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揚州八怪傳 | 上頁 下頁 |
八 |
|
再入民間,轉眼又是三四年。在藝術上,主人公「又一變」。這一變就是如板橋所述的變而愈上,這就是「規矩、方圓、尺度、顏色絲毫不亂,藏在其中而外之揮灑脫落皆妙諦也」。但是另一方面,主人公卻處處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他走在揚州最熱鬧的去處——轅門橋上,輿隸兇惡,如馬踢人,氣得他長歎「滾熱揚州居不得,老夫還踏海邊春」。這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但彈指的功夫,聖上又驟然駕崩,主人公經歷了第三朝——乾隆之朝,這樣,兩駐宮廷的李鱓心頭死灰復燃,熱切地盼望皇恩的雨露再度降臨他的頭上。 四、風流父母官 天從人願,乾隆二年(1737年)的早春,52歲的李鱓得到了臨淄縣令的官職。上任的前夕,陰雨綿綿,天氣寒冷,誤了行期。因為他主張「以畫為娛則高,以畫為業則陋」,所以未來的一方父母,理應羞於再操「陋業」。但是,囊中羞澀,「老夫一醉也艱難」,不得不尋紙作畫,換取酒錢。為了能早日討得買主的歡喜,又不得不「利市開先畫牡丹」。在他的想像中,「以畫為業則陋」,這是最後一次了,一旦戴上花翎,官運亨通,終身富貴,即便作畫,也是「以畫為娛則高」,所以用老天真的態度在畫上題了這麼兩句:「畫盡燕支為吏去,不攜顏色到青州」。燕支即胭脂,青州即臨淄。儘管這時候他已經頭髮花白了,但是走馬上任,興致還是非常好的。 在臨淄任上,約一年有餘。臨淄人評論這位縣官是「口碑在人,風流蘊藉」。他在官衙裡蓋了點草屋,栽了許多花樹,說是「官舍西偏結草廬,便栽花樹滿庭除。他年縣令攜兒女,桃李盈筐念老夫。」他又在官衙裡搞了些園林佈置,消受清閒之福。他說:「結個茆亭鑿個池,一天消受也非癡。官衙便似僧寮淡,修整空門好住持。」這些大概都是給臨淄人留下風流縣令印象的根據罷。這階段他的詩畫心境顯得平淡中和,臂如乾隆三年(1738年),他在一首蘭花詩中這樣寫道:「春花如髻草如髿,音沐朝雲共晚霞。巧被春風會梳掠,玉釵重整又簪花。」還有一點浪跡江湖20年時的怨氣、恨氣、狂氣嗎?這年七月,他在一幅花卉上題道:「試想百般濃豔處,有誰來看未開時?」這時阿諛奉承之輩自不乏人,面對這批吹捧者,再回想到過去20年中遭人白眼的情景,兩兩對比,按捺不住的得意心情,躍然紙上。李鱓是個不肯偽裝的人,他的率直天真易於暴露,他的弱點也容易暴露。 這時候的李鱓往往以蘇東坡自比。乾隆三年的秋天,他題道:「秋色佳哉,想有以為樂。人生唯寒食重九不可輕過,此東坡語也。畫競書之。」接著,他在《紫藤花石圖》上題道:「自分菰蒲淡隱翁,常將水墨仿坡公。」李鱓的書法,不管是用筆,結構,章法,有明顯的蘇字的影響,提及蘇公不使人感到意外。但在此時此地集中地提到蘇公,容易使人注意弦外之音。髯翁早年被貶,後來宦遊南北,頗有政聲,一度入京重用。複堂也是早年被朝堂所逐,現在宦游山東,常提坡老,說明他在仰慕先賢之外,也著實有點大志。但是,從另一個側面看,象李鱓這樣性格的人,處理官場事務,自然不可能事事如意。有不如意事,他的心境也難免悲涼。 「為官已老,讀畫可人」,這副對聯就多少反映了這種心境。乾隆三年(1738年)的深秋,複堂改署滕縣。據說,滕縣這地方的富戶很惡,至今滕縣民間還流傳著若干關於李鱓幫助百姓的故事。一則故事說,李鱓夜晚私訪,發現一對夫婦赤身磨豆腐,以為是滕縣民風輕薄,第二天便上堂傳訊。