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揚州八怪傳 | 上頁 下頁


  他的這種突破,有時候也受到非議,「傭兒賈豎論非是」,但是也還有許多知己,許多識者支持他、欣賞他。更重要的是,開始繁榮的商品經濟需要藝術的創造,需要不落俗套的審美視角,從客觀上支持了他在藝術上的變革與創新。李鱓曾經針對一些人的非議說:「薄宦歸來白髮新,人言作畫少精神。豈知筆底縱橫甚,一片秋光萬古春。」筆底縱橫,而且要「甚」者,即突破成規、另闢蹊徑,以自己的個性色彩充斥于丹青水墨之間,而且達於極致之謂也。這是主人公寫給正統派畫家看的:這是你們所不屑,但也是你們所不敢的;這是主人公寫給朝堂袞袞諸公看的:你們所指摘的地方,正是我需要充分表現的地方。賣畫不為官了,今天的懊道人、苦李、木頭老李正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不拘繩墨,放浪隨意,無複拘礙!

  李鱓的筆底縱橫,首先表現在題材上。他不僅畫蘭、畫竹、畫牡丹、畫鳳凰這一類文人常畫的花鳥,他還畫蔥、薑、瓜、茄、山芋、荸薺、芋頭、茭白、松鼠、蛤蟆、蠶桑一類習見的常物,充滿生活氣息。據說,有位縣令請李鱓在船上作畫。李鱓畫了兩隻蝦子。那縣令原以為會畫大幅,必有濃墨重彩。現在只見兩隻小蝦,十分不悅,形於顏色。李鱓見狀,取過畫來說:「既然大人不喜歡小蝦,那就放生去吧。」他把畫一抖,那兩隻蝦先後跳進水裡去了。縣官大驚,連忙央求李鱓再畫。李鱓推說酒醉,不再動筆了。

  李鱓的筆底縱橫,還表現在用筆上。他把闊筆放縱與細筆勾勒結合起來,畫面顯得淋漓酣暢,清新動人,表現了一種以個性抒發為顯著特色的畫風。他特別善於用水,他的許多作品,經若干年後展現,往往依然顯得花葉滋潤,墨彩欲滴,這充分顯示了他的用水功夫。他的水墨功夫完全是刻苦地從前人的作品中揣摩而來,他在《冷豔幽香圖卷》的畫題中提到蘇、宋、倪、黃、文、沈前朝諸著名畫家,本朝四王、高其佩、八大、石濤等人的成就,再說到他自己對於用水的認識,反映了他的藝術創造是廣采博取的,態度是嚴謹的,見解是新穎的。

  李鱓筆底的縱橫氣勢,大概最鮮明的莫過於他的題畫了。晚年的題句大有由絢爛歸於平淡之勢。明白如話,韻味深長。有的如行雲流水,象在《秋蟲圖》上題的:「黃葉複黃葉,山邊與水邊。老夫無一事,騎馬看秋天。」有的和個人感觸聯繫起來,如《墨松》上題的:「孤松也有頭顱禿,莫怪餘年白髮新。」如《蔬菜圖》上題的:「莫怪毫端用意奇,年來世味頗能知。」還有的描寫了整個創作過程,象《荷花鴛鴦圖》上的「偶然洗硯在池塘,素紙光同淡水光。墨筆荷花嬌欲語,此間正好畫鴛鴦。」還有的題畫,畫中動物簡直呼之欲出。象《鴛鴦圖》上的:「鴛鴦為我看他畫,依戀池塘不肯飛。」他的題款位置不拘一格,或右起,或左起,或大或小,或上或下,或于青雲之上,或於蘭草之間。書也是畫,畫也是書。渾然一體,顯示了中國畫特有的風神。

  李鱓一生多次畫過《五松圖》,而且逐漸形成一首長歌。目前已發現的《五松圖》有12幅,創作年代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這幅畫的構圖,從題款看,是紀念朝中幾位直臣的,也是李鱓心目中最崇高的道德形象。這種道德形象,在他50歲以後始終伴隨著他,直到生命的終結。

  70歲那年,李鱓定居揚州竹西僧舍。後來,他在家鄉築了升仙浮漚館(也許是早先築就的),作終老之所。到了他75歲(1760年),友人板橋為他的《花卉蔬果圖冊》作題,對他一生的藝術實踐作了概述。從口氣看,似乎主人業已逝世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