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張良 | 上頁 下頁 |
四五 |
|
這是明擺著的事。漢王提起這不言而喻之事,當然意在言外。張良心中明白,漢王所懼的是韓信手中的數十萬大軍,還有他的帥軍之才,用兵之神。 因此,漢王必定要設法先將他安頓妥當,才能放心,只是沒有料到,漢王這麼快就會下手。想到此,暗暗替韓信捏一把汗。 他決定先不開口,看看漢王怎麼決斷。 陳平先開口:「漢王所慮,為臣盡知,是該想到這一層。此前,平定各路諸侯,征討西楚十萬大軍,漢王對他十分倚重,他自恃功高才厚,乘機討封齊王,圖謀大片封地,實在是要挾不尊,該當處罰。否則,必然內禍又生,後患無窮。」 劉邦聽了,頻頻點頭。張良覺得不能不開口了。陳平乖巧,常揣度漢王心懷,投其所好,所設計謀多有奇效,只是過於陰毒。漢王既已決意處置韓信,怕已不能諫阻,只有順其心志,求個妥貼的辦法,折中施行。不要對韓信太過苛刻了。 「漢王對韓信有知遇之恩,解衣推食之情,韓信當不該忘。如要安頓,不如移其封地,遣他回歸楚地故鄉,使他能回歸故里,顯揚殊榮。」張良的活,用意頗深,既回護了韓信,又替漢王預設了理由,斟酌了措辭,也好讓韓信心服口服,無話可說。 劉邦聽了,仍是點頭不悟。陳平卻緊迫不舍:「要緊的是手中兵權,不可不奪。至於封地,仍可商議。」 這就是陳平的狠毒所在。「仍可商議」,用不著解釋,在張良看來,韓信的將兵之權,實難再握,漢王必是謀定而後問,所以並不涉及。而韓信的王位封地卻是該力保的,只是須有合適的理由,才能使漢王認同:「此事重大,漢王須從容,體現寬厚恤下之情,以免累及眾人都生疑慮,激起惶恐不安之心。」 最後一句切中要害,劉邦不能不有所顧忌。 劉邦的行動仍是極快,無一緩著。當下便親率侍從往韓信大營而來。韓信聞報,急忙到轅門恭候,迎入大帳。 劉邦坐定後,未等韓信開口,先自說道:「大將軍智勇雙全,屢建奇功,歷經征戰,強敵俯首,不愧蓋世英雄。 今能穩定天下,使諸侯順服,將軍功不可沒,孤當永世不忘。如今戰事已去,正宜與民休養生息,不復勞師動眾。將軍務必體察孤王心跡,繳還兵符印信,使久戰身疲的將士得歸田裡,安居樂業。」 話說得在情在理,有憑有據。韓信雖心中不樂,但無言可拒,只得捧出將軍兵符印信,繳還劉邦。 劉邦接過,不停留多言,拂袖而去。 送走漢王,韓信回到帳中,繞室徘徊,很是踟躕,不覺想起漢王于小修武營中潛取印信一節,今又重演,暗自懊惱:必是漢王懼我才能,疑我用心,故而奪我兵權,去其心疾。 尚未回過神來,士卒又來報,漢王傳令官已至大帳之外。韓信心中一驚,連忙迎入帳內,接到的卻是漢王的徒封詔書:「今楚地已定,不煩兵矢。先王義帝無後嗣可立為楚地之王,齊王本生長于楚中之地,熟知風土,稔習民情,著徙封為楚王,鎮守江、淮,定都下邳。」 接下來是獎封彭越:「魏相國越,據魏已久,勤撫魏民,頗孚人望,屢破楚軍,戰功顯赫,著以魏地賞封,號稱梁王,定都定陶。」 這道詔書的效果迥然不同,彭越喜不自勝,韓信鬱鬱寡歡。 回到下邳,衣錦還鄉的榮耀使韓信心中的不快稍得寬釋。他請來昔日曾經接濟過他的漂母,送以肩輿,贈賜千金,以報「一飯之德」;找到使他胯下受辱的屠夫,授予中官之職,以示「以德報怨」的寬容大度。 做完了這些事,漢王的影子並沒有隨之而去,卻夢魔般困擾著他,使他寢食難安,恐惶終日。搜腸索肚數日,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可向漢王表示忠心的機會。 不久,一道由楚王韓信提議,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茶等聯名的上疏,呈到漢王手中:「先時秦為無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定關中,得秦王,於天下功最多,撫安全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位已定,而位號比擬,無上下之分,是大王功德之著,于後世不宣。謹冒死拜上皇帝尊號,伏乞准行!」 眾諸侯擁立為皇帝,這在漢王,求之不得。但初奏即和,總不免有急不可耐之嫌,便召集群臣,假意謙讓:「古來帝號,賢王方可當稱之。寡德少恩於民,縱使帝號,不過圖有虛名,必為天所不容,民所不恥,實不足取。寡人平庸,無賢德可言,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劉邦謙讓虛偽,眾臣擁戴真誠:「大王出身貧微,但勇擔道義,平定暴秦,救民於水火,功在千秋,德加四海。現海內已平,百姓安樂,諸將受封,士卒有賞,各得其所,諸侯王不足與比,實乃名副其實,應居皇帝之位,以安百姓之心,達萬民之意,造福於天下!」 經過這番來言去語、君謙臣諫,漢王在「民意不可違」的招牌下,答應稱帝為皇了。 就位的大典盛況無比,古制的禮儀,依次行施:選定吉日,漢王身披龍袍,腰纏龍帶,頭頂皇冠,郊天祭地,登上寶座,即漢帝之位,史稱漢高祖。 時在漢王五年二月三日,地在汜水北岸(汜水,濟水支流,流經山東曹縣北二十公里,為曹縣與定陶縣界河)。 迄至劉邦登上皇帝大位,被封王的有楚、韓、淮南、梁、趙、燕及長沙、閩粵,共計八王。劉邦也從定陶起蹕,派大臣赴關中櫟陽迎取太公、呂後及太子盈,會聚於都城洛陽。 張良隨劉邦一起回到洛陽。除帶一個姬康外,與他同行的還有一塊取自穀城山的黃石,靜臥在錦帛包裹的木匣之中。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