幾番訊問,才知道是本縣富戶盤剝甚重,以致貧民連換洗衣裳也無法添置。李鱓想想,便著兩人去富戶開的糧行中買兩斤麥面。麥面買回堂中,當眾一稱,少了半斤。李鱓借題大做文章,罰了那富戶一筆銀子,然後賑濟了推磨人。還有一則故事說,滕縣有八大家,均屬為惡的大戶。李鱓到滕縣上任,八大家派爪牙到縣鬧事。李鱓找了藉口,把爪牙痛打了一頓,煞了八大家的威風。《滕縣誌》載:李鱓在滕為縣令一年有餘,「為政清簡,士民懷之,忤大吏罷歸。」史載與民間傳說是相互襯映的。罷歸,約在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李鱓為縣令,前前後後,一共兩年半,不過是彈指之間。 五、途窮賣畫的晚年 李鱓滕縣罷官以後,在山東滯留數年,往返于滕縣、曆下,在彎德、泰安、崮山、崇川各地,也有書畫流連。為官兩年半,滯留的時間卻長達四年有餘,這一階段,主人公的情緒起伏很大,題畫詩中一會兒「喜上眉梢」「大開笑口」,一會兒又「聽雨聽風聽不得,道人何苦畫芭蕉」。中國若干知識分子往往在位重儒,去位重道,李公也未能倖免,此時已自稱「道人」了。乾隆九年(1744年)春節前夕,主人公風塵僕僕地返回興化,興化老家水田千畝,過去家資豐厚,但是由於「兩革功名一貶官」,花費甚多,此時是「兩攖世網破其家,黃金散盡妻孥娡」,倦遊歸來,一家人的臉色都不好看。這樣的日子是很難過的。 次年,白髮盈肩的李鱓整整60歲。60歲的人心有未甘,便趕到揚州,住在小東門內的西雷壇,說是「複作出山想,來郡城托缽,為入都之計」。「托缽」者,即板橋說的「作畫依然弄筆來」,依舊過他的賣畫生涯。弄筆要有好筆,他寫信給他在杭州的侄子,托他買88支好筆,仔仔細細地說明品種要求,而且關照他到有「張老娘」招牌的店裡去買。「張老娘」的招牌有真有假,他又囑侄請教當地名畫家辨別真偽,不過,「又萬萬不可題(提)起是老夫所需之物。」這時候的主人公從「以畫為娛則高」的境界,又返入「以畫為業則陋」的圈子裡來了。 李鱓少年中舉,熱心仕途。其實,象他這樣出自名門,在朝堂親友眾多,和「八怪」其餘人物情形不同,兼之本人的學問技藝均有過人之處,在康乾之世,應當說,實現自己的願望是不太困難的。但是30年中,三起三落。三次起用,三次都沒有好下場,而且起用的時間都極其短暫。這不能責怪命運,以愚意妄測,這多少和主人公不善「處世」有關。李鱓有出仕之嚮往,卻未領悟當日出仕之「秘奧」,左右不能逢源,上下不能迎合。皇家需要「草綠繁華」,他卻說「草綠繁華無用處」,官場需要拉拉扯扯,他卻直白地說自己「心惡時流庸俗」,於是「兩革功名一貶官」,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然而這一切,當日的李鱓是不能自我解脫的。他不能象鄭板橋那樣承認「吃虧是福」,也不能做到象鄭板橋那樣「難得糊塗」。他64歲時,在一幅《白芍藥圖》上題道:「若是春風吹不到,便如國士有誰憐?」他把自己所以被排除在幸運的圈子以外歸於偶然。乾隆十二年,眼看「入都之計」又絕望了,他開始用一方章:「賣畫不為官」,他把在宮廷、在官場所不能充分表達的個性色彩充分表現在他的畫頁上。宮廷裡越是需要規矩、刻板、擬古、華麗的東西,他越是在他的畫頁上表現筆墨的放縱;世俗越是崇尚貴族化,他則越是要生活化、平民化、通俗化,他在他畫頁的自由天地裡,用不拘形式的筆墨表現他內心的寂寞與痛苦。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