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張良 | 上頁 下頁 |
一三 |
|
張良聽了,心中暗忖:劉邦急於入關,不可掃了他的興;蕭何及眾將都持從洛陽進兵之議,眾意不可違拗;自己輔佐韓王,許多大事尚待決斷,不能過於分心。想到此,便附和一句:「此地進關,只有經洛陽,走函穀,是個便捷之道,如要繞往別處,路就遠了。只是崤、函二關,為秦國命脈所系,必然拼死相守。主公若從此處進兵,怕要經過一番血戰,也要有所準備。」 話說到此,劉邦才轉而詢問韓王半年多來經略韓地的情形。張良心中煩憂,只揀主要情況,約略說了,便要告辭。劉邦見狀,舊話重提:「我統兵西進,正是用人之際,很想有子房同行。」 此時,劉邦有意改了稱謂,不再稱張良「司徒」,而複稱「子房」。 張良見劉邦又提及舊話,知道話題一開,一時半刻難以說清,便急忙將 話題攔住:「我今既為韓司徒,此身已屬韓王,便一心向韓,謹尊王命,不再作他想。」 說罷,便與劉邦告辭,離了大營。 張良走後,劉邦一人坐在大廳之上,暗自出神:此人胸懷大才,經天緯地,不可多得,要設法將他籠絡,為己所用,對我成就偉業,大有裨益。沉思良久,獨自點了點頭,似乎已有了主意。 此後不久,劉邦便調撥人馬,四處攻略,很快取了十餘座城池,韓地基本平定。然後大舉進攻洛陽,果如張良所言,秦軍拼死固守。劉邦損兵折將,不能前進一步,為此十分苦惱。 一天,劉邦正在營中由兩個侍妾陪著飲酒,忽然想起一件事來,便喊親兵傳蕭何、樊噲來見。兩人聞訊趕來,見劉邦似有幾分醉了,也不敢問,只在階下立著。劉邦見了,不說情由,大聲道:「蕭丞,你速速修書一封,差樊將軍送往陽翟,告那韓王,且說我軍中現今糧草短缺,要他急速給我籌措十萬石軍糧,以充軍需。」 蕭何聽了,心中疑惑:陳留城中,積糧甚多,前日還開倉濟民,為何又要韓王籌糧?但又不好詢問,只好遵命修書一封,差樊噲送往陽翟。 韓王見了劉邦書信,一時不知如何處置,便請張良商議:「韓地貧敝,屢遭兵燹,百姓窮困,早已十室九空,哪裡去籌十萬石軍糧?」 張良看了書信,又喚樊噲細細問了情由,便知此中必有蹊蹺,又與韓王商議,苦無良策,只好讓樊噲先回陳留,回復劉邦,請求寬限時日,設法籌措。 過了數日,籌糧之事仍無眉目,韓王心下焦急,卻有守城將士來報:劉邦親率一千人馬,已到城外。韓王聽了,請張良率人前去迎進城來。 劉邦見了韓王,拜了幾拜。韓王連忙將他扶起,一併坐了。談起籌糧之事,韓王說:「我國狹小,且又初立,十萬軍糧,實難籌措,多有得罪。」 劉邦聽了,哈哈一笑:「韓王無糧,不敢強求。我只好往別處設法。」 韓王聽了,心中暗喜:沛公果然寬厚,一大難事,總算了結。剛覺身上輕鬆了許多,卻聽劉邦又說:「韓王沒有的,不能強求;韓王有的,是不是總該助我?」韓王見問得急,也不思索,脫口答道:「那是自然。沛公伐秦,功在六國。我若有,當全力相助。」劉邦見韓王答得痛快,更是高興:「那我這廂先要謝你,」說著,便要起身行禮。 韓王急忙將劉邦拉住,問道:「沛公不必客氣,不知所要何物?」 「我軍中缺少一位得力謀士,如蒙韓司徒張良相就,劉邦三生有幸。」 劉邦見話已到此,便一語言破。 韓王聽了劉邦的話,心中朱自一驚,當下不知如何作答。自己受封,全賴張良,國中諸事,憑他謀劃,張良一去,如失股肱。但自己話已出口,說得極滿,身為韓王,不好食言。事已至此,只有張良推脫,才能挽回。想到此,便轉問張良道:「沛公請你作謀士,你意如何?」 張良見韓王詢問,沛公又拿眼睛盯著他,知道已是要緊時候,不敢輕易作答。稍事沉吟,開口說道:「君王在上,張良不敢亂言。以我之意,正應該去。」劉邦聽了,心中大喜;韓王吃了一驚,當下心神全亂。張良不急,緩緩說道:「如今楚王發兵,兩路伐秦,實為六國報仇、眾民雪恨,正是建功立業之際。我若能追隨沛公,入關滅秦,也是為韓王爭得一份功勞。將來強秦滅亡,也沒有人敢小看了我們韓國,韓國總會有一片立足之地。」 韓王聽了張良一番剖白,也覺有理有利,只是心中仍不免懷有留戀之情, 便轉而對劉邦說:「司徒既然願意追隨你去,且言之鑿鑿,句句在理,我也只有忍痛割愛。 只是有言在先,破秦之後,須得早日讓他回來,與我共謀復興韓國大計。」 劉邦既已遂了心願,自然滿口答應:「君子一諾,當值千言,決無反悔。」遂對張良說道,「子房可與韓王仔細商議,安置妥貼,三日後來陳留相會。」 劉邦說罷,當下回陳留去了。 送走劉邦,張良複又回來,見了韓王,納頭便拜,口稱有罪:「事起倉促,為臣造次了。但強秦不滅,韓國難以興盛,口中所言,實為心中所想。為臣雖隨沛公遠行,但心中一刻也不會忘了韓國,忘了君王。 待滅秦之後,即刻回來,盡為臣之責。」 「你既有意隨沛公去,也合大理。只是你走之後,不知誰來替任為妥。 國中之事,如何料理?」韓王語調幽幽,滿腹憂忡。 張良知道這是詢問今後大計,深思熟慮後作答:「我走之後,可使姬複為司徒。今秦國軍事失利,宮中困厄,只顧自保,當下騰不出手來進攻韓國。君主可守陽翟,不必冒險出兵,一切均等滅秦之後,再作打算。」 三日之後,張良別了韓王,如期來到劉邦營中。此時,劉邦正因攻打洛陽受挫,折了銳氣,心中苦悶,又聞項羽在漳水之畔與秦軍相持,秦將章邯外受強敵壓逼,內受趙高迫害,內心動搖,已有與項羽約和之意,心中更是焦躁。得知張良到來,急忙迎進營中,召集眾將,商議進兵之計。張良見劉邦問了數聲,無人相應,便開口進言:「如今章邯雖敗,仍有大軍二十余萬。自洛陽至潼關,一路險要,易守難攻。況將來項羽西進,必行此路。為今之計,不如另闢蹊徑,向南出轘轅關,直下宛城,折行向西,取武、嶢二關,咸陽可取,關中可得。」 眾人聽了,恍然大悟。劉邦拍案道:「早行此計,關中得矣。」隨即調度人馬,不日向南急行。 公元前207 年,秦二世三年六月,劉邦統率大軍,進至南陽郡,在犨邑東大破秦軍。秦南陽郡守將退至宛城,深溝高壘,據險固守,劉邦大軍將宛城團團圍定。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