合一個軍區的若干衛所設立都指揮使司,為軍區最高軍事機構,長管為都指揮使。洪武二十五年,全國共有17個都指揮使司,內外衛329個,守禦千戶所65個。全國17個都指揮使司又分別隸屬于五軍都督府。

  軍需糧餉大部靠屯墾自給。先在邊區開展,後普及到內地衛所。以每軍受田50畝為一分,由官府供給耕牛、農具。一般開頭免納稅租,到地熟以後每畝收稅一鬥。規定邊地守軍七分屯種三分守備,內地八分屯種二分守備。

  除軍屯外,也有商屯,這主要是為了減輕邊地守軍的糧食供給和運輸壓力。開始是讓商人運糧到邊地,拿到收據再到政府領到等價的鹽,允許自由販賣,獲取重利,也叫開中法。後來商人們乾脆雇人在邊地屯墾,供給軍隊糧食,然後換取政府的食鹽。這樣一來,既解決了軍糧所需,增加了政府收入,繁榮了邊區經濟;商人又減少了幾倍的運輸費用,獲利更豐,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軍隊統率權歸五軍都督府,軍令則由兵部號令。

  平時,軍人在衛所屯糧練兵,戰時動員令一下,各地衛所集合為軍,由都督府指派官員充任統軍總兵官,統帶出征。戰事結束,軍士立即復員到原來衛所,將軍要交回印綬,仍回原任。將不專軍,軍無私將。唐宋以來的藩鎮大將擁兵割據的弊端得到有效防治。

  朱元璋對於戰爭進行往往都要進行具體指導,諸軍統帥只能在一些細枝末節上靈活處置,大的原則一般是不容改變的。如吳元年四月八日給徐達的手令,在處分軍事正文之後,又說:「我的見識只是如此,你每見得高處強處便當處,隨著你的意見行著,休執著我的言語,恐怕見不到處,想難行事。」怕將帥束縛手腳,也同時給予一些鼓勵,不要拘泥於教條,須審勢度時,靈活處置。

  三、嚴酷訓導 官僚新成國子監

  朱元璋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統一全國平定天下,但是要治理統治這個國家,需要一大批治國安邦的人才和各級政府官僚。從朝廷到地方,從部院到州縣,少說也要十幾萬人,白手起家的朱元璋,去哪裡尋找這麼些忠實于新王朝,願意赤膽忠心為新政權鞠躬盡瘁的服務文人呢?

  至於元朝的舊官吏,非貪即奸,乾淨的沒幾個。

  有能力有眼光的早來投效了,剩下的不是老朽不堪,就是隱跡不露。用不了也不能用。

  還有一些做過官的讀書人,他們大部分對元朝懷有舊情,對新政權患得患失,又以為「兩河兵合盡紅巾,豈有桃源可避秦?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加上嚴酷的法律,稍有差失,即自取其辱,不是不得已,又誰敢做官?

  任用地主做官,亦稱舉薦。有富戶耆民孝弟力田稅戶人才等,有一出來就做朝廷和地方大官的,最多一次達3700多人。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再說這些地主官僚的行為思想,也不完全符合新朝的要求。

  千思萬想,倒不如自我培養大量忠實的新興的官僚人才。於是國子監應運而生。

  國子監的教職員,從祭酒司業博士助教學正到監丞。都是朝廷命官,任免出於吏部。政治和教育一體,官僚和師儒合一。祭酒雖是衙門校長,只起嚴立規矩,表率屬官的作用,並無任免教官的權利。監丞品位雖低,卻參領監事,凡教官怠于師訓,生員有戾規矩,課業不精,並從糾舉。學校辦公處叫繩愆廳,特備有行刑紅凳二條,撥有直廳皂隸二名,專事「教刑」。

  監丞立有集愆冊一本,各堂生員敢有不遵學規,即便究治。初犯記錄,再犯打篦五下,三犯打篦十下,四犯發遣安置。監丞對監生有生殺予奪之權,監生決無申訴反抗之理。膳夫由朝廷撥死囚充任。有三遍不聽使令,即處斬刑。

  生源分官生和民生兩類。官生是由朝廷指派分發的,一等是品官子弟,一等是外夷子弟;民生是由各地方官保送的府州縣學生員。最初的目的是訓練官生如何去執行統治,名額為150名,民生只有50名。

  後來官生入學的日少,民生依法保送的日多,僅以洪武二十六年為例,在學總數8124名,官生只有4名。國子監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成為廣泛訓練民生做官的機構了。

  監生的課業內容都是由皇帝欽定的。主要有禦制《大誥》,《大明律令》、《四書》、《五經》和劉向的《說苑》等書。最重要的是大誥。大誥是朱元璋自己寫的,有德編、二編、三編、大誥武臣共四冊。主要內容為列舉所殺官民罪狀,使官民知所警戒和警民安守本分應盡義務。洪武十九年以大誥頒賜監生,二十四年令「今後科舉歲貢生員,俱以大誥出題試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